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的宋江最终是不是被剿灭了?

威史


正史上宋江确实被剿灭了。

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宋徽宗专心书画奇石,无心朝政,手下奸党把持朝纲,以投宋徽宗喜好之名,大势收刮民资,赋税繁重。奸党组成员杨戬到梁山泊地区圈地,所有行业按人头征收重税,民不聊生。宋江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历史上的宋江并不像《水浒传》中描述的又矮又黑,斯斯文文的,而是一个能打能杀,有勇有谋,爱管闲事的人,而且人员很好,结交了很多江湖上的人。宋江就是领着这伙人在梁山泊宣布起义,人数不多只有36人,这36人也是《水浒传》中36天罡星的原型,人数虽然没有《水浒传》中108人那么多,但这36人各个都是猛将,在战场上也是勇冠三军的主。这36人自然是起义军的主力悍将。

既然宣布起义了就得做点起义的事,宋江领着这些悍将和投奔他们起义的村民,离开梁山泊攻打青州,短暂休息又转战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短时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杀贪官,劫富济贫,声势越来越大。但宋江起义不像《水浒传》中以梁山泊为根据地,从形式看是以流动作战为主的流寇形式,打下城池也不建立政权,不做管理,过段时间换个地方继续打。势力范围涉及山东、河北、河南。越战越勇,虽然只有千八百人,但上万的官兵也不敢和他们对抗。

宋江领人一路攻城夺寨,直奔苏州,苏州是北宋的经济大省,再加上同时南方方腊起义,这才引起宋徽宗注意,觉得需要派人平乱了。一开始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这伙人太能打了,招安后打方腊是很好的帮手,宋徽宗同意了,结果还没实施招安,侯蒙就死了,招安的事也不了了之。又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讨伐,宋江避其锋芒,与他周旋一个月,然后攻取淮阳军,直接从沭阳乘船奔海州(今连云港)。

宋徽宗又令海州知州张叔夜平乱宋江,张叔夜还是很有能为的,因为得罪蔡京被下放到海州做知州。张叔夜先安排人到宋江处打探消息,知道宋江要乘船从海上登陆,便召集一千多人组成敢死队,在城边埋伏,又让一队人去引诱宋江进去埋伏圈,宋江到岸后真就中计了,离船登岸,一路追击进了埋伏圈,对身经百战的宋江义军来说进埋伏圈也不畏惧,但张叔夜在宋江离船后又放火烧了船,断了宋江的粮道和后路,宋江等人一看大火就毛了,方寸已乱,失去战斗意志,投降接受招安。

宋江起义从开始到投降也就持续了不到两年,影响力也没有《水浒传》中那么大。比方腊起义的影响力差远了。但因为《水浒传》让人们对宋江义军所熟悉。对于宋江投降后,有没有参与征方腊,历史上一直存在不同声音,有说是跟着童贯去征方腊的,也有说没有参与的,但这跟宋江的结局都没关系。宋江投降后不久,又脱离宋朝开始起义,但这次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宋江义军这些人悉数被杀。第二次起义被剿灭,草草收场。


水瓶座58139384382


根据《宋史》的记载,宋江并非是县衙小吏,而是纯粹的渔民,不过因为个性“勇悍狂侠”,所以在渔民乡亲之中很有声望。在1119年的时候,北宋朝廷下令将渔民们赖以为生的梁山伯收回,原本凭借着梁山泊生存的贫苦渔民,也必须按照船只的数量去纳税,这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众多贪官剥削压迫下的人们生活本就艰难,本来还能够靠着梁山泊这个天然的渔场勉强为生,但是在朝廷这道任命下来以后,那就是彻底活不下去了,于是在宋江的带领下,众多渔民纷纷起义对抗起官府,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听官府的话交各种赋税那就是马上死,不听官府的话那就还能够多活上一会儿,若是直接努力一把还有可能得到富贵,所以宋江的渔民起义军战斗力非常强大。

不过梁山泊其实并没有《水浒》中所描写的那么大,所以宋江的起义军人数并不多,也就是三十多个人的样子,虽然可以横行一时,还曾经杀死过多位宋朝将领,攻入众多州府,但是当朝廷开始真正重视起来的时候,宋江就在1121年被宋朝名将张叔夜设下埋伏擒拿,他于是率领麾下将领投降,不过在次年再次反叛并被斩杀,对于时局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反观在北方起义的方腊,则确实称得上是声势浩大,方腊在1120年宣布起义,当时由于宋朝皇帝喜欢奇花异石,众多贪官奸臣也假其名义到民间到处搜刮,大量的民众都已经无法生存,于是当方腊振臂一呼,便有万众云集,短短时间里就扩充到数十万人,攻取了并占领了大量土地。如果说宋江只能够算得上“小股流寇”的话,那么方腊显然就是有可能占据天下的起义军,至少也是震动天下的陈胜一类人物,北宋朝廷花费了大力气去征讨方腊,但是却并没有取得太多成效,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方腊在1121年兵败被杀。


