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讀《大學》體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的宗旨,在於發揚人們天賦的完美德行,在於使人們不斷革除舊習,自我更新,在於使人們達到德性最完美最理想的境界。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我的理解,是成長的道路,是遞進的關係。

明明德,發揚人生來具有的善良的德行。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是善良真誠美好的,只不過,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受到外界的干擾,這些美好的天性不免會被掩蓋,壓抑,甚至扭曲,因此,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發現自己身上具有的美德,並且發揚這些美德。

但僅僅有這些基本的美德,還遠遠不夠,距離至善的境界,還有很遙遠的距離。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普通人,純樸,善良,與人為善,從不陰謀算計,但這樣的人,能算得上“至善”嗎?顯然不是,他們只是剛剛做到了明明德而已。

至善,不僅是自身的道德完善,而且要對社會有大貢獻,要做到治國平天下,不僅是道德上的楷模,在事業上也得有遠超一般人的成績。

這就需要“親民”。

親民,即是新民,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每天都是一個嶄新的自己,是一個更好的自己。

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日復一日,原地踏步,甚至在倒退,這樣的人生活中比比皆是,用一句老話講,就是“活到狗身上去了。”

常常聽到有人抱怨:每天上班下班,買菜做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在漸漸老去,生活一成不變,無聊透頂。

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賺錢,為了活著,沉重的生活壓力,讓很多人無暇去思考,如何走出這個困境,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如何讓自己每天都有進步。

如何擺脫枯燥的、機械般的生活,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不是沒有人嘗試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做公益,或者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才藝,如唱歌,畫畫等,而且,現代現社會,資訊發達,自由度高,只要想做,總能做點什麼。

但是,做一天兩天容易,能夠長期堅持的人,實在不多。

只因這個社會,太過浮躁,表面化的東西,太多。

小學生寫一篇作文,至少五六百字,但現在一篇微博,不超過140個字。以前大家看一個視頻,十幾二十分鐘,現在抖音短視頻,十幾二十秒。

大家每天拿著手機不停的刷,看幾句雞湯文,看幾條短視頻,感覺好像學到一點東西,但不超過半小時,基本上忘得一乾二淨,於自己,於生活,沒有起到絲毫改變,只有時間,在無情的流逝。

一些綜藝節目,初衷是讓普通人展示自己的才藝,但很快就變味了,才藝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突出的,騸情一個比一個歷害。

上過節目後,不是想要繼續訓練,讓自己的才藝更進步,而是馬上將熱度變現,賺錢。

止於至善,放在現在的語境,就是道德事業雙豐收的成功人士。這幾乎是絕大多數人的夢想,但大部分人,每天忙碌著,卻離這個夢想漸行漸遠。

漸行漸遠的原因,就在於沒有作到明明德和親民。

很多人簡單的將財富定為成功的標誌,而忽視了品德,從而一門心思的想著如何更快更多的賺錢,卻忘記了“德不配位”這句老話,沒有相應的道德支撐,如何去支配這些財富呢?改革開放四十年,給中國人提供了巨大的賺錢機會,但那麼多曇花一現的富翁,還有那麼多的財家子,不就在證明這個道理嗎?

更多的人是隻看到別人賺錢,而忘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網上瀏覽別人成功的故事,卻沒想到靜下心來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業務能力。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每天刷手機看雞湯文,不如拿起一本書好好學習。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後,安靜下來,制定計劃,一步一步走下去,才是正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