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認識心理學第一期#
分享站之情景小劇場
- 粉絲們眼中的追星:
1.姐妹(哥們)如果你喜歡XXX我們就是好朋友!
2.天哪,TA太帥/美/A/欲/油菜花(有才華)了吧!在我心裡世界第一神仙!
3.衝啊,為plgg jj打榜,控評,買代言,刷收視….
4.TA就是我的理想型!我的精神支柱!我的生活動力!我的學習榜樣!
- 爸媽眼中的追星:
1.不好好學習/不趕緊找對象,整天追什麼星
2.你整天浪費錢、浪費時間,我真是被你氣死
3.這孩子是不是心理有問題啊?追星上癮了?
4.網絡害人,電視害人,娛樂害人,害!
- 無追星行為的人:
1.TA們“腦殘”吧??
2.有那麼多錢不給自己花,統統拿去養非親非故的idol了?
3.完全不能理解
不管你是哪個陣營的人,以上小劇場是不是總有一條戳中真相!那麼這種 把錢和時間花在非親非故、遠在天邊,可能這輩子都見不到的人身上
的行為,到底是為什麼呢?真的因為“腦殘”嗎?好奇就往下看吧!
分享站之理論乾貨鋪:
從部落圖騰到精神領袖,“偶像崇拜”這一行為在人類社會中已有著很長的歷史。那些遠古神話故事裡的各路神仙,宗教裡的“主”,早期的部落首領等等,都是人類“偶像崇拜”的對象。
<code>所以這裡替追星女孩(男孩)說一句,追星行為不是怪胎、奇葩!是人類社會中一直存在的現象!(哼哼)/<code>
偶像崇拜( celebrity worship) 是一種擬社會關係 ( parasocial relationship) ,是個體或群體對其主觀認同的具有激勵作用的人物形象表現出:關注、情感投射以及願為其付出的願望,包含內部的認同和情感依戀,以及外部的行為傾向。[1]
簡單來說呢,就是你粉上了一個明星,你覺得TA有才華、上進、閃閃發光,你打心底佩服、認可TA,每天隔著屏幕看著TA就很開心,喜愛、熱愛、疼愛TA,願意為TA用各種方式打call。
那麼小夥伴這時候可能會問了,擬社會關係又是什麼玩意呢?
“擬社會關係”這個概念,最早由心理學研究者霍頓和沃爾在1956年的一個研究中提出。
他們觀察到,隨著電視這類大眾媒體的流行,人們開始和電視中的人們產生互動的感覺。他們觀察到,當地方新聞播音員在節目結束時說“晚安”時,很多觀眾會不由自主地回答“晚安”,就如家庭成員在睡前互道晚安一樣。[2]
不少人感覺到有一種真實的社會關係,存在於自己和電視上的明星之間。電視上的明星像是在對著自己說話,還會將電視中的人物當成自己真正的朋友。
現如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提高了偶像的易得性,拉近了偶像與素人的距離,並使偶像崇拜對象和形式更加多樣化。比如各種平臺的直播啦,vlog啦,自制短視頻啦,誕生了各類領域的百萬粉絲up主,up主或明星可以隨時通過評論、私信與粉絲產生互動。互聯網使得擬社會關係進一步加深。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有更多時間在網上衝浪,也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形形色色的出名人物,不論是當紅的明星,還是各色各樣的網紅,都有了更多的機會觸及到屏幕前的你,在瀏覽的過程中,你很容易被某個紅人的某個特質吸引,產生興趣,之後主動去網上搜索各種與TA相關的信息,而在這個過程中投射就悄然發生了。
投射?
偶像崇拜其實是人們追求理想自我的一種特殊形式,反映了他們對自我和未知世界的探索。
當我在看某個選秀節目時,某位女明星在舞臺上閃閃發光、自信、充滿魅力,而我在現實生活中或許不那麼起眼,我內心也渴望著能擁有她的那份自信,slay全場,所以每當我看著這位idol時,心裡都莫名有一股“爽”感,因為她替我實現了我的理想狀態,也替我完成了我可能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擁有那樣的才藝/獎項/社會地位)。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通過媒體瞭解有關偶像的信息。隨著互動式媒體快速發展,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目標、興趣等,有選擇地關注自己想看的信息[3]。而媒體在宣傳時必然會對偶像進行選擇性的包裝,只呈現演員和歌手具有光鮮亮麗的外貌,具有鮮明標籤的人設,而這些標籤就恰恰會吸引來喜歡這類人設的觀眾,因為這類紅人,正是自己理想自我最好的投射之地。
所以,在追星的過程中,粉絲們既把偶像當做親近的朋友一般,又將偶像的光環當做是自己理想自我的投射之地,就好似偶像正在替自己去體驗全然不同的人生,迎接那些獻花、榮譽和掌聲。這種親近感和投射,使得追星行為愈加普遍,出現了許多狂熱追星的現象。
分享站之站長想法
但是,追星行為也不應該一棍子打死,在追星的過程中,粉絲其實可以反過來思考一些問題:
- 我為什麼喜歡TA?
- 我喜歡的是TA身上的哪些特質?
- 這些特質我是否擁有?
- 我如何才能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斷努力,去擁有這些特質?
- 我的追星行為是否有上癮的傾向,即,正常的學習、工作都不做了,每天就關注著偶像怎麼了,越來越失去自我.....(若出現這種傾向,就要好好調整自己了)
畢竟追星帶給我們的體驗很多時候是歡愉的,是繁重日常生活間隙的一點喘息、娛樂時光,而且,追的還是理想自我的一個狀態,那麼我們反倒可以從自己追的某個“星”身上反思自己,我們到底在渴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角色,希望呈現出什麼樣的形象。
那些閃閃發光的偶像,也可以是督促我們變得更好的存在。但前提是,你要先過好自己的生活,因為你才是自己世界的中心。
分享站站長:兔子
茫茫“網”海,本篇文章有緣與你相遇,希望能給你帶來一刻的啟發。
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歡迎關注我~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對心理學哪方面的問題感興趣,兔子會努力創作回答你的問題的(*^▽^*)
參考文獻:
[1] Giles, D. C. (2002). Parasocial interac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 Media psychology, 4(3), 279-305.
[3]包蕾萍.( 2009).從結構視角看1949年以來的中國青少年偶像.青年研究 ,( 1) ,67 - 75.
閱讀更多 兔子心理學分享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