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裡的中國鄉村史(2)連載

《大江大河》裡的中國鄉村史(2)連載

《大江大河》劇照 雷東寶與宋運萍在田野

壓抑太久的生產力,在1978年後得到了釋放,最先開始發生鉅變的地方在農村,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後,農民從土地上得到了解放,農村工商業也在八十年代如火如荼展開。

當大家都沒飯吃時,種植糧食肯定能賺錢,但一旦家庭聯產承包全國鋪開後,村村都有餘糧,加之國家對糧食限價,單靠種糧食顯然難以致富,這是基本的常識。但是40年過去了,還有人想著不採用新技術、不延長糧食加工產業鏈,單靠種糧食就能掙錢,真的是不如劇中小雷村村民們。

農民一旦吃飽飯,有的是大把的力氣乾重活,建築業成為小雷家自主創業的第一站,也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國男性農民工進城的首選,如果館長要策劃一個鄉村檔案展,建築工會是重頭戲,今天城市裡的高樓大廈哪一座不是農民工建立起來的?

雷東寶在軍隊有過做房子經驗,剛好遇到信用社有造宿舍需求,雷東寶與信用社一拍即合,雷東寶成立小雷家建築工程隊,帶著吃飽飯的農民蓋起了樓。

《大江大河》這裡非常有趣的一點是,小雷家生產大隊展現的是中國城市化中鄉土的力量,早年農民工進城都是鄉鄰結伴,如果沒有熟人帶,農民是極少敢單闖社會的。“鄉土”作為中國傳統社會土壤裡生長出來的,意義內涵要比來源於前蘇聯的“集體”要立體豐富得多,儘管“集體”在共和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江大河》裡的中國鄉村史(2)連載

《大江大河》劇照 建築工程隊是小雷家發展起點

小雷家建築工程隊也就像模像樣幹起來了,百廢待興,這支專業隊伍在整個四十年都會有市場,如果雷東寶不是作為一個書記角色出現,而是作為一個項目管理者,他只要不但增強建築技術、資金、隊伍,往後順理成章會進入房地產,新世紀來臨時,隨著土地財政的崛起,雷東寶和王石、潘石屹、王健林這些當代富豪沒什麼區別。

如此看來,地產行業其實並不是一個多麼高端的行業,動手能力強的人,按照建築的基本方法也能蓋起一間房子,再加之以團隊合作,高樓大廈也不在話下,因此關鍵是專業化。

但雷東寶的角色是農村書記,劇中自然帶著政治使命,他不可能離開小雷家,他一生的戰場會是農村,隨著中國未來政策的走向,也註定了雷東寶的悲劇命運,這是《鄉村檔案館》記述鄉村往事的深層次原因。

做建築,造房子,在現澆技術還沒普及的年代,預製水泥板是蓋高樓的核心材料。聰明的雷東寶也便利用農村優勢,延長了他的產業鏈——自制預製水泥板,組織村民,將鋼筋、水泥混合,預製水泥板也便成型了,建築工程隊建到哪裡,這預製水泥板就用到哪裡,一個專業化分工的建築公司呼之欲出。

劇中有一段特有趣,就是在計劃經濟時代,鋼筋水泥都是計劃性生產材料,不是國家重點單位,不可能獲得這種緊缺的計劃性材料,除非有了大領導的特許批條。雷東寶靠著這種批條倒是買了一段時間鋼筋水泥,但當他動了本地國營廠的利益後,這批條也不管用了。後來在去省裡艱難找了一圈後,通過非常手段找到了一家願意冒險額外生產計劃外的水泥、鋼筋的廠子,小雷家算是才過了材料關。

這裡隱性有兩條線,一條是制度的線,計劃經濟一切生產按計劃,一條是市場,只要有需求,就一定會有人提供供給,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另外,這裡也提供了一個隱喻,在這四十年裡,所有的政策都是要朝著城市走,資源要素全部往城市流動,農村是另外一個世界,農村要發展,必須向城市討要資源,但二者也並不是不可以互動,市場經濟便是這互動的起點。

隨著小雷家的建築工程隊、預製水泥廠的成形,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和必要性也開始降低,如果能通過做建築賺到更多的錢,為什麼還要匍匐在土地上耕作?

農民從土地上離開,在村裡的工程隊、預製水泥廠工作,這被社會學家稱之為“離土不離鄉”,既與費孝通所說的中國傳統鄉土社會區別,也與今天農民離土離鄉不同,在館長印象中,那是一段理想的狀態,是共和國農民這幾十年裡最有尊嚴的一段時期。

《大江大河》裡的中國鄉村史(2)連載

《大江大河》劇照 雷東寶與妻子宋運萍

小雷村進入鄉鎮企業的故事便應運而生。通過村集體資產建立起來的企業,有著天然的集體屬性,也因此而有了一種社會主義的神秘色彩,在八九十年曾大放光彩,但不幸的是,不知是不是“農民階級的侷限性”的歷史命運,鄉鎮企業在本世紀初就迅速破產。

下一篇會寫小雷家的鄉鎮企業崛起與衰落史,回看這段歷史,會有諸多唏噓。

敬請期待!


《大江大河》裡的中國鄉村史(2)連載

可關注鄉村檔案館,記述鄉村往事,有趣、有思想、有深度,讓你更懂鄉村,也更懂今天這個社會。這是第三篇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