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前一天为“除夕”,俗谓“年三十日”。客家人的春节是从年二十五开始到新年正月十六结束。
客家人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起,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室内室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过年。
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
冬至一到,开始蒸酒,灼酒(客家娘酒)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架”
“入年架”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并开始着手准备过年的食物和用品。
之前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农家大部分都有自己养鸡鸭鱼,在这时就开始放水捉鱼,有养猪的也陆陆续续开始杀猪(客家人又称:呛猪),这些鸡鸭鱼肉什么的除了自己家用来酿豆腐,做腊肠和新年食用外,多数用来赠给亲戚,每家送个两三块,礼尚往来,也会收到回礼,尤其是岳父家赠送的就要更多,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当然少不了做年糕(甜粄)、煎煎堆、炸酥烧、炸肉丸
到年二十八、二十九,家家贴春联,贴门神。从这天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各家点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
年三十为统一祭祖时间,村里面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三牲、斋果、酒、菜等,到祖祠祭祖。
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村子里锣鼓喧天,鞭炮放得特别多。年夜饭是除夕当天下午吃过午饭后就开始准备的,很多家庭可能会选择早上不做早餐或随意吃点,接着就准备午饭,因为午饭过后就要开始杀鸡备料准备年夜饭了,吃年夜饭前需要放一个鞭炮才开始吃哦(不能放鞭炮的地区就会取消这一环节)。饭后还要给小孩子发“压岁钱”。
客家人年夜饭所有菜上全,先摆上三套碗筷,酒斟满,打开大门,最年长的长辈敬请祖先先吃,完了将酒分给大家喝,表示祖先庇佑。
客家人年夜饭的就坐位置也非常讲究,最高位必定是家中最受敬重或最年长的长辈,接着以该长辈为准,按辈分高低就坐,同等座位,以左为尊。一些非常注重礼节的客家人平时吃饭也会参照这个就坐礼仪。吃年夜饭,一般都有“肉丸”,象征团圆之意,还有用客家娘酒煮的鸡酒。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大家团聚一起,看春晚,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到十二点迎接财神,以前12点整点一到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以前村里还会比看谁家的鞭炮久,礼花多。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要给村里面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
到周边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正月初二或初四,走亲戚拜年。初二或初四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鸡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 一般小俩口一起去,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初三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
正月初五,出年。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出门一般都要放鞭炮,为新的一年开路,红火吉利。
閱讀更多 文揪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