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8年王莽篡位,到公元36年刘秀统一天下,两汉之间的乱世长达28年。这期间,群雄并起,天下纷争。而刘秀无疑是诸雄中的一枝独秀,28岁白手起家,31岁便称帝建立东汉,然后用11年的时间平定天下,结束乱世,开创了史上有名的“建武盛世”。这一切在后人看来简直就是一个传说。古人都笃信“天命”,那么,缔造这一传说的刘秀,也是因“天命所归”的缘故吗?你还别说,在《后汉书》的记载中,还真有关于“刘秀天命说”的记载。
01 西汉末年有两个“刘秀”,谁才是图谶预言中的“天命之人”?
图谶是古代流行的一种预言形式,始于秦,兴于东汉。西汉末年流行的图谶预言是“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当然,所谓图谶,都不明说,需要猜。好在任何时代,老百姓看不懂的东西,都会有“专家”研究。比如名士蔡少公和王莽的国师刘歆,就是当时较有名的爱研究图谶的“专家”。
有一次刘秀和二姐夫邓晨去拜访蔡少公,因是后生晚辈,聚会时只能陪坐末席。这位喜欢研究图谶预言之学的蔡少公,自然也像许多“专家”一样,总想找机会显摆一下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他在聚会中也忍不住说道:“以某对图谶的参详,将来的天子将是刘秀。”
“专家”的话自然立即引起满座宾客热议。不过同名同姓的人向来不少,自然不会有人想到会是正陪坐末席的后生小子刘秀。最后有人想到了一个大人物,就是同样喜欢研究图谶的国师刘歆,因他刚好改名为刘秀,于是立即起身说:“莫非预言所指的,就是国师刘秀?”
看来“专家”所见略同。根据“刘专家”与“蔡专家”的研究结果,这图谶里的‘刘氏”应是指“刘秀”无疑。俗话说“改名改命”,恐怕刘歆改名,就是想自己做”天命之人“吧?
正在末席陪坐的刘秀可能心里不爽了,忍不住戏谑道:“怎见得就不是我呢?”他的话自然引来了满堂哄笑。谁能相信,这个被众人嘲笑的后生小子,后来竟真的应了这天命?
02 “天命”预言,是刘秀起兵的主要原因吗?
自从蔡“专家”解开图谶的谜底后,“刘秀天命说”便开始在世上广为流传。大多数人自然都相信“专家”,认为这“天命之人”指的就是“国师刘秀”。好在爱研究图谶的“专家”不止一个,
比如宛地一个叫李守的人,他也是爱研究图谶的“专家”。他将研究结果与儿子李通讨论后,却认为图谶里的“刘氏”,指的应就是西汉王室后人刘秀及其兄长刘伯升。
于是,想在乱世有一番作为的李通及其兄弟李轶,就想找机会去游说刘秀兄弟顺应天命起兵。有一次刘秀推着小车到宛地卖自己种植的谷物,恰巧被李氏兄弟碰见。李氏兄弟简直是如获至宝,对刘秀可谓极尽游说之能事,所依据的当然是世上正流传的“刘秀天命说”。
这“天命说”显然说服了刘秀,他回去与兄长刘伯升商议后,竟真的决定起兵了。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
古代人大多是顺民,通常是没饭吃,没活路了,才会“逼上梁山”。而刘秀有田种,有饭吃,还有余粮卖,显然还没穷到那地步。
爱因斯坦说:“毁灭世界的不是坏人,而是那些静静看着坏人干坏事的大多数沉默者。”对刘秀而言,篡汉立新的王莽自然是祸国殃民的大坏人,但在那年代,他有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和使命感,还很难说。
不过作为汉室后人,想来在乱世举旗匡复的使命感应还是有的。然而,若没有“天命说”壮胆和诱惑,爱干农活、为人厚道、性情温柔的刘秀,真的会放着安稳的小日子不过,而和兄长去干这种掉脑袋、灭九族的事吗?
03 刘秀白手起家,为何能让那么多人主动归附?
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使刘秀天下闻名,也让世人看到貌似强大的王莽政权,其实不堪一击。这也是义军四起,加速新莽政权覆灭的主要原因。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新莽政权一覆灭,更始帝刘玄便想除去刘秀这一心头之患,派他出抚河北招降各地割据武装,显然是要借刀杀人。
刘玄的杀心,刘秀心知肚明,但为自保依然义无反顾前往。一无所有的刘秀刚开始可能还不敢有另立山头的想法,直到他来到邺城,遇到少时在长安求学结交的老友邓禹。两人同食同睡,彻夜谈论天下大事。谈话中,邓禹坦言是前来投奔他的,他的心愿是希望能助刘秀成为一代明君,而他则能成为开国功臣名留青史。这显然是第一个相信“刘秀天命说”主动归附刘秀的人。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刘秀所过之处,归附者日众,尤其是信都太守任光的主动归附,让他有了自己的根基和起家的班底。很难想象,一个有名传当世的美名、有昆阳大捷的战绩、有让人心服的仁德威望之人,再加上世人笃信的图谶预言,一旦拥有了争天下的实力,将会拥有多么巨大的影响力。若从这一角度看,白手起家的刘秀,能让那么多人主动归附,迅速崛起和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了。
04 刘秀为何再三推迟称帝?他在顾虑什么?
刘秀收服铜马军后,拥兵数十万,已拥有一统天下的实力。但在各地割据武装纷纷称帝之时,刘秀却仿佛还毫无称帝的想法,这可把追随他的想做开国功臣的诸将急坏了,一有机会就进言劝他称帝。
不过奇怪的是,诸将数次劝他称帝都被拒绝。如当“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时,刘秀说:“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遽欲正号位乎?诸将且出。”不过这一次被拒,诸将可能是真急了,一个叫耿纯的竟这样给刘秀施压:“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言下之意是说,你再不称帝,大家就散伙了,到时再想“复合”就难了。刘秀这才松口,但仍未答应称帝,只说:“吾将思之。”
刘秀不惜犯“众逆”,也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诸将让他称帝的请求,他到底在顾虑什么呢?
当刘秀“行至鄗”,在长安读书时的同窗“彊华”给他带来正在关中流行的《赤伏符》后,才听从诸将的劝谏,开始设坛祭天,称帝建元,大赦天下。原来这《赤伏符》上书:“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这符兆示的显然是让他“接受天命,继承大统”。那么,他一直推迟称帝,是因他真的相信这所谓的“天命”吗?
两汉之间,最盛行图谶预言,乱世中的百姓也最信这个。因而当年篡汉的王莽,也要费尽心思搞一个假图谶预言,才敢称帝。尽管所谓的“天命”,一向虚无缥缈,不怎么靠谱,但因普通百姓信,若无“天命”冒然称帝,恐怕百姓也只是被征服,而不是真心归服。刘秀的顾虑恐怕就在于此。
也就是说,他信不信“天命”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信;因而与其说他是想“顺天命”,不如说他是想“顺民意”。上顺天命,下合民意,这或许才是刘秀一直在等的称帝契机。
閱讀更多 白乙笑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