生生相关


史料上的宋江从起义到失败,只经过了一年多时间就呜呼了,身边也没有小说中的107将,而且起义最后还接受了招安,但后来宋江到底有没有去征讨方腊,史学界争论颇大。

方腊起义是与宋江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从起义规模上讲要比宋江起义大得多,影响也大得多。关于宋江投降后被宋朝派去镇压方腊一事,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都明确记载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宋江从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1939年出土了《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这就是史学界都知道的《折可存墓志铭》。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宋江未去征方腊,折可存是在征方腊胜利后才逮住宋江的,所以有人认为方腊起义被童贯镇压后,他又一次起兵反宋。

宣和四年(1122年),起义最终被折可存率兵镇压,宋江也遇害身死。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学界争论不休。但有两点是肯定的,宋江从发动起义到最后失败,只有一年多一点时间;起义失败不久,他便死去了。


珍贵影像Pa


很多人都看过《水浒传》,大家都对梁山好汉的故事激动的不行不行的,尤其是作为头领的及时雨宋江。

既然提到了正史中的宋江,我们就来看一下正史中的宋江吧

正史呢,让我来泼盆冷水吧,宋江确有其人,是淮南的强盗,有36人之众,最多人时估计也就几千人,常在海州一带抢劫,横行十个州郡。

其实108梁山好汉,攻城略地,平定方腊,都是后人杜撰,反映了百姓渴望英雄,反对暴政的心声罢了。宋江只是个小强盗,也未和方腊交过手。并不像《水浒传》中说的那么浩浩荡荡。

史书中记载的宋江

《宋史》有关宋江的记载,少之又少。或许,站在修史者的立场,对“造反者”是不屑一提的。可是,也不尽然。与宋江同期造反的,还有一个叫方腊的人。宋史中就有《方腊传》,在众多纪传之中,也有大量提及方腊的字句段,其内容显然比宋江多得多了。读起来,还算是史料丰富的。这些史料,据信,都是从正史或者野史里来的。

宋史中,有关宋江的记载,大致有这么几段,散见于浩大的书卷之中。这些内容,现在也常被人拿来用。

其一,徽宗本纪载:“二月庚午,癸巳,赦天下。是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其二,《张叔夜传》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其三,《侯蒙传》也有提及:“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通过上述记载,大致可以了解宋江的基本信息

,宋江确有其人,也确在山东等地起事。

,宋江有才,确有过人之处,以致“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宋江仅是流寇而已,“转略十郡”,曾转战各地。有关他在梁山水泊“落草生根”的事,史书似乎也根本没有提到过。后人估计是依据史书中的一句话“梁山泊多盗”,将宋江演义到那儿了。

,宋江起事的规模有限,手下之众,谈不上浩浩荡荡,估计也就是几百到上千人,亲信随从仅有三十六人,而不是一百单八将。翦伯赞先生编着的《中国史纲要》,似乎也是持这一观点的。

,宋江并非百战百胜,“三败高俅两赢童贯”,这是完全不靠谱的。宋江后来战败而降,也不是主动受招安。招降宋江的人,叫张叔夜,其出名,似乎亦不是招降宋江一事,而是后来的一段,说其被金人所虏,途中不屈自尽,从而名垂青史。

其他说法

史界也有另一说法,说宋江之降,是一个叫折可存的人干的,他也是名人之后,其家族几代人一直为大宋王朝镇守西北边陲。1938年,《折可存墓志铭》被发现,其中便记载说,他在随童贯征方腊回师途中曾顺手拿下了宋江。

综合来看,历史上宋江大概率就是被剿灭,战败而降的,并不是像小说中那样,朝廷拿他没办法,招安宋江而降。


心有明叔一点通


宋江最后的结局,正史语焉不详没有记载。可能两种结局

《宋史》里提到过宋江,宣和元年起事造反,差不多宣和三年被剿。宋江造反的地点在梁山,(因为梁山离汴梁只有几百公里,而且水路好走,所以宋江造反政治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手下有36人,战斗力极强,经常在太行山、山东、江苏北部等地流窜作案(主要内容抢钱、杀人)。

一般的地方武装打不过他们。后来在连云港干了一票后,乘船逃跑的时候,被张叔夜组织的两千多人给围住了,并把他们的船给烧了,而且烧死了好些人,宋江看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

对于投降之后,史书上并没记载。但有些地方志上有些记载,基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枭首正法了;另一种说法是朝廷宽恕了他的罪行,还给他封了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