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自己的的討好型人格?

馬松


先舉一個例子吧。

大才女蔣方舟,少女時代就大紅大紫,20歲就當了雜誌社總編。她有一次在採訪中坦誠,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當管理者後,活得挺累。因為她小時候,就人人誇她、人人喜歡她,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當總編的時候,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對別人的評價特別敏感,總想讓每個人都喜歡她,所以,活得太累。她採取了一個物理切割法,自己跑到日本住了一年,那裡誰也不認識,誰也不用討好,徹底治療她的討好型人格。

第一,討好型人格的常見表現和原因。

討好型人格,我們常說是“老好人”,有求必應,生怕別人不高興,為了別人高興,寧願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全別人。老好人不是不願意拒絕,而是潛意識裡認為只有迎合別人才能獲得認可,而拒絕別人通常會產生負疚感。

討好型人來源於小時候的心理,比如,從小缺乏自信、缺乏認可、害怕孤獨,怕別人不理自己。還有就是像蔣方舟這樣的人見人愛的孩子,養成了心理依賴。討好型人格在職場上,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是,優先考慮別人的利益和感受,人緣比較好。弊端是,為了別人難受自己。

第二,解決討好型人格有兩個辦法,先講物理切割辦法。

可以學學蔣方舟,雖然沒有條件躲一年,但,你可以從身邊人做起。比如,你有一個天天刺啦你、你還想討好他的朋友或同事,你先從拉黑他開始,這樣的朋友和同事,不要也罷。

把通訊錄清理一下,有些人就不要聯繫了,先精簡想討好的人的數量。逐步切割,不聯繫,不交往,不用看他們的臉色、不用看他們的臭臉,切斷聯繫也可以。

第三,內在的解決辦法,提升自己的自信力。

討好型人格的軟肋是,不夠自信。因為害怕別人不滿意而疏遠自己,自己希望人人喜歡自己,只要有人不喜歡自己就痛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不夠自信,心理不夠自立。

採取自信訓練法,就是自己培養鍛鍊自己,越來越強大,相信自己憑著自己的成績和實力,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喜歡。只要你做得出色,就不怕別人不尊重。自己自信了,也就不用討好別人了。


職場火鍋


1. 培養內心的充實感與富足感

討好者一切討好行為都源於內心的空虛與匱乏,不得不向外界尋求讚賞來彌補。如果

我們能夠擁有強大的、溫暖的內心,能夠時時刻刻獲得來自內心深處的力量的滋養和支持,就不會陷入迷惘,就能坦然接受來自外界的無論贊美還是變低。堅定而果敢地做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要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很重要的人,反覆暗示自己,自己是有力量的,有價值的,多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態度和意見,久而久之,就會發現,不討好別人後果也沒什麼可怕的,只要自己自帶光環,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比討好別人效果更好。

2. 培養一件能帶來成就感的愛好

無論是培養愛好、興趣,還是學習一種技能,只要你有特長,都能夠帶給你成就感,

自我滿足感,自我確認感,也會引起別人的關注甚至是讚賞。這時候你會發現,別人對你的關注和讚賞比在是通過討好別人得來的,是因為你證明了你的能力、實力和價值,原來我們完全可以不討好別人的,卻反而贏得了更多的關注。

3. 停止討好別人

我內心充實了,我有能力、實力了,我擁有我自己的價值了,那麼從現在開始,不在

討好別人,我們一定要明白,不討好別人,並不是不珍惜朋友,不討好別人,也不是冷若冰霜。其實只是換了一種正常的交往方式,該幫忙時還幫忙,但是該反對時要反對,該拒絕時要拒絕,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總在別人面前擺出一副低姿態,完全順從別人,我們已經從討好交際的模式中走出了來了。我們已經懂得,討好建立起來的人際安關係,絕大部分都是無效的。我們棄之如敝履。

不在追逐別人的認同,不在自我貶低,昂首前行,就能活出真實的自我。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總想著討好別人,其實是因為你害怕。


