“智能+”賦能,疫情防控和經濟轉型

本報記者 郭錦輝

位於北京中關村的清華科技園是跨國公司研發總部、中國科技企業總部的聚集地,入駐著各類企業和機構超過1500家。這裡是北京市、清華大學共同關注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點區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防控區域內員工總數近2萬人,園區至今無一例感染病例。

“藉助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清華科技園構建起一體化智能防控平臺。防疫科技的集成應用極大提升園區管理效率和精度,實現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齊頭並進。”作為清華科技園的運營者,啟迪控股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據瞭解,在清華科技園,智慧管控小程序、多重立體的體溫測量預警系統,以及啟迪智能防控平臺集合旗下企業在新風系統、食材消毒、飲水淨化等領域的技術和所生產的防疫物資,為入園人員、企業安全復工生產提供三重防線保障,“智能定位和信息管理”則提升防控精度。目前,該系統已在雄安新區部署運行,成為雄安有效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平臺。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智能+”產業備受關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裝備的廣泛應用,為疾病診治、疫情防控、保障民生、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曙光雲計算集團副總裁孫會首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曙光公司開發的“曙光雲疫情排查管理上報系統”“企業復工疫情防控排查平臺”及協同辦公系統等,為政府及企業切斷疫情傳染鏈條、復工復產提供科技支撐。隨著防控和治療的深入,今後這些新技術的賦能作用會越來越大。

眼神科技市場總監王姝琦同樣注意到“智能+”在疫情中逆勢而上,比如“智能+診療”“智能+物流”“智能+疫情防控”等。她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科技防疫工作中,眼神科技發揮多模態生物識別融合技術優勢,推出‘視神’多模態智能防疫綜合平臺,將人臉識別、虹膜技術與測溫技術相結合,同步實現無接觸身份核驗、測溫告警、戴口罩識別多重功能,助力疫情防控。”

疫情給許多企業在延遲開工、復工人數不足、有效生產時間縮減、產能壓縮等方面造成多重壓力,而“智能+”則有助於緩解企業生產經營受到的影響。

“智能製造相比傳統生產線,在生產等量產品的情況下,所需人力大大減少,能有效緩解疫情期間人員短缺的問題。如曙光天津工廠在自動化流水線、機器人、智慧立體倉庫等智能化生產線的‘加持’下,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生產,滿足客戶各類緊急供貨需求。”孫會首說。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的爆發,積累了歷史上超乎想象的數據量,人工智能也迎來爆發式增長。“智能+”將與醫療、教育、政務服務、生活服務等緊密結合,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影響。

目前,我國經濟正加快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基建”被寄予挑大樑的重擔。

“製造業亟待人工智能的全面‘賦能’。‘智能+製造’的結合是中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的重要一步。‘智能+’、智能製造將成為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孫會首認為,“智能+”將帶來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新一輪技術革命或將到來,掌握核心技術、突破尖端難題、堅持創新創造,方能以不變應萬變。

王姝琦認為,數字基建是“新基建”的重要部分,構建了算力、數據、傳輸、存儲、分析的完整鏈路,這些也是智能化的基礎,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將呈現多模態融合、場景化、平臺化的發展趨勢。

“‘智能+’從技術到落地,需要立足於場景來實現,在場景中找應用點和組合點,將技術放在場景裡實現價值;技術跨界融合應用,以平臺的方式實現資源和數據的整合,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萬物互聯,從而實現用戶精準畫像、完整數據分析與決策。”王姝琦說。

在王姝琦看來,隨著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升,線上化、雲化、SaaS化都將成為必然趨勢。疫情期間洶湧而至的遠程辦公、遠程會議、網課等就是非常突出的代表。隨之而來的信息安全、隱私保護、數據安全也將會給政府和企業提出更大的挑戰。而眼神科技所從事的多模態融合生物識別技術,將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過AI驅動的多模態融合生物識別,解決智能化、數字化時代的強身份認證問題,即面向大數據量底庫的快速、精準,且體驗友好的身份認證將成為智能化發展的基礎設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