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拓宽增收渠道 确保持续稳定脱贫

近年来,怀宁县紧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放松,多元发展扶贫产业,多种渠道拓展就业,多方发力拉动扶贫消费,切实帮助贫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助力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多元发展扶贫产业

连日来,在石镜乡石镜社区圆桥蓝莓种植基地,十几名村民正在村干的指导下,将新开荒出来的50亩山场种上蓝莓苗。石镜社区山场资源丰富,但在此之前大多闲置荒废,杂草丛生。从去年开始,社区从村民手上流转山场80亩,分两期发展蓝莓种植,一期已种植30亩。据石镜社区负责人介绍,村民的增收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租金,流转的山地每亩每年有40元;二是工资,群众务工收入每天80元;三是分红,取得效益后按比例给予村民一定的分红。此外,蓝莓挂果上市后,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6万余元。

而在凉亭乡金鸡村大沙洲蔬菜基地里,十几名贫困户正在基地里打宕、施肥,栽种马铃薯。作为金鸡村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一部分,该蔬菜基地主要以种植萝卜、马铃薯、黄豆等常规品种为主,在地里务工的也多为村里贫困户。目前,该蔬菜基地已吸纳12户贫困户在基地里进行合作种植。

茶岭镇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打牢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基础,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稳步推进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产业扶贫政策,鼓励扶持对象自我发展,自主选择适合本户发展的产业项目,实现产业增收。对劳动和生产经营能力缺乏的扶贫对象,自身有发展产业意愿的,可委托种养大户代养代管经营或采取资产收益型模式。今年该镇发展产业共309户,其中自主发展225户,合作发展84户。

该县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路径,抢抓关键季节,加强帮扶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短平快”项目。全县共有7358户贫困户通过“四带一自”模式发展产业,产业发展比例达75.77%,全县208家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部恢复生产。

多种渠道拓展就业

“这个不需要会缝纫,只要细心就行,时间自由还不累,手脚快的话一天能挣五六十块钱呢!”在洪铺镇就业扶贫车间务工的贫困户陈凤云一边剪线头一边说道。虽然受疫情影响,但订单却没有减少太多,目前企业仍处于大量用工期。洪铺镇搭建平台,帮助镇内5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这也弥补了企业的用工缺口。据了解,类似洪铺镇这样的扶贫车间怀宁县共有12家,共带动61名贫困户就业。

疫情期间,该县着力夯实就业扶贫基础,全面摸排贫困劳动力务工需求,加强就业服务,按照“四帮四促”要求,拓宽“六个一批”工作路径,通过开展直运服务、岗位开发、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千方百计解决贫困劳动力务工难题。

截至目前,全面摸排出有意愿就业务工的贫困劳动力13891人,已实现务工就业13849人,占比99.7%,其中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到县工业园区务工和鼓励灵活就业等方式,积极引导4262人在县内就业。

多方拉动消费扶贫

怀宁县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充分发挥电商作用,大力推进“八进”“四送”活动,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通过线上平台,为贫困户、贫困村“带货”,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新合村电商服务站1月份至3月累计销售黑木耳、山芋粉、土鸡等农副产品54127元,下一步,服务站将注重两品一标提升,开展商标注册和产品质量标准化。”新合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冯书发对消费扶贫很有信心。

为进一步提高消费扶贫带动力,打造特色名片,江镇镇出台消费扶贫实施方案,鼓励全民参与;培育14名农民经纪人,组建了农村经纪人队伍;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做好消费扶贫宣传;培育壮大了村级特色农产品,上线了于山黒木耳、新合山芋粉、联山土鸡、新联黄牛肉、梅林黑猪肉、余冲云雾茶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通过发力消费扶贫,打通产销平台,增强产业发展信心,切实提高群众收入。

据了解,该县加大政策性扶持和引导,去年安徽九个挑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入驻怀宁,承接怀宁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150余个乡村电商网点已完成升级建设;今年1月“徽味怀宁”区域公共品牌正式发布。同时,怀宁还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合作社、贫困户开展订单式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进一步完善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供销双方的双赢。(张文涛 陈锐 李思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