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話的來源,為什麼“窗戶”被叫成“箭眼”?

耒陽話的來源,為什麼“窗戶”被叫成“箭眼”?

耒陽話/安仁話的來源,為什麼“窗戶”被叫成“箭眼”?


“箭眼上有甲哈羅”,這是耒陽人考察外地人耒陽話水平必出的一道題。

回答往往五花八門。

這句話翻譯成普通話就是:窗戶上有隻蝴蝶。呵呵,諸位猜出來嗎?

耒陽話/安仁話的來源,為什麼“窗戶”被叫成“箭眼”?


我一直認為,耒陽話是漢語中最難懂最難學的方言之一。除非從小生長在此地,否則,沒有二十年以上的生活在此的時間,是學不會這種方言的。即使如此,有時也難免露出破綻。

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我國可以分為七個方言區或八個方言區。除南部、西北部一些地方屬於北方方言區的西南次方言外,湖南大部分屬於以長沙為中心的湘方言。從耒陽周邊看,北邊是衡陽、南邊是郴州、西邊是常寧、永州,基本屬於北方方言區的西南次方言,與廣西、貴州等地的話同源。東邊的安仁、茶陵,屬於湘方言區。這是大致而言的,長期以來,這兩種方言也相互影響。惟獨耒陽話,與周邊的語言都不一樣。

耒陽話/安仁話的來源,為什麼“窗戶”被叫成“箭眼”?


雖然說因為崇山峻嶺和江河水系的阻隔,在我國南方特別是西南地區“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調”的情況很正常。但這種音調的變化是同一種方言的細微差別。比較周邊語言與耒陽話的差別,你會發現耒陽是一個語言的“孤島”。

語言的形成與流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語言“孤島”的出現,或許隱含著不為人知的歷史的秘密。我們的猜想是一個族群因為某種原因,從遙遠的地方遷徙而來,經過與原住民的漫長而緩慢的交流,才形成今天的語言面貌。

那麼,是戰爭的烽煙,還是毀滅性的天災?我們已經無從知道。

耒陽話/安仁話的來源,為什麼“窗戶”被叫成“箭眼”?


回到開頭的那句話。為什麼“窗戶”被叫成“箭眼”?我只能猜想,在某個歷史時期,中原某國,突遭外族入侵,狼煙遍地,干戈四起,山河破碎,人心惶惶。為保存種族血脈,王族的一支在太子的帶領下,深夜出逃,奔向遙遠的他鄉,曉行夜伏,帳篷的窗戶開得很小,叫箭眼,不是為了採光,而是用來了望觀察敵情,並作為射箭的孔。到了今天耒陽這個地方,早已擺脫了敵人的追擊,這裡山清水秀,遂定居下來。窗戶不再是用於射擊的孔洞,但語言習慣已然形成。呵呵,當然只是猜想而已。厚重的歷史煙塵已經永遠地遮蔽了所有的秘密。

耒陽話/安仁話的來源,為什麼“窗戶”被叫成“箭眼”?


為什麼“蝴蝶”被叫成“哈羅”?英語打招呼時“你好”的讀音就是“哈羅”。我們可不可以這樣想象:第一個耒陽當地的土著民,看見蝴蝶在林間翩翩起舞,情不自禁呼之“哈羅”。而從遙遠荒涼的北國遷徙而來的族群,也從未見過如此美麗可愛的精靈。遂問土著,土著告之,相沿成習。

耒陽話/安仁話的來源,為什麼“窗戶”被叫成“箭眼”?


大學時,上古漢語課,講到《詩經·邶風·靜女》時,姚淦銘老師說,一些古音還留存在一些方言裡,並讓我用耒陽話讀:“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按普通話的讀音,這四句詩除了可以不壓韻的“見”外,有兩個音韻:ū、ǘ。顯然,於音韻不合。但是,在耒陽話語音裡,只有一個音韻ǘ,讀來壓韻合轍,朗朗上口。

《辭海》:邶,古國名。周武王封殷紂王之子武庚於此,約相當於今河南省淇縣以北,湯陰縣東南一帶地方。

耒陽話與古代的邶國話有什麼關係呢?我無從得知,願求教諸位。

耒陽話/安仁話的來源,為什麼“窗戶”被叫成“箭眼”?


除了語音、語調及詞彙以外,耒陽話有意思的地方,還在於它經常很樸素地運用一些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手法。試舉幾例,聊博一笑。

“這個人啊,一分錢在喉管裡叫。”如果某個人非常小氣,旁人將用這句耒陽話來談論他。“喉管”就是咽喉、喉嚨。這句話,明顯運用了誇張、擬人的修辭手法。這種誇張和擬人,極其生動地把一個吝嗇鬼的形象刻畫了出來。一分錢,是現在貨幣體系中最小的,但是,卻在喉嚨裡欲進又退,來回猶豫,吶喊衝突,而咽喉卡住了,輕則滿臉通紅,痛苦萬分,重則有生命之虞。由此可見,此人對金錢的吝嗇程度。

還有一句話,罵一個人翻臉不認人,不講交情。“這個東西,一根頭髮遮得住臉。”以一根頭髮的細小與一張臉的寬度作比較、誇張,真是生動傳神,入木三分。

在談到一個人脾氣耿直、不會逢迎、不知變通,人們經常會這樣說:“這個人啊,鼻頭硬得能撞斷石橋。”鼻頭,就是鼻樑。如果一個人走路,遇到牆壁或其他障礙物不會拐彎,首先吃虧的必然是鼻樑。可是,這個人的鼻樑竟然能撞斷橋樑!真是硬得可以!

耒陽話/安仁話的來源,為什麼“窗戶”被叫成“箭眼”?


仔細分析一下這三句話,發現在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時,都是拿身體的一部分來說事。這樣,不需要藉助外部環境,就能把所需要表達的內容深刻傳神地表現出來。人人能懂,人人能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