你害怕不這麼做,別人就不會喜歡你,然後自己被孤立。


所以,要想改變自己的討好型人格,要從根源上改變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給大家推薦一下幾種方法:


1.心態調整:敢於讓別人失望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幻想有一個“完美”的自己,能不讓他人失望。但正是這種害怕失望的心態,讓我們不斷接受他人不合理的要求。


所以,要想避免過度討好,我們首先就要敢於讓別人失望。


第一,我們要知道,我們根本就不需要為他人失望的情緒負責。


如果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應該幫助別人,那當有一天我們做不到的時候,也可能會辜負他們。


所以,我們不能過度強迫自己,如果明知不想幫或者幫不上,不如選擇拒絕。

第二,不要假裝我們瞭解對方的情緒反應。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讓別人失望,是因為我們知道失望時有多難受,所以我們不希望同樣的事情在他們身上發生。


但這種失望感,只是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也許我們在拒絕別人的時候,他並沒有這種感受。


比如在工作中,我們不得不勸退某個員工的時候,我們想到他家的孩子、他可能揹負著的貸款,就會覺得很愧疚。


但其實在他看來,這是一次實現心願的機會,比如去讀書進修、去開民宿等等。


你看,我們以為我們是在體諒對方的情緒,結果卻截然相反。


所以,不要試圖假裝我們很理解對方的感受。


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們要成為一個不體貼的人,只是我們可以嘗試把這種“移情能力”降低一些。

2.行為調整:敢於說“不”


首先,你可以運用“破唱片”技巧,拖延給答覆的時間。


所謂的“破唱片”技巧,就是像一張破唱片卡碟了,總是在重複一段聲音一樣。


也就是說,當面對別人的請求時,我們不要急著答覆。


而是先準確複述對方的情緒,然後表達你的理解和同情,最後不斷重複你拖延時間的理由。


比如朋友邀請你出去玩,但是你不想去,你就可以和他說:“我不確定我那天有時間,等行程定下來,我再答覆你好嗎?”


這時候,你已經提出了你拖延的時間。


如果對方再三追問,你就可以利用“破唱片”技巧,說:“我理解這次聚會對你很重要,但我真的沒辦法確定我的時間。我保證,等行程定下來,第一時間告訴你好嗎?”

其次,你可以運用“三明治”技巧,讓對方聽起來更舒坦。


什麼是“三明治”技巧呢?


就是把否定的話,夾在兩層恭維的話中間。


還是朋友邀請你出去玩,但是你並不想去,運用“三明治”技巧,你就可以這麼說:“很高興你能邀請我,但是很抱歉這次我可能去不了,希望下次你還能想到我。”


這樣說的好處,是個拒絕提供了一個緩衝空間。既表達了你的想法,又不傷對方的面子。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三明治”技巧的時候,一定要真誠、微笑地回覆對方,不然對方很容易覺得你是在開玩笑或者故意說恭維的話。


所以拒絕還是答應,請把真誠放在第一位。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情感研習所


生活中總是有一類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別人的看法,考慮別人會不會生氣,會不會討厭自己,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總是放低自己的姿態,處於被動和討好的位置。

這類人往往不懂得拒絕別人,別人找你幫忙,明明自己不想幫,又害怕別人生氣就不得不強迫自己受苦。

如果別人對你稍稍有點冷淡,你就會覺得非常難受,害怕自己是不是在什麼地方得罪了別人,惹別人不高興了,然後就又開始討好別人。

我自己以前也屬於這種性格。總是不自覺地討好別人,從不發火,從不生氣,明明自己很忙,別人一說有啥事找我幫忙,我就會停下自己的事情去幫別人。有時候別人問我一個問題,我自己不知道,我也會幫他問清楚然後再給他講。

有時候有些人莫名其妙會對自己發火我也不會生氣,見了面依然跟個沒事人一樣,笑著跟別人打招呼。久而久之,就成了大家口中的老好人。但是我發現自己這樣實在太累了,慢慢的我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我覺得克服這種討好型人格,首先是要學會拒絕。如果自己有能力有時間可以去幫助別人,這是一種很好的品質。

