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看了又忘记了,怎么样有效的看书?

杭素文


看书阅读时出现看了很快就忘的4个主要原因:

a.看书的方法不恰当,理解吸收率低;

b.看书时状态不好,注意力不集中;

c.看完书之后没有进行思考和整理;

d.看完书之后就把书丢到一别,没有再次翻阅查看。

针对上述四种情况,下面综合起来和你讲讲方法对策:

1、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进行阅读。

快速阅读法可以缩短你阅读一本书的时间,降低读了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几率。同时快速阅读也会增加你的阅读兴趣和注意力,因为快速阅读是一种有目标、有选择的阅读。快速阅读还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阅读速度是基本的,更重要的是透过快速阅读,快速建立书本的知识地图,快速找到书籍中的要点、以及对自己重要的内容,从而有针对性的精读。

掌握快速阅读,一方面是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的,比如阅读技巧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你熟悉的内容读起来更快);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软件来训练提高,比如“精英特快速阅读软件”。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获得的,都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

2、看完书之后,用“自我提问”的方式,逼自己去思考,强化理解和记忆。

自我提问的问题可以是这样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书中有哪些知识是我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这本书对我的帮助是什么?这个理论或方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不是目的,提出问题之后根据书本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话”解答问题才是目的。这样一个“提问-思考-回答”的过程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住书中的内容。

3、对于阅读之后发现的一些好的内容,要时常去翻阅查看一下。

知识是会遗忘的,要想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的把知识从脑海中调取出来用,就需要经常翻阅、提取它们,直到记牢。

按照遗忘的规律,在看书学习之后,要在20分钟后、1小时后、8小时后、1天后、2天后、6天后、31天后等这些时间段内进行再次重复,这样就可以把知识记得比较牢,实现长久记忆。不过,具体用的时候不用死照着这个时间来进行,可以灵活一些。



每天学习一点


读书是学习力的一种, 读书的目的有三种:消遣、获取知识、收集信息。消遣无需方法,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后两者需要方法来提升有效阅读的能力。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从三个方面分享我的经验,读书前,读书时,读书后。

1、读书前

有效阅读,首先我们需要带着目的和问题去阅读。以在超市或者菜市场买菜为例,如果我们出发前,未列购物清单,容易出现什么也没买或者买很多完全消化不了的情况。

如何找到这张清单?

拿到一本书,先快速翻阅,按照一页大概用时5秒来快速翻阅,眼睛里快速读到一些高频词汇,对书有了大体感知。

其次读目录,非常仔细的阅读目录,目录是作者对书整理框架的安排,把看目录时产生得到问题记录下来。

第三,读章节的关键词首尾句,大部分文章都是总分总的模式,通常把开头结尾认真看了,就能得到一条线索,没有完整看完也会有一个大致的轨迹。


这三步做完以后,基本上就可以整理出一张问题清单。

2、读书时


有了问题清单,再读书时,就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读,会有效很多。关于正式阅读时,我也有一些方法分享。


读书的速度,读书不要默念,要用眼睛扫。读书慢是因为在心里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而不是用眼睛扫描的。平时看告示或标牌并没有读也知道是什么。因为眼睛天生具有扫描功能的。


在这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尼基·斯坦顿的《沟通圣经》,书里面第12章讲增进阅读速度,第13章讲提高阅读效率,可以系统学习一下。

另外我们需要持读完一本书,曾国藩家书曾说,读书切忌读一半,再枯燥的书,也不要读完一半就放弃了,坚持读完。

3、读书后

如何检验我们读书是否有效率,尝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作者的意图和中心思想)

我们最初列的清单上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

读书时,有哪些触动你的细节

如果我们能合上书,把上述三个问题讲清楚,那就证明我们有效的掌握了这本书,或者自己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可以。

读书是一种学习力,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读书前找到问题清单,读书时带着问题去阅读,读书后能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这本书的主旨,这样书就会越悦读越薄。


