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端容阻為何也被“卡脖子”?!

中低端容阻為何也被“卡脖子”?!

容阻又漲價了!MLCC漲幅達50%,芯片電阻漲幅60%-100%不等!這個消息並非來自原廠而是來自渠道商和EMS工廠。

  對於容阻漲價,其實《國際電子商情》已不想再做過多的報道,一是因為自2017年至今連續3-4年的價格浮動已讓產業進入疲態;二是這些消息會增加一直被漲價負面情緒籠罩且遭受新冠疫情磨爛的中下游廠商的焦慮,同時也擔心《國際電子商情》成為價格推漲的幫兇。

  今天我們主要談談為何通用型的電容電阻也會被“卡脖子”以及如何打破這種局面。

  競爭格局

  被動元器件的發展歷程,也順應了全球半導體產業轉移的軌跡,美日韓先行、臺灣緊隨其後,大陸壓尾。隨著美國企業日漸淡出,最終形成了日韓臺灣和大陸“四分天下”的格局。

  第一梯隊的日本村田(1944年)、TDK(1935年)、太陽誘電(1950年)、京瓷(1959年)崛起於20世紀40-50年代,掌握著被動元器件最前端的材料研發、生產設備及工藝技術的領先性和創新性;韓國三星電機(1973年)致力於高容小型化MLCC的研發,同樣掌控最前端的技術與工藝儲備,在自家產品應用的加持下,實力可與日系抗衡。

  備註:括號內指企業成立時間。

中低端容阻為何也被“卡脖子”?!

  第二梯隊的臺灣國巨(1977年)、華新科技(2001年)、奇力新(1972年)、旺詮(1994年)、厚聲(1978年)普遍誕生於20世紀80-90年代,在中低端被動元器件市場有巨大的規模優勢。特別是國巨,一路“滾雪球式”的併購形成了巨大的體量。不僅如此,臺灣排名靠前的被動器件廠商,要麼是國巨的子(孫)公司,如奇力新和旺詮,要麼被國巨併購或參股。可以說,國巨在臺灣是名副其實的容阻感“龍頭老大”。

中低端容阻為何也被“卡脖子”?!

  第三梯隊的中國大陸企業,如風華高科(1984年)、福建火炬電子(1989年)、潮州三環(1992年)、宇陽科技(2001年)等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和2000年前後,產品基本滿足本土中低端市場,加起來全球市場佔比僅10%左右。

  嗜血漲價

  遵循經濟學基本規律,產品價格波動一定是供需失衡所致,而供需又分為幾個方面:

1、應用端旺盛導致的供不應求,比如智能手機的功能升級換代、新能源汽車的大力發展、比特幣礦機“黑馬”出現等,對容阻需求量的拉動很大。

2、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的失衡,諸如2017-2018年的MLCC漲價多因日系企業將產能轉向高端應用市場,放棄0603、0804、1206等規格的中大尺寸市場所致。

3、外部環境導致的失衡,諸如2003年互聯網泡沫和2009年金融風暴結束後的應用需求“報復性”增長。

4、其他如原材料、包裝材料等受國家環保管制致價格上浮。

  梳理完產品普漲的動因,再來看2020年初的這波容阻漲價,表面上看原因可與“3”掛鉤,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用原廠自己的話說,受中國農曆春節假期和突發的新冠疫情影響,企業1月和2月稼動率低下,2月產能開出僅30%-50%。節後復工時間延遲、人工荒加劇以及人工工資及社保、廠房租金、設備折舊等成本的支出,致企業不得不以漲價來平衡。

  另外,去年Q4容阻市場已完成了“去庫存化”,庫存水位降至30天左右,已至價格反彈的“臨界點”。

  有業界人士接受《國際電子商情》採訪時表示,本來小漲是2020年的主線,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成了價格快速上漲的“催化劑”。此外,華強北市場還未完全開放,在渠道上更加重了供應鏈的供給不足。

  據《國際電子商情》瞭解,目前電阻較為緊缺的是0402、0603等小封裝型號,多應用於消費、通訊、安防領域等領域,而MLCC緊缺型號是0603、0805、1210等中大型尺寸。

  “目前我們多個型號已沒有庫存,原廠的訂貨週期至少拉長了一半,部分急單也是高價買進,為的服務好優質客戶。”某代理商表示,被動元器件市場供需矛盾和價格上漲至少要持續4-6個月才能緩解走向平衡,而且要看疫情的結束時間。

  事實上,除了MLCC和電阻之外,諸如存儲器、CIS、顯示面板、紅外傳感器等都因疫情抬升成本而呈漲價趨勢。只是,容阻漲價幅度高達50%-100%,其合理性有幾分?