但是如果自己沒有空,或者根本幫不了別人,就大膽地告訴別人自己不懂,幫不了他。別人也不會怪你,幫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何必總是委屈自己。

其次,要學會獨立,能獨當一面。很多人之所以討好別人就是覺得自己可能有時候也需要別人幫忙,或者是希望自己對別人付出多少,就得到同等的回報。或者是你所討好的人剛好有什麼是你所需求的。

就比如中學時期有一些同學可能性格比較內向,非常害怕孤獨,就總是會討好自己的朋友,做什麼事都希望朋友能陪伴著自己。所以,為了克服這種性格,最好能讓自己獨立一些,提高自己的能力。

另外,這類人需要擺正自己的態度,正確地認清現實。生而為人,沒有規定誰必須討好誰,誰必須服從誰。

人活著是為了自己,不要總是在意別人的目光。沒有人是完美的,不要總是害怕破壞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對很多事情不要太敏感,勇敢地做自己便好。


——END——

你曾經有過討好型人格嗎?你是怎麼克服的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相信如果你是討好型人格一定具備幾個特徵:1、較為脆弱敏感,很會為別人著想但是總是忽略自己的感受,但卻認為自己承受不了別人的幫助之重;2、很難拒絕別人,哪怕是再矛盾都會咬牙做完;3、 抬高別人貶低自己;4、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所以用討好來努力維持這種認知水平;5、缺乏底線和原則;6、無法真誠表現自己,有時候反而會讓人覺得裝

再來看看討好型人格的形成過程

一般情況下,討好型人格都是在童年時期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較大的關係,例如:父母過於強調付出與回報的相關性,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變得有條件化的時候,就容易產生這種人格特質的萌芽。

當孩子不能滿足父母的需求時,孩子便不能夠得到應有的關愛,甚至可能遭受到指責、打罵,所以,很多人的童年都是忍受著孤獨和無盡的期望,但總是事與願違。時間長久,便形成了滿足他人需求便可以滿足自我需求的思維模式。

怎樣改變自己的討好行為?

瞭解完了討好型人格的基本形成過程,也要知道討好型人格之所以很難改變的原因就像是我們慣用右手或左手一樣,這是一種深入潛意識的思維模式,所以,要想改變它,就意味著我們先要突破這個思維模式,這是比較難的。但並不是完全不行。

首先,做好一種思維準備,即改變是有風險的,有可能改變的過程中會否定之前的自己從而產生心理矛盾。所以,要想改變自己,得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並且,正確認識目前的自己。

再者,改變需要付出努力、與之抗爭的心理困惑以及較長的時間,改變結果不會輕易到來,但是改變就和事業成功一樣,都是需要付出的,只要做好這個行動的準備,才有可能為改變帶來轉機。

首先,停止討好,形成客觀評價

既然討好型人格的表面是討好他人,那麼最先停止的行為也是討好。你可以有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需要討好的人和保持距離的人,首先要尊重你自身對於這些人的一個理解,而並不是每個人你都需要討好不得罪。要認識到,討好並不能真正增進情感,而不討好也不會對關係有損害。反而,過度的討好還會讓他人學不會尊重。

補充內需,向內討好

討好的潛意識過程實際上是彌補自己內部的空虛狀態,當人無法自我滿足時,便會通過外部進行彌補。所以,當我們學會補充心理內需,學會討好自己時,便會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至於怎麼做,沒有人能給你提出適合你的意見,你需要自我發掘,怎樣給自己帶來認同自己的力量!

