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芳菲漸盡,梨花如雪,孤冷高潔。
每每這時,我總愛去聽韓紅唱的這首歌,《梨花又開放》,綿長的旋律裡,簇簇雪白,在眼前,在心頭,輕輕的搖啊搖,搖到故鄉,搖迴夢裡。
梨花又開放
忘不了故鄉 ,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崗,我的小村莊。
媽媽坐在梨樹下,紡車嗡嗡響。我爬上梨樹枝,聞那梨花香
搖搖啊潔白的樹枝,花雨漫天飛揚
--原唱:周峰 作詞:丁小齊
梨花,色白如雪,花瓣細碎緊簇,香味較淡,高潔如遺世佳人,風姿綽約。
花期很短,花開時節,在清明前後,所以詩詞作品中,梨花開放常有“春將盡”的含義。
花落時節,不像其他花兒,飄零滿地,而是隆重端莊,依然整簇整簇,平躺於地。
梨花對生長環境很隨性,不挑剔,路邊院前,皆可看到,所以常常被寄託濃濃的思鄉之情。
在傳統品花觀念裡,梨花地位並不高,進入文學作品中,也是在南北朝時期了。
清代文學家李漁贊曰 “ 雪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間之雪,雪之所少者香,而梨花兼擅其美。 ”
可見,隨著文學創作的發展歷程,梨花從一開始無人問津,到現在擁有著豐富的人文品格,一路來,她穿著不同衣裳,在眾多詩詞作品裡,翩躚起舞,或明媚亮麗,或悽婉哀絕。
01 梨花靜放,報春盡嘆韶光易逝
梨花開放,特別有意思,它一開,一般春天也就差不多結束了。
此外,它是先於葉子出現的,一旦綠葉生出,花就差不多鮮到頭了,花期如此短暫,叫人嘆息。就像春光美好,總是易逝。
就這樣,梨花在古詩詞中的首要意象內涵,就是“春將盡,美好易逝,流年太短暫”。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清代:納蘭容若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陽何事近黃昏,不道人間猶有未招魂。
銀箋別夢當時句,密綰同心苣。為伊判作夢中人,索向畫圖清夜喚真真。
納蘭容若,被譽為清代詞人“京華三絕”。他的詞作中,風花雪月,是經常可以見到的意象。對梨花,他更是情有獨鍾。傳世的三百多首詞作中,直接使用“梨花”者,就達十一首。
這首《虞美人》,以梨花開筆,以“喚真真”的典故收尾,慨嘆春光短暫的同時,將對亡妻的思念之痛,寫得淋漓盡致。
02 滿地梨落,思故鄉卻欲歸不得
這一點,是由於梨花總出現在很多人家的院子裡,天天相見,如有一天,遠離故土,那思念裡,必然是有梨花的一席之地的。
寒食夜
唐代:崔道融
滿地梨花白,風吹碎月明。大家寒食夜,獨貯望鄉情。
明月打在滿地的雪白梨花身上,風一吹,一朵朵月色,便碎開來,這景緻,美中帶淒涼。寒食夜裡,大家齊聚,而我卻獨自一人,遙望家鄉。
我想,大概詩人的家門前,也有一樹梨花吧,此時可能也開得正豔,所以他一見梨花,思鄉之情,便被勾得,一發不可收拾。
河西春暮憶秦中
唐代:岑參
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歸。邊城細草出,客館梨花飛。
別後鄉夢數,昨來家信稀。涼州三月半,猶未脫寒衣。
家鄉春已老,我卻還未歸。草色如煙悽迷,客居這邊地驛館,看梨花亂飛。
故鄉,眼下是隻能夢裡常相見了。家鄉怕是漸漸暖和了吧,不像這涼州,都三月半了,禦寒衣物,還重重被裹在身上。
你看,這裡,梨花一飛,思鄉之情,就跟著,向空中飄散了。
03 雪白梨飛,似佳人舞萬種風情
梨花,因色白如雪,姿態清麗,所以詩詞中,常常被比喻成佳人。
有的時候,詩人也會拿梨花自比,暗喻自己不堪的境遇,飄零的命運。
江岸梨花
唐代:白居易
梨花又思緣和葉,一樹江頭惱殺君。 最似孀閨少年婦,白妝素袖碧紗裙。
白花綠葉,浪漫立於江頭,被寫成了“孀閨少婦”,白妝素袖碧紗裙,是不是很形象?是不是很淒涼?
東欄梨花
宋代: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在東欄邊,兀自惆悵的,不只是這一株雪白梨花,還有詩人自己啊。
我最喜歡“人生看得幾清明”這一句,表面上寫梨花,花開花落,能看得到幾次清明呢?但是實際上也是寫人,還一語雙關。
我是在這裡惆悵不已,但是我內心如這梨花般透亮,人世汙濁,紅塵紫陌中,我走得雖然坎坷,但卻看得清明,孰是孰非,浮浮沉沉,我心自知,我心自明。
04 梨散兩地,借“離”音澆懷人塊壘
最後,因為“梨”與“離”同音,所以,詩詞中出現“梨花”的場景,有時是為抒發離愁別緒的,這也是梨花在古詩詞意象內涵中,不可忽視的一塊。
寒食野望吟
唐代: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白居易這首詩,看似隨口一吟,實則悲痛至極。海棠梨花,攜手同泣,和白楊樹,遙相致意:這兒太讓人添堵了,到處都是,生死離別。
寫在最後:
傳大美國韻,過詩意生活。本文是“古詩詞意象分享”系列作品的第3篇。意象,是詩詞作者,探究自己與他人、與世界關係的橋樑,希望,我的解讀能讓大家,看到詩詞文字裡的美好。
本文參考文獻:
1、《意象悽愴,意境悽婉--淺析納蘭性德詞中的“梨花”意象》,付瓊,著於《陰山學刊》2018年2月第31卷第1期。
2、《濃妝淡抹總相宜--論唐宋詩詞中的梨花意象》,楊榴霞,著於《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年11月第23卷第11期。
閱讀更多 南嘉疏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