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呂蒙奪取荊州,就是最典型的戰略短視行為

孫權、呂蒙奪取荊州,就是最典型的戰略短視行為

謝謝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喜歡的話請加個關注哦!小編會持續更新大家喜歡的內容,希望大家支持小編哦!謝謝大家~~

呂蒙襲取荊州,一直是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支持者認為孫權沒有義務配合劉備,奪取荊州是東吳的既定國策,執行並無問題。反對者認為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吳蜀只能聯合抗曹,不能兄弟鬩於牆。那麼到底呂蒙算是天才統帥,還是一勇之夫呢?我們今天從一個別的角度去思考一下。

孫權、呂蒙奪取荊州,就是最典型的戰略短視行為

三國鼎立

拿破崙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絕對不要做敵人希望你做的事情,理由很簡單,因為敵人希望你這麼做”。

首先我認可一點,三國之間沒有絕對的盟友,只有絕對的利益。孫權確實沒有必要去完全配合劉備,因為佔據了長江上游的劉備也是潛在的敵人。但是襲取荊州真的就那麼正確嗎?

畢竟赤壁之後,曹魏也是東吳的敵人,而且從體量上來看,應該是孫權的頭號敵人。

從曹魏的角度講,歷史上孫權的選擇是他最希望發生的事情了——在關羽勢力最盛,曹仁即將敗亡的時候背刺盟友奪取荊州,殺害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頭號戰將關羽,導致聯盟決裂,末了還打的劉備元氣大傷(當然自己也有戰損)。所以曹丕尚了他一個大魏吳王加九錫還真不是被忽悠,絕對算是論功行賞!

孫權、呂蒙奪取荊州,就是最典型的戰略短視行為

孫權

所以我認為,孫權的這波操作在“中國歷史最愚蠢決策榜”上,絕對能排進前十。

有人說一旦襄陽失陷,曹魏可能直接崩盤,這種說法完全不值一哂。關羽圍攻曹仁已經數月,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魏軍在徐晃部來援之後,已經穩住了陣腳。關羽此時,最大的可能就是能平安撤退不要被追擊,頂破天能拿下襄陽,絕對無力再前進一步威脅南陽盆地。曹魏已經統一北方多年,內部整合程度已經非常高了,絕不至於前線一場戰役失敗就全線崩盤。所謂天下震動、曹操準備遷都,基本都是誇大之詞。而且當時已經六十歲左右了,即便不立即陣亡,之後也難有作為。甚至很多人認為關羽之所以在襄樊戰役中這麼著急,也是希望在壽終正寢之前有所作為,才那麼拼命的。

孫權、呂蒙奪取荊州,就是最典型的戰略短視行為

關羽

那麼孫權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難道不對嗎?

對,沒錯,但是目標要選對啊。孫吳最正確的目標,應該是徐州。

古人云“守江必守淮”,長江之所以不能成為天塹,無法形成有效的防禦,主要原因是缺乏縱深。長江中下游的流速較緩,因此可以橫渡的地方很多,這也使得長江易攻難守。進攻方很容易繞過防守方的陣地,找到渡口繞到防守方的側面。因此,長江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的作用十分有限。與此同時,古代的淮河、泗水等水系比現代要發達,水網發達對於北方來的軍隊而言是一個障礙。虎豹騎不能遊過長江,同樣也不能遊過淮河。而奪取淮河流域,會在江南形成兩道防線,大大加強防禦縱深。

縱觀古今,單純的防守長江防線幾乎都是不打則以一觸即潰。但是一旦佔據江北,控制淮河防線,往往都能長時間對峙。南宋弱稱那個樣子,依託淮河—秦嶺防線都生生耗死了金,還在橫掃天下的蒙古騎兵兵鋒之下堅持了幾十年,就是最好的例子(蒙古最終也是迂迴西南才啃下了南宋,淮河防線沒有被正面攻破)。再比如新中國也是在淮海戰役定鼎乾坤,而渡江戰役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所以,不能奪取江北據守淮河,孫權集團就始終不得安生。說到底,孫吳集團偷襲荊州,一方面是因為戰略短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從始至終沒想過統一天下,只求偏安一隅。所以曹劉二人的擴張都是以奪取天下為目標的,但孫權的擴張都是為了鞏固防禦。他只想到了上游順流而下的危險,卻沒有想到攻取徐州威脅中原腹地。

孫權、呂蒙奪取荊州,就是最典型的戰略短視行為

張遼威震逍遙津

​又或許,是逍遙津前的那個影子看起來是那樣的不可戰勝,才讓他不敢往北方多看一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