飞天萝莉想


读书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个阶段,你看书不够多,也理解不够深。只能在写作文时候似懂非懂的引用几句名人谚语,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甚至水平差点的,连引用都做不到。80%的人基本是这类人。

第二重境界:书山有路勤为径

这个阶段,你看了一些书,了解了一些道理,也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书越读越多,也越读越精,但只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让你体会到快乐,但是你仍然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个时候你还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充其量只是个爱读书之人。 只要一年稳定读书在20本左右,基本属于这类人。估计人数占比在16%左右。

第三重境界: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个阶段,你看了很多书,对某个领域的理解超过了身边大部分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把读书比做盖高楼,大部分人还在打地基,你都已经快封顶了。

这个时候,你就是意见领袖,著书立说、发表公开演讲不在话下,随之而来的是名和利。这类人在4%左右,越精细的领域,万里挑一都不一定有。


最后,不要相信世界上有什么高效看书的方法,如果有,那只能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不喜欢数学的人,你逼Ta看数学书也是没用的。一个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即使再没时间也会挤出时间来看。

觉得不错,请关注。

我是江少,一个热爱阅读和分享的新青年。


江少


1、看完书后会忘记很正常,这是因为大脑很容易忘记东西的,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1天后,你会忘记74%的信息。



2、想有效的看书,更容易记住书中的内容,你在看书时,要以

“输出”为前提,也就是说,你在看书后,能告诉别人这本书为什么值得看。输出包括:向别人复述和写下来。相对而言,写下来会比较容易,你可以学习把书的内容画成思维导图和写读书笔记

3、读书后画思维导图,我推荐你读《实用性阅读指南》,作者是大岩俊之,作为一名指导教学的讲师,他开发了各种读书法和读书的思维导图。他在书中介绍了读书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还以5本书作为例子,各自画了思维导图,同时,讲解自己如何将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很简单,很实用,你可以对照着书,自己画出书的思维导图。不仅如此,这本书让你转变思维,从读完就算了,转变为把读过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力,这是一项很有用的技能。



4、读书后写读书笔记,我推荐你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是被人称为“笔记本作家”的奥野宣之。他分享了实用的笔记读书法,把读书的全过程:选书、购书、记录、活用,都写在笔记本中。其中,关键的就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你要在笔记本上摘抄原文,再加上自己的评论。通过写笔记,你会加深对书的印象,而且重读笔记时,会让你回忆起书的内容,同时也会产生新的想法。方法很简单,关键在于坚持。这本书让你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你会感受到笔记所带来的力量。


默刀锋


记笔记,勤翻阅,多思考,有中心。

读书易忘,是一种普遍现象,绝大多数人都如此,所以,可以不必太纠结。人之遗忘,也是正常生理现象,如果不能遗忘,那过去悲惨的经历痛苦的回忆,有可能会将人弄崩溃。

下面,介绍几个强化记忆的办法。

记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对将来有可能用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并在有空时翻阅翻阅。

要走心。

读书时,要多思考,这是一个转化的过程,要将书之思想转化为自己所需,只有真正弄懂弄通了,才能理解并记住。

有中心。

读书太单一固然不太好,鲁迅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但是读书太杂,亦有弊端。朱光潜就认为,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我觉得他的这个说法,很有道理,零散分散的知识,的确是特别容易被遗忘的。


把书读薄


在克里斯蒂安.格吕宁的《超级快速阅读》里的一个方法,就特别符合题主备注的不刻意地去记忆。

先说结论,可能题主也听过,是番茄时间。

现在来讲一讲为什么番茄时间可以看书有效记忆。

人的记忆可以分为超短时记忆(即感官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期记忆。

设置了三个小组进行对比实验。

第一组在两个多小时的阅读时间结束后,需要马上回答关于该篇文章的问题。结果显示,他们对文章开头的内容记忆得都不错,可是越往后的内容记忆得越模糊。这种现象在学习心理学中被称为“首位效应”。

