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齊湣王是如何“稱帝”?

秦昭襄王、齊湣王是如何“稱帝”?

齊湣王即位三年便打進秦國函谷關,這對於另一個牛逼諸侯王秦昭襄王觸動很大,齊湣王也成了秦昭襄王所忌憚的角色。當然秦昭襄王也是很厲害的,只是在齊湣王面前有點怵而已。

秦昭襄王雖然怵齊湣王,但在周邊的韓、魏等國面前還是很威風的。在齊湣王五年(公元前296年),齊國聯合韓、魏、趙、宋共同打開秦國函谷關賺了名氣,但韓國得了武遂,魏國得了封陵,韓國與魏國是得了實惠。不過這個實惠是有“代價”的,同年,韓國的韓襄王和魏國的魏襄王同時薨了,這是很奇怪的事。當然,秦國挨這樣的敗仗也許是太“缺德”的緣故,秦昭襄王以結盟為名把老頭子楚懷王騙來秦國之後綁架了楚懷王要其拿土地贖人,楚懷王硬骨頭寧願在秦國坐牢,“越獄”了又給抓回來,這一年就是楚懷王死在了秦國的一年,秦國只是把楚懷王的屍體還給了楚國。同年,自己的函谷關被別人打開了,只好割地求和。

秦昭襄王、齊湣王是如何“稱帝”?

但打開秦國函谷關的聯軍好景並不長,秦昭襄王報仇是很快的。隔年,秦尉錯伐魏襄城。再隔年,秦敗魏師於解。再隔年,也就是公元前293年,韓、魏、東周國組成聯軍來“報仇”,秦昭襄王用名將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全殲韓、魏、東周聯軍24萬人,當年商湯伐夏,用的總兵力是5000人。武王伐紂使用的總兵力大約5萬人,對於戰場的描述血流成河,鐵杵都浮起來了。所以全殲24萬人的數目是相當巨大的,作為帶兵的韓國的主將公孫喜自然是被俘虜了。仇沒報成,還被秦拿走了五座城池,魏、韓只好割地求和。

再隔年(公元前292年),秦昭襄王又給楚王寫威脅信,楚王害怕,只能娶秦國公主為妻與秦國結親。

再隔年(公元前291年),秦有拿下韓國一座宛城。

再隔兩年(公元前289年),為什麼要隔兩年,因為秦昭襄王自己國內忙著換丞相的問題,把舅舅魏冉丞相換成客卿燭壽,又把燭壽換回成魏冉。到了公元前289年,秦昭襄王再次以白起為大良造,一直向東打到叫軹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河南省濟源市),拿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好厲害的感覺!這次為什麼那麼威猛呢?因為魏、韓“作死”,在上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90年乘著秦國內部搞事侵入秦地三四百里。

秦昭襄王、齊湣王是如何“稱帝”?

這樣的戰績,秦昭襄王感到很不舒服了,於是感覺稱王太虧了自己,想稱帝了。但他有點怵齊湣王呀!怎麼辦?於是自己稱“西帝”,讓魏冉做使者去齊國,約齊湣王一起稱帝,並且帝號都幫他想好了,要尊齊湣王為“東帝”。

對於平白無故送來的帝王帽子沒有人不樂意的,於是齊湣王便自稱“東帝”。這時蘇秦的弟弟蘇代又來搞事了,當年齊國稱王都招來楚國討伐,現在稱帝,不是將自己推到與天下人為敵的位置上嗎?不如咱去掉帝號,讓秦昭襄王一個人稱帝,這樣您就成了天下人正義的旗幟了。

齊湣王一聽有理,於是才當了兩個月的“東帝”就不幹了,可見齊湣王在誘惑面前還是經得住考驗的。

這時剛好齊國的丞相孟嘗君田文把呂禮給逼出齊國,呂禮到了秦國後給秦昭襄王講了蘇代給齊湣王講的“樹大招風”的道理,秦昭襄王當然也是個聰明人,十月稱的“西帝”,到十二月就取消了,前後才兩個月,雖然“稱帝”時間比後來的袁世凱還短,但在歷史上留下了這麼濃重的一筆。

秦昭襄王、齊湣王是如何“稱帝”?

這個時候齊國發生了一起田甲劫持齊湣王的事,田甲是齊國的貴族,當然劫持沒有成功。於是齊湣王把這帳算在了孟嘗君田文的頭上,說孟嘗君打算謀反自己取而代之。也許這是齊湣王打擊孟嘗君的一招手段,因為孟嘗君的名聲遠近聞名,已經到了只認識孟嘗君不認識齊王的地步。更可怕的是,這時候竟然有人找到齊湣王,說願意以自己性命擔保這事不是孟嘗君乾的,“咔嚓”,自己直接自裁在齊湣王的宮門前。本來按照劇情應該是全國上下掀起批判孟嘗君新高潮的,結果不僅沒人批孟嘗君,反而有人為他來赴死,這樣的威望與勢力,齊湣王不打擊他的“囂張氣焰”實在是說不過去啊!

秦昭襄王、齊湣王是如何“稱帝”?

一看自己成了齊湣王打擊的對象,孟嘗君就跑了。這位孟嘗君開始是秦國請他為相,後來秦王要殺他,他就跑到齊國跟秦國幹;結果組織聯軍打開了秦國函谷關。回到齊國齊湣王請他為相,現在要嫁禍於他,他就跑到魏國跟齊湣王對著幹了。那時似乎缺乏舍小家為大家的社會主義愛國教育,為了家仇,寧願釀成國恨,以滅一個國家來報家仇為榮。孟嘗君憑著他的國際影響力,拉開了與齊湣王對著幹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