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2018年10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接受中央媒體聯合採訪時,提出了中國經濟“56789特徵”: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版圖中貢獻50%以上稅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術創新、80%以上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新增就業和企業數量。
正是基於這樣一個特徵,中國“經濟戰疫”必須從中小微企業——這個重要但脆弱、幾乎100%都是民營企業的群體入手,儘快修復它們的元氣,儘快使之走上穩定健康發展之路。基於中國經濟的疫後現實,其重要性怎樣強調都不過分。中小微企業不只是中國就業的主力軍團,而且是財政稅收、GDP、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團,是中國經濟穩定的基石,絕不能允許它們“因疫而垮”。
現在看,大型企業基本顯示出抵禦疫情危機的能力,儘管少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但相對於中小微企業而言,總體情況要好。所以,中國疫後經濟政策大都集中於幫扶中小微企業度過難關,這無疑是積極而正確的選擇。
4月3日,中國央行宣佈: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降低社會融資實際成本,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對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和僅在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於4月15日和5月15日分兩次實施到位,每次下調0.5個百分點,共釋放長期資金約4000億元。
與此同時,央行決定自4月7日起,將金融機構在央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從0.72%下調至0.35%。
此次降準後,超過4000家的中小存款類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等)的存款準備金率已降至6%,從我國曆史上以及發展中國家情況看,6%的存款準備金率是比較低的水平。而此次釋放的4000億元長期資金,將使每家中小銀行平均獲得1億元長期資金,從而更加有效地增加中小銀行支持中小微實體經濟的能力,並可降低約60億元的資金成本。
當然,通過降低小銀行資金成本,並通過銀行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這都是理論上的期許,而實際更需要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如何使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更為有效?毫無疑問的市場規律是:數量多則價格低。所以,想方設法增加市場長期資金數量,是降低貸款利率唯一而有效的方式。未來,中央銀行應當開發3到10期長期流動性便利(LLF)定向為中小銀行和大銀行中小企業業務提供支持,這恐怕要比定向降準更為有效。
至於“大幅降低”超額準備金利率,目的無非是引導商業銀行減少在中央銀行存款(超儲),而將資金更多地用於貸款。2008年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央銀行為引導商業銀行逆週期放貸,將超額準備金利率從0.99%下調至0.72%,此後一直保持;但此次央行再次動用降低超額準備金利率的手段,將其水平從0.72%下調至0.35%,這是否說明央行已經確信疫情對經濟的破壞力堪比2008年金融危機?
應當說,至少從中小微企業層面,尤其從服務類中小微企業層面,可以確認疫情衝擊遠甚於金融危機。而且其恢復,必須依靠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共同作用。從清明節黃山遊客爆滿以及城市街道活躍度大大增加的情況看,整個中國市場正在逐漸修復。在這個時候,加把勁兒在中小微企業、服務類企業身上倍顯重要。
無論是普遍降準、還是定向降準,都是向市場釋放長期資金的方式,這對股票市場當然有利,但更為有利的是:中小企業健康修復必然導致就業和消費市場的修復,這對中國經濟勢必構成根本性支撐,進而對股票市場構成支撐。總之,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政策,讓中國經濟儘快贏得疫後重建,就是中國經濟贏得未來的契機。再加把勁兒、添把火,把國人抗疫熱情轉向經濟建設,那才是中國股市真正的希望。
閱讀更多 中國經濟週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