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人到七十不退休

今天是張藝謀70歲的生日。

  若按舊時說法,他已邁入古稀之年。不過,從目前狀態看,他的精力還是很充沛。“我們這一代人總是覺得不要虛度光陰,感覺我可能是中國電影界最忙的一個導演,幾乎每年都想拍新電影。”在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節的大師班,張藝謀曾如是說。

  去年,他一邊交出了讓14億甲方滿意的國慶作業,順帶著完成了新片《堅如磐石》的後期製作。緊接著,《懸崖之上》在東北雪山開機。前兩天,受疫情影響停工50天的劇組轉戰山西大同繼續拍攝,算上剛宣佈今年要上映的《一秒鐘》,張藝謀至少還有三部新作等待著和大眾見面。

  時至今日,張藝謀在國內電影圈的地位毋庸置疑,乃至在世界影壇上,他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導演面孔。不過,也很少有大導能像他一樣,一路成名,卻也伴隨著巨大的爭議,正如他性格的矛盾和複雜。

  他曾坦言,自己到現在依然希望“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的作品總能見大開大合、震撼人心的氣勢,但另一方面,由於“出身”問題,他打小就謹慎寡言,懂得審時度勢,某種程度上才能在權力和資本之間遊刃有餘。

  他讓中國電影的藝術性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光芒,也開創了國產商業大片的成功範式;他既能憑藉自己的實力將“國師”的揶揄之名,變成個人聲望的美譽標籤,卻也始終滿足不了所有人對他電影的期望,這一切可能也只是因為中國只有這麼一個張藝謀。

  從他的身上,更可見時代發展的烙印。經歷過文革,下過鄉,當過工人,在理想主義的八十年代揮灑激情,又進入了蓬勃發展的市場化時代,張藝謀精準地抓住了每個時期的機遇,而如今,時間已經來到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他也70歲了。

  然後呢?且不說未來如何,只知道當下,他的攝影機沒有停。

  

張藝謀,人到七十不退休

  從工廠到北電,抓住命運的機遇

  高考改變命運。

  這句話並不絕對,但放在那個年代,放在張藝謀身上,恰如其分。

  1977年,中國廢除高等學校招生的推薦制度,恢復文化課考試,擇優錄取。當年就舉行了迄今為止唯一一次的冬季高考。不過,那會兒還在咸陽棉紡八廠當工人的張藝謀還不敢妄想,畢竟自己只有初二的文化水平。

  上大學對他的唯一誘惑,大概就是可以不用再當工人了。即便那時候,憑藉著自己業餘時間鼓搗出來的繪畫、攝影才能,他已經是廠裡有名的才子。

  他想過報考體育學院、美術學院,甚至琢磨著報考西北農學院,據說畜牧專業分比較低,正沒有主意的時候,同事田均建議他試試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78年,北電剛剛恢復建制,面向社會招生。

  

張藝謀,人到七十不退休

  只是,一來他自己的身份敏感:父親有黃埔軍校背景,大伯去了臺灣,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一家都揹負著“與臺灣保持關係”、“反革命”的罪過;二來,他超齡了,時年28歲,整整比攝影系規定的最大年齡還大6歲。

  萬般無奈之下,他們想到了給文化部長“寫信”這一招。時任文化部長黃鎮是學美術出身,文化部秘書長華君武是漫畫家,“那會兒肖華(張藝謀前妻)的姐夫王滌寰在北京,跟書畫圈裡的人比較熟,據說一個叫白雪石的畫家認識華君武,可以通過這條線找到黃鎮。”

  現在的我們恐怕很難想象,一個遠在咸陽的工人真的可以做到“上達天聽”。但那就是一個神奇的年代,百廢待興惜人才,輾轉多人,張藝謀最終把自己寫的信以及刊印出來的攝影集寄到了黃鎮手上。部長果然愛才,經由他的直接指示,北電這才破格招收了張藝謀。

  1978年秋,張藝謀如願到攝影系報道。他的同班同學有顧長衛、呂樂、侯詠,導演系的同學有陳凱歌、田壯壯、夏鋼、李少紅、胡玫,美術系的同學有何群、馮小寧、尹力、霍建起……後來,北電開學的這一天,被世界權威的《電影手冊》評為20世紀電影史上100個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之一。

  

張藝謀,人到七十不退休

  當然,在當時,這一群年輕人們並不知道後來命運的走向。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都意氣風發,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尤其是在剛剛經歷了十年浩劫之後,他們貪婪地吸收著養分,同時也迫切地想要自我表達。