第二组测试对象的阅读时间是整整两个小时,而且在阅读完毕之后有一小段休息时间,之后他们需要回答同样的问题。
结果显示,第二组同样出现了首位效应。
但与第一组不同的是,他们对文章结尾处的信息记忆得比较淸楚。这种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第三组受测对象同样有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不过他们可以分段处理同一篇文章,每阅读半个小时就稍微休息几分钟,然后接着阅读随后的章节。
两个多小时的阅读结朿以后,他们被要求回答同样的问题。
结果他们的记忆足足出现了4次首位效应和4次近因效应,而且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落差也没有第二组那么明显了。
这说明,真正的学习理解并非与阅读同步,而是在我们休息的时候完成的。
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短时记亿容量有限的原理所在。
有了适当的休息时间,大脑能够通过进一步处理信息来消空这个区域,以便我们在接下來的阅读中读入新的信息。
这个过程好比电脑的内存,如来我们不停地打开新的程序,那么可用内存就会越來越小,整台电脑也会变得越来越慢,甚至会死机。
一般来说,连续学习25分钟以后应该站起身来,休息一下。每次休息的时间不必太长,5分钟左右就足够了。

所谓休息,就是要让大脑彻底放松,不要再处理任何其他文字信息。可以做一些运动,看一下抖音放松一下。

推荐使用滴答清单APP,它的番茄时间做的挺不错的。

PS:本来想把书里的实验过程做成引用的,但试了好几次,引用里插 入图片后会图片会自动消失,就设置为正文了。


麦穗低低


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总是进入所花时长、所耗精力与阅读质量不匹配的窘境中,即题干所说的“看书看了又忘记了”。这其实就是被动阅读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低下,更别谈因为效果不佳而造成的情绪消极。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阅读难道不就是主动行为吗?自己买书读书做笔记,全程都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怎么会有被动阅读这种说法呢?

有上述这种想法的人显然是将“主动阅读”和“亲自阅读”相混淆了。他们认为自己去书店选书购书、自己在书桌前看书、自己拿起笔做摘抄写感想、自己选择一本书作某项工作的参考资料等等的一系列行为动作即为主动阅读、主动学习。事实上,这些都只是行为的外壳,只能证明行为的执行人是我们自己。而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人其行为动作的内里牵制者并非他们自己。

想想你去书店购书,是否被推荐区的书籍、某书上的封面、书名等影响,冲动买了一堆并不合适的花花绿绿?想想你在读书时,是不是有过感到无趣、烦躁而不想读,但仍硬着头皮读下去,结果对书里的内容仍然不记得不理解?想想你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是否会因为要摘抄下书里的精句、纠结怎样美观整齐地排版而费时费心?想想你查找某些资料时,是否面对曾经读过的书籍无能为力?每一本你都没有深刻的印象,每一本都强求着你必须从头阅读才能得到结果。

主动阅读的关键在于“由我做主”、“顺着我的意向来”。而上述的种种大部分人会遇到的情形显然是无意识地被推着左右东西。如此被动阅读带来的效果是极低的,人们就像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完全交给了外力,混混沌沌不知所以。虽然很无奈,但如果我们还不及时扭转这样被动的阅读局面,读过多少书也只能是卖掉后的几块零钱。

那么,我们要如何改变这样的被动劣势呢?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一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通过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他指出: “本书中提到的笔记,用的其实就是在便利店或文具店里随处可见的笔记本。利用这种普通笔记本,就可以实现这几个不普通的目标: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

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奥野宣之,新闻专业出身,曾在传统媒体工作。无论是工作抑或兴趣,他都坚持通过笔记本来做记录,而这也使得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这一习惯,使他逐渐打磨形成了一整套易操作且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并最终以日本著名“笔记本作家”的身份为大众所知,在NHK、TBS等媒体节目和论坛中的活跃得到了热烈的反响与追捧。

奥野宣之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是以读书的四个流程:选书、购书、读书、活用为脉络行书的。这里面涉及到的是阅读的三个阶段:读书前、读书时、读书后。

1 读书前:让笔记成为“促进主观购书的矫正装置”

读书前,我们需要选书、购书。那在这个阶段如何利用笔记本来实现主动阅读呢?