總之,想要改變這種討好人格,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你能做到,很可能在自我和外部都會成功,祝你成功!凡事都需要多進行內省和自我思考。


心理博學社


一、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是不自信、依賴他人的表現,具有討好特徵的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抬高對方、貶低自己,使自己處於弱勢地位,這樣別人才不會嫉妒自己、攻擊自己,甚至會保護自己,自己心裡才能感到踏實、有安全感,在說話的語氣和行為舉止上也處處小心,致力於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從而滿足他人合理甚至不合理的要求,以取悅於對方,讓對方配合自己製造緩和的氣氛,但在這其中有種潛臺詞,那就是——我為了讓你滿意、高興,付出瞭如此多的努力,請你不要責備我。

討好型人格給人的感覺往往是非常溫和、舒服,但同時會讓人覺得依賴感太強,過於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感受,而忽視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放棄了探索和發現客觀真相的權利,放棄了與別人爭論的機會,這樣事情的結果不是自己主導下產生的,事情實際上由他人完成。

討好型人格的本質,就是內心想法和外在表達的極度扭曲,不一致。

二、討好型人格模仿了父母的交往模式

前面說過,討好型人格本質上是因為自身表達過程中,內心想法和外在表達的扭曲,所以一般說來,討好型人格不會僅僅在親密關係中處於不平等地位,“討好”已經成為了TA們日常生活的一種模式,討好行為存在於父母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等,但是程度不一,很多時候在親密關係的互動中最為突出,因為這是最親近的人際交往。

一般說來,討好型人的原生家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父母一方強勢,一方討好,這樣討好型人格就自動學習了討好的模式;另一種就是父母均很強勢,TA只能採用討好的方式生存下去。

討好型人格其實就是在擁有強勢父母原生家庭下的一種生存策略,由於我們一出生就接觸這種模式,所以我們一點也不會覺得討好別人是有問題的,我們會一直帶著這種模式生活、工作和戀愛。

接下來我們談一談如何改變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一、日常生活中的改變

討好型人在做事的時候要把著眼點放在事情本身,不要在沒有開始的時候就想到做錯事的嚴重後果,從而畏手畏腳,導致沒有想清楚的時候輕易地聽從別人的意見,讓別人承擔實際的責任,要從事情的開始到結束始終保持高度的專注度和持續的思考,讓自己真正的思想貫穿事情的始終,即便錯誤也是有收穫的,要勇於做事,勇於犯錯,勇於承擔責任,知錯就改,做錯比不做要好得多,這樣才能學會掌控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對待他人提出意見的情況,一方面尊重對方對事情的關注和提出的寶貴意見,另一方面也要抱著批判的態度審視對方的意見和出發點,遇到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情況,先思考,不清楚時與對方討論、爭論甚至爭吵,換句話說,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爭取本來屬於自己的權利!

不要過度關注他人的態度,別人態度不好可能與此事無關,即便有關係,又或者對方的態度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如果本著論事不論人的精神,自己也無須緊張和苦惱,通過其他方式與其緩和關係,正常的人際關係都是有一定彈性空間的,關係越緊密衝突就會越多,但是不代表有了衝突你們的關係就會毀了。

如戀人或閨蜜這樣的親密關係自然可以“近”一些,多付出一些,很可能就會得到同等的回報。而在朋友關係和一般關係中,你在付出之前,就要問清楚自己,內心是否真的願意去做。如果不願意,可以拒絕和說不。心理學稱之為:“沒有敵意的堅決”。畢竟你的精力有限,需要愛更多值得你愛的人,對更值得的人去付出。

二、嘗試學習和體驗純粹的愛和關係

一段高質量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是卻是稀缺的,討好型人的“愛”卻帶有恐懼,你去嘗試發自內心的去“愛”一個人,如果剛開始做不到,可以從一些小動物入手,去無條件的照顧它們,有的時候它們可能會惹怒你,但是你仍然願意為這些你愛的小動物付出。

親密關係中的愛,也是如此,我並不是因為害怕你生氣,害怕你離開我,我才“愛”你,我“愛”你,只是因為你就是你,你好與不好,我都愛,所以我也希望你愛我,如我愛你一般,愛真實的那個我,那樣我就不用再苦苦的偽裝。

三、嘗試在關係中去表達自己的要求

我們想象一下,你愛一個人,對方提出的合理要求,你會拒絕嗎?對方對你交流負面情緒你會嫌棄嗎?你是不是希望在你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對方開心?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是”,那你就是在愛著對方。