  不過,在上學的時候,張藝謀還算比較低調。從他的回憶錄《張藝謀的作業》中所描述,不難發現,年齡大、從小地方來等其他綜合因素給他帶來的自卑,始終影響著他,以至於學校組織的第一次內部觀影、四月影會、星星美展等活動接連“刺激”到了他。

  但所幸,他的業務能力強,攝影技術自不必說,不滿足於此的他,還讓陳凱歌等同學幫忙開了一張導演系書單,一本一本書仔細研讀,內部看片從不落下每一個鏡頭,對於自己喜歡的電影也總能侃侃而談,無疑,他是最努力、最用功的人。

  1981年底,臨畢業,他加入了田壯壯的導演小組,擔任攝影師之一,共同奔赴雲南拍攝了影片《紅象》。這部電影誇張的構圖、濃烈的色彩,讓後來看樣片的郭寶昌心裡為之一震,發出了類似“中國要出大師了”的由衷感慨。

  

張藝謀,人到七十不退休

  1982年,這一屆學生畢業,攝影系的張藝謀、肖風,導演系的張軍釗、美術系的何群,被分配到了廣西電影製片廠。在實習了半年之後,這四個年輕人就按奈不住立下了“軍令狀”,要求獨立拍片。

  時任廠長韋必達,再加上藝術總監郭寶昌本著大力扶持年輕人的態度,予以支持,於是他們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青年攝製組,拍攝了電影《一個和八個》,這部影片也被認為是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

  1983年底,廣西電影製片廠借調了還在北京實習的陳凱歌,由其擔任導演,張藝謀擔任攝影,開始了電影《黃土地》的拍攝。

  

張藝謀,人到七十不退休

  從《紅象》《一個和八個》到《黃土地》,這三部作品,顯示出和第四代導演截然不同的大膽、誇張、濃烈的影像風格,以及反思文化的內容追求,以田壯壯、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就此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引領藝術、商業兩大風潮,時代和電影互相成就

  功成名就後的張藝謀,後來在各種採訪中,不止一次提到過“時代”對其的影響和改變。

  確實如此。縱觀張藝謀迄今為止的整個藝術生涯以及人生軌跡,時代以及時代所給予的機遇,是他之所以成為今天的張藝謀所不可缺少的推動力。

  正是因為當年高考恢復,工人張藝謀才有了當導演張藝謀的可能;也正是因為八十年代全民求知的創造性,造就了中國電影一整個集體群像的輝煌。

  張藝謀形容那是一個“可愛”的年代,從創作者到受眾,都關注作品的文化內涵、歷史和情懷。而當時中國電影的發展,正是受到了文學思潮的影響,在反思熱的文學氛圍下成長起來,所以帶有那個時代強烈的烙印。

  如同當年,他讀了莫言的《紅高粱》之後深受觸動,不管不顧就在出差途中去找了莫言,要到了《紅高粱》的電影版權,這部導演處女作,不僅奠定了他早期電影的藝術風格,也讓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外的舞臺上受到關注和認可。

  

張藝謀,人到七十不退休

  至此之後,從《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到《秋菊打官司》,直至1994年的《活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不僅僅代表了中國電影藝術的高度——三次入圍奧斯卡,摘得歐洲三大電影節大滿貫,也代表了世界對中國電影以至舊時中國的粗淺印象。

  然而,蹊蹺的是,就像當年陳凱歌和張藝謀合力創造中國第五代導演的第一座高峰,在他們相繼推出個人職業生涯藝術高水準之作《霸王別姬》《活著》之後不久,中國電影也開始醞釀起了一場大的變革。

  從大的時代背景來看,整個九十年代,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在電影行業,1994年,好萊塢大片開始闖入內地電影市場;1996年,電影精品“九五五零”工程正式啟動,對於電影題材進行嚴格的指標和控制,也就是說,以上這類現實題材影片某種程度上“不被允許”了。

  

  與此同時,中國電影也逐步邁入產業化和市場化階段。

  在此之中,張藝謀又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02年,他執導的古裝電影《英雄》上映,在當年獲得了2.5億票房,現在回過頭來看,《英雄》無疑打開了中國電影商業大片之門。

  至此,張藝謀的導演生涯也明確被分為藝術和商業前後不同的兩大時期。不過,爭議也隨之而來。尤其是隨著《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片接連上映,直至《三槍拍案驚奇》問世,張藝謀電影的口碑一落千丈。