选书、购书的渠道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如果我们毫无计划,这两种方式都会使我们一不留神掉入营销陷阱。而如果我们每次都是在需要购买某类型的书、某本能够解决一项工作的书时,才去想才去选才去做计划,显然就很低效。这时候,笔记本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利用笔记本,我们能够将日常不期而遇的灵感及时做出记录。比如当我们在做某件其实与阅读不相关的事情时,脑子里会突然闪现类似于“这个作家在这期访谈节目中表现得很有趣啊,他的书应该也很棒吧”、“会不会有写这个主题的书呢?”等等念头,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写到:“捡起这些日常中闪现的点点滴滴,积累在笔记本里吧。不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只要按照时间顺序将它们排列在笔记本上就够了。” 如此完全由你做主,随你心意,随你方便的方式,事实上也是将写读书笔记这一行为控制在了使你能够坚持下去的情绪范围之内,既写得开心又能在长久的习惯中有所收获。

除了记录灵感,如果你在各种网站、公众号、电视、广播、朋友推荐等渠道下,了解到一些书名及其简介,也把那些你感兴趣的书记在笔记本上吧,这样在到书店买书时,就能直接拿出购书清单一一对照着购买,不会不自觉地被书店漫天的广告包装而冲动消费。一般来说,购书清单上只要包括“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三个信息就足够快速而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了。

另外,正如奥野宣之所指出的,“在某种意义上,购书清单并不只是单纯的“购物备忘录”,而是为了促进主观购书的矫正装置。在不断列表的同时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当你今天有一种念头想要买某本书时,哪天去到书店真正去购买时可能又不想要了,或者你今天看到某本杂志上推荐一本书,于是在笔记本上做好了记录,但是改天看到一个公众号上推荐的另外一本同类型的书,比之前记录下来的那本书更全面更多好评,于是又会划掉旧记录。这样在笔记本上不断添加删减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掌握选书购书的主动权,让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是心头好,每每频频翻书都有所适有所用。

2 读书时:利用笔记自行掌握调控读书的内容、节奏及方式

读书时主动读书、记录的本质其实是选择如何读书、读书中的哪个部分、记录书中的哪些内容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要写读书笔记这一前提去做到:因为你要写读书笔记,那么你在阅读之前,会带着“要在读书笔记里写点儿什么呢?”的目的,当你阅读到某部分内容时,就会很自然地思考这些内容要不要记在笔记本上呢?如果记录的话,理由是什么,自己对这部分内容是否有独特的感受?如果不愿意花时间去做记录,那就说明这部分内容自己并不感兴趣,或者自己认为并不重要、且并不会在未来有所作用。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就总结了“有了写读书笔记这个前提”的读书方式的几点好处:

自由调节读书节奏,可速读

一边确认重点一边阅读

书中内容清晰地留在记忆和笔记本里

重视自己的感受

重读内容,知道理解为止

如此一来,我们就把阅读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不再被书中内容牵着走,漫无目的地、全盘接受地通读全书。

做记录这事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因为做读书笔记而影响了读书的体验,那就是在被动阅读。正如奥野宣之所写到的,“在阅读的同时在文章上画线,还要用多色笔做记号,这样一心两用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在拿起笔的瞬间,集中在书上的注意力会被分散。而且,如果没有笔就不能读书,那么读书就失去了‘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和吸收知识’的乐趣。”

对此,作者给出的建议是通过折页、贴书签等方法进入筛选程序,然后“读书的时候专心读书,要做记号的时候再拿起笔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感觉腻了,就返回前面的内容重读或做标记,这样就有了多种阅读方式。”要让做记录服务于个人,自己怎么愿意怎么来,怎么合适自己怎么来。太多人在做读书笔记这件事上无法坚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方法方式反个性,于是做笔记便成为了小时候暑假里的作业,能拖则拖。



3 读书后:持续重读笔记,活用思想输出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书背提出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

至今读过的书,你还记得多少?