  事實上,《國際電子商情》很難以去計算新冠疫情帶給企業成本提升比例以及幫助企業核算出合理的漲價幅度。只是近一週來,記者更多感受到的是企業面對漲價時的無奈情緒!特別是一些風雨飄搖的中小企業,好不容易拿到復工“通行證”,就被通知所需的各種元器件都要漲價,哪怕是一顆小小的電容電阻也要“趁火打劫”,心情可想而知!

  壟斷之勢!

  發洩情緒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如果你一直處於產業鏈末端,如果整個被動元器件產業結構和競爭格局長期失衡,頻繁漲價的現狀永遠也改變不了。

  2017年全年及2020年初,容阻漲價的發起者都是同一家公司——國巨。這是一家無比幸運的公司,2018年幾乎吃掉了日系企業轉產“高端”後的絕大部分中低端(大尺寸、低容值)市場MLCC和電阻市場份額,加上三星因手機爆炸事件加強品管而控制產能,這讓國巨“有恃無恐”在一年內4次調漲MLCC價格。

  結果顯而易見,國巨獲得了驚人的回報。據國巨財報顯示,2017年,國巨實現營收322.59億新臺幣,年增長16.1%,合併毛利率為32.5%,年增8.9%;2018年國巨年營收達771.63億新臺幣,年增長139.2%,其中2018年Q3,同比2017年Q3營收增長200%以上,7月更是增長282%,Q3單季最高毛利率達69.3%。此外,其股價更是從2017年4月的90元上漲到了最高1000多元,短短一年時間漲了十幾倍。

  國巨在全球的競爭地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數據顯示,目前國巨佔據全球中低端MLCC市場60%的市場份額以及全球電阻市場34%的市場份額,其中電阻佔比是第二到第五大電阻廠商佔比的總和。

  在被動元器件市場絕對的話語權,讓國巨感受到了站在“供應鏈”頂端的優越感,每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能帶來整個供應鏈的“牛鞭效應”,從代理商到分銷商,再到EMS工廠一路陪跑,然而上一輪漲價除國巨和少數投機商賺到錢之外,大多數企業都只賺了“吆喝”。用業界一句戲謔的話說,“價格低谷期沒進來,價格高峰期沒出手,白白忙活了幾年。”

  有網友發問,CPU、GPU、FPGA等上游核心芯片被“卡脖子”很容易理解,技術門檻實在太高,可為何低價值的如“大米”般通用的被動器件也被“卡脖子”?在分析人士看來,主要原因還是產業集中度高的問題,容阻產品集中在少數甚至個別企業手裡,其他企業話語權一旦喪失,整個產業就會陷入非理性的發展環境。

  如何破局?

  從未來各企業產品策略來看,除村田、三星電機仍會保留在智能手機小型化市場的供應外,其他日系企業今後的發展方向一定是聚焦工業、汽車和醫療等高利潤領域,這也意味著日系把控著高端被動元器件市場的話語權。

  樂觀的是,日系企業對價格的把控相對“友善”,從歷史發展軌跡來看,其價格操作幅度不會太大,比如在2018年行業普漲的情況下,村田仍堅守陣地,硬是撐到最後才調漲了些許。

  而由日系企業騰挪出的中低端市場,會被臺灣國巨、華新科技以及大陸風華高科、宇陽、三環等企業瓜分,但實際上大陸企業微乎其微的市場佔比幾乎可忽略不計,只能吃國巨、華新科技吃剩下的產能,這也是業界普遍擔憂的地方。大陸在話語權的弱勢,恐難以牽制市場競爭達到理性和平衡。

  目前,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大陸被動元器件廠商同日韓、臺灣實力懸殊仍較大。除了企業進入時間晚、材料及工藝、技術積累單薄之外,產能和規模優勢嚴重不足,很難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替代臺系廠商因稼動率低下帶來的供應空缺。

  事實上,目前,“不漲價”以搶奪市場份額乃明智之舉,如華新科就僅漲價10%以吸引更多客戶從國巨轉單,但這一招對大陸企業並不適用,即便大陸企業不漲價,吸引更多客戶進來,但產能遠遠跟不上,最終訂單還是會流轉回國巨和華新科技。

  更令人擔心的是,臺系企業因為輪番漲價提升了利潤率,將更有實力應對大陸的競爭,比如去年,“腰包鼓鼓”的國巨就以18億美金輕鬆買下美國電容大廠基美,獲得進入5G、車載等高端市場的門票。而如今大陸企業漲與不漲已陷入兩難,最終恐怕只能跟漲以保利潤。

  如何破局?有分析稱,一方面,大陸容阻廠商必須有所作為,在提升技術實力基礎上,或聯合或併購以增大市場規模,形成1-2家可與之抗衡的標杆企業;二是政府層面必須要有正向引導和政策偏向,諸如產業格局調控,打通關鍵技術和設備的渠道,提供核心人才和資金扶持等等。否則,現有格局不破,漲價戲法恐將輪迴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