一段高質量的關係本身就是需要兩個人都愛著彼此,你愛著對方,當你提出合理要求,當你暴露你的脆弱一面,對方如果愛著你,他也會無條件的接納,如果不愛你,TA才會嫌棄你,無視你。那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可以選擇結束這段關係

在我很愛你的前提下,當我願意無條件為你付出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嘗試在關係中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建議採用循序漸進的辦法,從小到大的節奏,對自己的一些真實的想法和情緒進行自我暴露,從而不會因用力過猛嚇到對方,也可以讓你們的關係走的更近。

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的要求開始,比如從決定約會的項目,要求更多的陪伴,要求更多的關心開始,帶有“愛”的要求對方,你會心存感激,也一定會更好的回報對方,這並不是一個自私的行為。慢慢到後來,可以嘗試分享內心的脆弱和自卑,如果你們雙方都能夠順利的完成這些表達和溝通,我想你們的心會越來越近,也會越來越愛對方,

最重要的是你們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平等。

【李三點兒】:一個希望通過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大家解決感情困擾的諮詢師,喜歡請點贊和關注。

最後把心理學大師薩提亞的一首詩送給大家:

《如果你愛我》

請你愛我之前先愛你自己

愛我的同時也愛著你自己

你若不愛你自己

你便無法來愛我

這是愛的法則

因為

你不可能給出

你沒有的東西

你的愛

只能經由你而流向我

若你是乾涸的

我便不能被你滋養

若因滋養我而乾涸你

本質上無法成立

因為

剝削你並不能讓我得到滋養

把你碗裡的飯倒進我的碗裡

看著你拿著空碗去乞討

並不能讓我受到滋養

犧牲你自己來滿足我的需要

那並不能讓我幸福快樂

那就像

你給我戴上王冠

卻將它嵌進我的肉裡

疼痛我的靈魂

宣稱自我犧牲是偉大的

那是一個古老的謊言

你貶低自己

並不能使我高貴

我只能從你那裡學到“我不值得”

自我犧牲裡沒有滋養

有的是期待、壓力和負擔

若我沒有符合你的期望

我從你那裡拿來的

便不再是營養

而是毒藥

它製造了內疚、怨恨,甚至仇恨

我願你的愛像陽光

我感受到溫暖、自在、豐盛喜悅

我在你的愛裡滋養、成長

我從你那裡學會無條件的給予

因為你讓我知曉我的富足

與那愛的源頭連接,永不枯竭

永遠照耀

請愛你自己吧

在愛他人之前先愛自己

愛自己不是自私

犧牲自己並不是愛的表達方式

愛的源頭就在那裡

然而,除非你讓自己成為管道

愛不能經由你而流向我

你若連接

愛會滋養你我雙方

你若斷開連接

愛便不能經由你而流向我

你的愛便不是真愛

而是自我犧牲

然而,那不是我想要的

愛自己,是生命的法則

除非愛自己

你不可能滋養到別人

我願意看到充滿愛和滋養的你

而不是自我犧牲的你

因為,我也愛你

我愛你

必先愛我自己

否則,我無法愛你

而你,亦當如此

生命的本質是生生不息的流動

生命如此

愛如此

請藉此機會好好愛自己

維吉麗亞·薩提亞


李三點兒


討好型人格,每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有一個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是由於沒有得到過無條件的愛

內在小孩是個人幼小時期的創傷記憶。如果一個人年幼時期的心理需求(安全感和愛)沒有得到滿足,他自我的一部分會永遠卡在那個地方,並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斷地尋求補償。如果做不到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他會反覆出現折磨我們,致使我們感到無端的壓抑、痛苦甚至是絕望。

改善方法:

1、記錄討好賬單。討好者自我覺察能力較低,已經形成了固有的討好行為模式。

在討好對方的時候,仔細感受當下你的情緒,是在什麼情況下、以什麼方式在討好,其實你的真實想法是什麼,記錄下來。

2、拒絕別人,從小事情入手。討好型人格與人交往沒有界限

比如,兩人中午出去吃飯,平常你會依著對方,那你現在提出自己想吃的飯,中午必須吃這個。從小事培養自己劃界限的習慣,增強自己的自信。

3、增強自我意識。討好型人格的人自我意識薄弱,自尊較低,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讚賞。

比如:每天早晨出門前照鏡子,不加評判的、客觀的面對自己。

最後,每天晚上給自己15分鐘的時間,回顧白天有沒有以討好的方式與人相處?如果有,請記錄下來,那你為什麼會這樣做?內心訴求是什麼?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表達方式,即使是很細微的改變,也可以幫助到你。

於際敬,《易思維問題解決》創始人,知名心理專家,《愛情保衛戰》等多家電視節目邀請嘉賓,從業20餘年,上千小時諮詢個案


身心健康專家於際敬


所謂“討好型人格”就是凡事過於在乎他人的看法和評價而忽視自己內心感受的人。

這種人活得相當“假”,也相當累,當然也很壓抑,不但遇事容易糾結,久而久之,連自己都會討厭自己。

造成這種人格類型的原因大多與其早期家庭教育模式有關:

1.從不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願望和內心的真實感受;

2.總是教育孩子“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3.過於強化孩子“不要讓別人笑話”;

4.從不教給孩子“學會拒絕”。

“討好型人格”的人一般心理健康程度較低,且極易罹患各種心理疾病與精神疾病。

如何擺脫呢,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樹立“權利意識”而擯棄“禁忌意識”

權利意識的認知模式一般都是“我喜歡……”,“我想要……”;

而禁忌意識的認知模式多是“我應該……”,“我必須……”,“我不得不……”;

2.重新尋找“真實的自我”

首先做一個客觀的自我評價:

我的優點和長處是什麼?

我的缺點和短處是什麼?

當你把這一切兼收幷蓄的時候,最終形成一種“自我肯定”的認知:“老子就這樣!”

3.拋棄“他人取向”,真正把“他尊”變成“自尊”

所謂“他人取向”和“他尊”,就是過於在乎他人的看法與評價,這是一種不成熟的兒童心理:

別人肯定自己就覺得美;

別人否定自己就沮喪。

而真正“自尊”的人並不因為別人說自己好就沾沾自喜;

也不會因為別人說自己不好而垂頭喪氣。

4.學會拒絕

討好型人格活得累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不懂得拒絕。

拒絕是主張自己的權利;

拒絕是表達自己真實的自我;

拒絕是一門藝術;

拒絕能讓自己活得輕鬆;

拒絕會讓自己少一些糾結和心理衝突,是有利於一個人心理健康的。

只要堅定地樹立以上認知,態度和行為也隨之改變,讓“討好型人格”見鬼去吧!


心理醫生張彥平


我們之所以討好別人,是為了獲得認同,人是一種群居動物,沒有人不想獲得別人的認同,有些人通過成功獲得別人的認同,有些人通過努力工作獲得別人的認同,討好別人其實也只是一種獲得認同的心理,是非常正常的。甚至可以說,討好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明星會通過漂亮的裝扮討好我們,商家會設計漂亮的產品包裝討好我們。

我們的祖先教會了我們如何滿足和保護我們自己,從而在群體中生存。人類為了其群體而歡呼,為其群裡而殺戮,為其群體而獻身。所以,我們在評價自己的時候,會部分的依據自己的群體成員身份。擁有一種“我們”的感覺能增強我們的自我概念,這種感覺好極了。我們不僅在群體中為我麼自己尋求尊重,還在群體中尋求自豪感。如果缺乏積極的個人統一性,人們往往會通過認同某一群體來獲得自尊。而討好別人這種行為,就是為了融入群體,獲得社會同一性。