说出自己喜欢的书很容易,但你能答出如下问题吗?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对此,相信很多人都答不上来。也许有些人会搬出那句“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振振有词,的确这其中也有一定道理。但当你从社会上不可避免的功利角度看,有的人看过书后,留下的是脑海里的一本本书名和所谓的气质,有的人却因此有了牛奶和面包,更有甚者有了喝彩和光环,当书的转化率决定了生活质量,你是否还依然满足于看过一点书有那么一点书卷气了事?

而要想让每本书的精华都被你所牢记,为你所用,甚至给你惊喜,你就得重视读书后的“活用”这一环节。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叙述主线其实是持续性地重读笔记以及增强思想的输出。

本书中提到了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固定场景(睡前或洗澡后)、频次(一周一次或三天一次)等。生活模式的固态有利于重读笔记习惯的养成。而我们知道,当某种习惯得以养成得根深蒂固,这种习惯所能带来的作用就会发挥出最大效能的影响。而奥野宣之在书中就指出,“即使是漫无目的地重读,也会有些新的发现,遇到意想不到的好句子。读书笔记里记的大多是自己亲手抄下的选段,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看,会发现过去觉得很美好的文章更美好,以前只是一知半解的语句现在已经可以彻底理解了。”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活用”书中的内容重点不只在“用”,更重要的是“活”。意思是,要让读书笔记服务于你,而不是被其限制思考。有些人看完了书,也习惯做读书笔记,但对书中的精髓内容还是不能很好地吸收。而当出于工作或学习的原因想要从笔记中得到某些启发时,全凭运气,刚好翻到某笔记本里的某句话就只能想到这句话所发散开去的内容。这种“用”就很被动。

事实上,要更好地“活用”书中的知识,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我们可以使用奥野宣之在书中所介绍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通过摘抄+评论的方式让阅读成为一次难忘的体验。而当我们对某一问题有疑惑时,我们可以将以往关于这方面内容的“葱鲔火锅式”笔记综合起来,既有所依据又有自己彼时彼刻的感想,这就像请了几位专家“围绕某个问题给自己提意见,并让他们进行对比和讨论一样。经过整理总结以后,渐渐就会得出一个假设——‘其实就是这样的吧?’ 但这始终是个假设,还需要重读一遍做过记号的内容和写好的读书笔记,来验证刚才的假设……一边反复‘与自己讨论’,深刻思考,一边反复修正之前的假说,最后得出能让自己信服的结论。”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指出,“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才是写读书笔记最基本的要求。”

而事实上,坚持很难,被动的坚持只会因为枯燥因为不情不愿而效率极低,甚至成为无用功;坚持也不难,主动的坚持会因为乐趣因为愉快而使效率大增,直至从生活开出花来。

那么,就让我们从这小小的笔记本入手,将阅读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意愿上,从主动坚持往笔记本里写写划划评评开始,见证那段奥野宣之所说的“做好读书笔记能让读书生活更加充实,还能提高找书、读书和活用的水平,让读书生活更加愉快。写读书笔记可以改变读书方法,而读书方法的改变又会带来思考方式的转变”的神奇转变吧。


兔U育儿


我从小就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但是一直以来都跟题主有一样的疑惑:看完就忘,到底看书给我留下了什么?我试过写读书笔记,但笔记做了好几本也没有改善。后来我决定再升级:写书评。


我考虑的是要写书评就必须逼自己去回顾书本内容、梳理书本主要逻辑,一方面可以促进对书籍内容的复习,另一方面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我来说,书评是读书笔记的最高级。不过作为一个小白,如何写书评成了我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时我遇到了鼹鼠的土豆的写作课,她的课程主要就是针对图书类写作,书评是最基本的一项。在写书评之前我还学习到了如何阅读,这时我才知道阅读的方法也是有效看书的关键。