  人們不理解,一個藝術片的導演為何會陷入商業片的浪潮不可自拔,為何曾經拍出《活著》的人,也會拍出“爛俗”的影片?那些年他所受到的主流媒體的“批評”,不比今天的鍵盤俠刻薄,但他很少會在大眾面前為自己辯解。

  

張藝謀,人到七十不退休

  可能,藝術和商業的區別,之於他並不那麼重要。早在1989年,他就拍攝了一部電影《代號美洲豹》,在去年的平遙電影節大師班上,他罕見地談起了這部影片,笑言,“在今天看起來,這是一部商業電影,在當時是一個新的嘗試,可能擱到現在還挺成功的。”

  畢竟,那還是在一個只講深刻、沒有娛樂的年代,迎來的自然是一片罵聲。可到了現在,“娛樂至死”的現實正在上演,時代的氣質和氛圍終究不一樣了。

  更早時候,他在北電入學的第一年,看的第一部商業電影叫做《方托馬斯》,香車美女,比基尼,第一次見到這些的張藝謀瞪著銀幕,看傻了,有人說,千萬不要低估這對於一個血氣方剛青年所帶來的衝擊。

  不管如何,用張藝謀自己的話來說,他不可能脫離時代去清高地自我發展。在八十年代,一群蠢蠢欲動的年輕人碰上了一個浪漫激情的年代,恰逢其時,用電影完成了他們的吶喊;在新世紀,市場化的浪潮滾滾而來,他們也順勢而為,完成了自己的轉型。

  

張藝謀,人到七十不退休

  當然,不管後來人們對他電影作品的評價如何,誰也無法否認,張藝謀對於中國電影的貢獻。這裡面,既有時代的促因,也有個人的能動性,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也得有成為英雄的本事。

  創作不停,是否還能出佳作

  而張藝謀在今天之所以能博得“國師”的美名,正是由他一部一部電影積累而來,同時,頻繁參與執導國家重大慶典活動,也讓他在更大範圍內贏得全民的關注度。

  認識他的人,都說他是個工作狂,似乎總有揮霍不完的精力。現在看來,在拍電影之餘,還能導演如此之多的國家級重大活動,再加上其他的歌劇演出活動,他確實是不得閒。

  

張藝謀,人到七十不退休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可以看到,他近幾年在電影方面的風格嘗試也越來越多。就像他這幾部還在製作中的新片,是以前所沒有觸及過的懸疑片和諜戰片。如其所說,“我也不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裝大師。”

  事實上,比起國外七八十歲、八九十歲的老導演們,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雷德利·斯科特、斯皮爾伯格、伍迪·艾倫等人寶刀不老,新作時有,甚至馬丁·斯科塞斯這樣依然站在藝術的立場上對諸多電影現象咄咄逼人的,國內上了年紀的老導演們,大多都已退出了輿論場。

  如張藝謀、徐克、吳宇森、許鞍華、侯孝賢等,可能是為數不多的七十歲及以上“高齡”、且還在持續推出新作的導演。這其中,有各自國情的不同、政治、歷史發展的因素,也有現實原因。

  不得不承認,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的電影市場,新導演們迅速上位,並且在市場的擴張歷程中,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票房神話,這點,讓曾經以《英雄》成大片的張藝謀也自嘆不是拼票房的導演。

  

張藝謀,人到七十不退休

  因而,他們也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之中尋找著自己的位置,或者說,想要找到自己最想要拍的電影。畢竟,到了這個年紀,如他,早已不缺聲名與資本。

  早在九年前,在其個人回憶錄《張藝謀的作業》一書中,作者方希就透露,張藝謀接受了一個RtCatch個人價值診斷測試,結果顯示,他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精力極度旺盛、自我期許極高、自我成就感很低、持續壓榨自我的人。

  也就是說,在那會兒,他的作品依然沒有能讓他感受到那麼多的成就感。而他當時的“夢想”, 是找個好劇本,有個好團隊,拍一部真正的佳作。

  去年,在大師班的公開演講上,他依然提到了這個問題,“其實很多導演精力很旺盛,他有使不完的勁,他有無數的衝動和願望,他就是希望碰到一個好劇本。”

  顯然,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可能還沒有拍出一部能讓現在的自己滿意的佳作,以他不得閒的性格來說,七十也好,八十也罷,只要身體允許,有人投資,可能最好的追求永遠就是在下一部。

  而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就像有網友所言,在他這個年紀的導演,或許更應該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