但是,如果你總是想著討好別人,就需要注意了。因為這時的你很好能混淆了認同和自我認同的概念,因為這兩者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你會誤以為是別人讓你心情這美好的。好像只有別人先認同你,你才會認同自己。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打破這種習慣。買一個計數器,嘗試每天關注自己做過的一些積極的事,即沒有外部獎勵也能做好的事。每次只要做了自己認可的事,就按一下計數器。如:早上你對同事微笑,不管他是板著臉還是隊你報以微笑,你都要按一下計算器。每晚檢查計算器上的數字,然後記下自我認同的總次數。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它卻能幫你實現自立和自我認同。基本上兩三個星期後你就會開始學會自我認同,自我感覺也開始變得更好,然後你就不需要通過討好別人來獲得認同了。


希樸羊


確實如題主所說,很多討好型的人在討好別人之後其實是會對自己有強烈的不滿,甚至憤怒的,但在情境之中似乎又身不由己。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表現為:很會為別人著想,完全忽略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與人交流溝通中常常抬高對方;怕給別人添麻煩,得到別人的幫助總是受寵若驚、惴惴不安,感覺自己承受不起;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印象,維護自己在別人面前善良、友好的形象,因而壓抑了很多內心真正的需要;拒絕別人比較困難,即使覺得別人的要求不合理也可能難為自己去滿足,如果拒絕了會愧疚不安,放不下;害怕社交中出現爭吵、意見衝突,努力營造和諧,為此不惜放棄甚至損害自己的利益來維繫關係,等等。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從小就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他們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孩子滿足了父母的需要、表現得像父母要求的樣子才能得到父母的笑臉、懷抱、表揚、贊同,否則就會是冷臉、轉身、指責、否定。而後者對於年幼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孩子來說,意味著被拋棄的威脅和痛苦,這種強烈、巨大的不安全感和恐懼,促使他們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去迎合父母求得父母的關注和愛。

而且,討好型的人在年幼的時候,父母在養育他們的過程中很少有時間或者缺乏意識、習慣去表達對他們的關注和讚賞,導致他們時常要面對、承受孤獨和崩潰恐懼,為了避免這種痛苦,他們會有意識地想辦法做些什麼來迎合父母的期待和需要,從而把父母吸引到自己的身邊來。

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他們的一種習慣或者模式,與之對應的不合理認知可能會是:我對你好,你就會/就該對我好;維繫感情只有靠付出;討好他人可以避免衝突或者傷害;討好他人我才有價值等等。在這樣的認知框架下,討好型的人成年以後會遇到很多困擾,比如對人過於好,但又不接受對方的回饋,導致關係越來越尷尬無法繼續;又比如在親密關係中付出很多卻感覺沒有得到回報,感到失落鬱悶等等。

所以,討好型的人如果想通過調節改善,可以試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提升自信和實力。每天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安排兩、三個小任務(這些小任務可以是你工作、生活的大目標分解而成),不用太難,墊墊腳就能夠得著的,然後全力以赴完成他們,完成一個任務就犒賞一下自己,吃個可口的水果,聽首喜歡的歌,或者直截了當誇自己一句:我真棒!又勝利了!這樣堅持一段時間,自信和實力就會提升。一個人自信、有實力,不用討好,別人會由衷地讚賞你,被你的魅力吸引而靠近你。

以自我為中心。你太需要這樣過活了!在每天的生活中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只要感受到自己想委屈求全討好別人,就立刻對自己說:停!然後問自己,我的需要是什麼?明確自己的需要後,先去實現自己的需要,只要不違法。不用擔心這樣做會破壞關係、影響形象,表現真實的你比偽裝的你更讓人覺得可靠。而且更重要的是,你會從你的行為中收穫從未有過的舒坦,哪怕它還帶著戰慄。重要的是堅持這樣做!

專業幫助。人格的改變是比較困難的,很多時候是要改變自己的防禦方式,就像是要讓戰場上的士兵丟盔棄甲。直面自取滅亡的焦慮和恐懼,如果沒有專業人士的陪伴和引領很難堅持和渡過。所以,討好型的人如果自我調節不奏效或者實施困難,建議聯繫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來專業輔導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