在进行有效的看书之前,我们需要明白: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事情的。所以看书我们不需要记住,我们能获取书中的精华内容、理解、得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且能以此有产出,那么阅读一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近期我看了五六本阅读主题的书,关于有效读书其实方法都大同小异。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为主来说说吧,要做到有效阅读:

1、明确阅读目的

一本书中可能会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如果我们漫无目的去阅读,那么我们可能什么都得不到。带着目的阅读能让我们迅速聚焦重点内容,提高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2、摘取有用信息

并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我们逐字逐句去阅读的,只摘取对我们有用的信息看就是很好的做法。这点尤其是针对商业类书籍。


3、设置deadline

看书还给自己设置时限?这点可能很少人会去做。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有了一下午的空闲才会捧起一本书来。但空闲时间多的时候不代表你就能读得多,设置一小时或两小时的阅读时限,可以让我们的专注力更高。


4、做到输出

输出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是口头讲给别人听还是笔头写下来,都是输出。在输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梳理自己看过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等于是对书籍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而经过大脑深度加工的内容,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可以让你不刻意记住却记住了。


最好的做法是每看完一本书都做好读书笔记,每周回顾自己的笔记,这些笔记会是自己工作、写作的良好素材,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你提供新鲜的创意和观点。这就是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建议我们的。


馥兔


看书看了又忘记了,怎么样有效的看书。

这个题目,是多大年龄的人提出的?读书看了又忘了。这种现象,出自不同的年龄。人的生理变化儿童时期的记忆力就很强。人的记忆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你比方说,最近,我们老两口陪着外孙女,在各个补习班,奔来奔去。我们还担心,怕孩子记不住。

最近参加了几次测验,发现孩子的记忆力是很强的。因为儿童时期的人的头脑是空白的。不管学什么东西,都是比较容易记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强,记忆力会逐渐减退。

人的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好像应该是小学中学和高中阶段。什么时候记忆力开始逐渐下滑,就是大学毕业以后。开始工作,工作压力开始逐渐增强。有很多人在这个阶段,记忆力就开始明显的下滑了。这个阶段每天的学习时间不用太多,学的太多,也容易忘记。

看书看了容易忘记,在老年人,在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表现的是最为明显的。在这个阶段,一定不要每天学的太多,学一点就可以了。还要锻炼与人交流,学的东西要说出来,更有利于记忆。也会增加快乐感,幸福感。





网游小鱼儿44066093


记忆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存储过程,一是再现过程。人脑的存储过程和电脑有点相似。开始是瞬间记忆,瞬间记忆的时间约有5分钟,有点像电脑的内存。如果瞬间记忆的内容得不到加强,5分钟过后就会被忘记。否则,记忆的内容就会进入大脑的记忆区,如同文档被写入硬盘。大脑记忆区是留下的长期记忆信会被忘记。但是,要在需要的时候再现记忆内容,还需要建立起联系,以便在适当的环境下,大脑可以提取正确的信息。通常我们会把一些长期记忆忘记,是因为通向记忆的联系很容易被破坏,一些类似的事情很容易记混,就是这个原因。如果记忆的和动作或者场景建立了联系,这种记忆就不需要通过主动的回忆来提取,通过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机制就可以快速提取,这种记忆被称为隐性记忆,如骑车一的。需要主动回忆的记忆被称为显性记忆。显性记忆呈现遗忘曲线的规律,和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干扰信息的分布有关。根据上述机理,背书时一次的信息量不能太大,一定不能超过5分钟.获得瞬间记忆后,需要反复刺激3到5次,刺激最好的方式,是即时提取,就是乘瞬间记忆没有消失的时候,把它从瞬间记忆区(大脑前庭)提取出来,再放回去。几次之后记忆就被写入缓存区,经过约24小时,这部分记忆,就可进入长期记忆区了。所以在记忆的第二天一定要复习,就是把记忆内容提取出来。复习的时候要努力回忆,不要再读一遍。过了这个阶段就需要反复强化联系了。强化的方法,可以参考一些c速记的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