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晚,美股高开,道指开盘上涨911.96点……然而瑞幸咖啡(NASDAQ:LK)持续大跌,跌破上周四曝光营收造假的低点4.90美元,截至北京时间22:56,股价已跌逾15%,报4.6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前一天(4月5日),瑞幸为其在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财务造假、伪造22亿元的销售收入首次公开道歉。
看来美股对这样敷衍的道歉并不买账。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或许这个环节早就写在了陆正耀操盘的资本局的脚本里,只是他没想到自己会踩到“浑水”。
瑞幸咖啡的5个W
2014年陆正耀的神州租车上市时,就有会计专家质疑其粉饰报表,利用二手车处置业务夸大营业收入,低估短租车队规模以抬高车队利用率等关键指标,通过增加停运车辆将大量费用作为一次性支出单列,以加大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这一次的玩儿法依然类似:瑞幸咖啡2017年成立经营亏损就达5600万元,2018年快速扩张亏损更达16亿,2019年一季度经营亏损5.27亿元。尽管不断亏损,但瑞幸在招股书披露,其获客成本从2018年一季度的103.5元快速下降至2019年第一季度的16.9元,向市场传递出了一个美妙的信号:早期低价促销,“烧钱”获取新客户,一旦规模上去,获客成本降低,在门店层面就可以达到盈亏平衡。此后就能逐渐提高利润率,最终实现盈利。
2019年11月13日,瑞幸发布三季报。当季营收同比增长539%,环比增长69%;虽然仍有经营亏损5.91亿元,但和二季度的6.9亿元亏损相比,环比下降14.5%。自此,瑞幸股价开始大涨,2020年1月股价达到高点时,瑞幸更以推出“无人零售”战略的名义进行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共融资9亿美元。
如果不是“混水”发布调查报告,瑞幸接下来的故事估计是这样的——继续披露“利好”,神州系股东们陆续进行大规模减持,或者将股票质押进行融资,不管谁接盘,也不管将来究竟能不能盈利,反正我已经收回成本且大赚一票了!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还是美国本土企业,财务造假事件都时有发生。而瑞幸成为众矢之的,无外乎五个W:
事情发展到这步,虽未从法律层面盖棺定论,但陆正耀的麻烦,从国内到国外,从团队到投资人,从财务到法律,从瑞幸到神州系,才刚刚开始,瑞幸为中概股,甚至大部分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也开始发酵。
道歉,该向他们说。
连从犯都算不上的瑞幸员工
再看一遍浑水32000字的做空报告,我们发现瑞幸进行造假的方式,集中在以下几点:
1.用取餐码跳号的方式,夸大门店订单量;
2.商品实际销售单价要远远低于瑞幸公布的价格,膨胀幅度为12.3%;
3.夸大平均每笔自提订单的商品数量;
4.多报在分众传媒的广告支出,虚增门店营业利润。
其中“取餐码跳号”备受瞩目的原因是报告中有以下截图:
这说明制作报告的调查人员渗透到了瑞幸的店长层级,潜入了瑞幸的店长群。知道了瑞幸取餐码主动跳号的秘密。
其实跳号在业内是公开的秘密,但重点是调查人员怎能轻易渗透到瑞幸店长层级的内部群获取截图?显然,要么瑞幸一点不觉得这是在造假,要么瑞幸相信所有员工都会守口如瓶。
日前,有媒体采访了瑞幸一家门店的副店长。他说在瑞幸最大的感受,就是公司对待员工并不是那种家的感觉。“我手下有个实习生,之前在星巴克干过,他就直接跟我说,他觉得星巴克好,因为工作氛围很愉快,就跟家人朋友一样,但他来瑞幸就是来赚钱的,仅此而已。”
“公司对员工很苛刻。比如门店有差评,是因为顾客对口味不满意,跟门店运营没关系,因为我们就是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用机器做出来的咖啡,但公司还是会扣店长工资。”
“听到瑞幸财务造假的消息,我并没有觉得很惊讶。我们这些最底层的员工,也就是找个地方打工,现在跟大家一块当吃瓜群众。公司出问题,对我们也没什么影响,我又不是主谋,就连从犯都算不上,而且我已经在打算离职换工作了。对我们而言,在哪都是一样。”
如此的企业文化,迟早都会翻车。
会不会影响到喜茶,奈雪的茶?
同样是饮品,喜茶与瑞幸,一个靠卖奶茶发家,一个靠卖咖啡出名;一个很贵,一个很便宜;一个因品牌走红吸引来了资本,一个想用资本打造品牌。
同样都是资本大佬在运作和助推,但两者的成长路数截然不同,命运自然也不同。
就在瑞幸出事之前,复工后的喜茶涨价了,身价也涨了。有消息称,喜茶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或将超过160亿元,由高瓴资本和蔻图资本联合领投。如若消息属实,就意味着相比旗下产品涨的几块钱,喜茶身价在不到一年时间暴涨了近70亿元。
早在2017年,喜茶创始人聂云宸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喜茶从创业到现在,没有开过亏钱的店,拿到第一笔融资之时,喜茶已经有了50家店,并且都是用自有资金进行开店”。这是喜茶跟瑞幸最大的区别,也是资本挤破头也想进来的原因之一。
相比瑞幸,喜茶脚踏实地做产品,做品牌,有序不紊地跑马圈地,看似进度缓慢但备受资本市场青睐。
然而,瑞幸造假风波,会不会让喜茶、奈雪的茶也受到影响?据传,奈雪的差在计划年内赴美上市,估值会不会大打折扣?国际资本市场对中概股业绩的真实性,还有没有信心?这一事件会不会成为美国监管机构打压中概股和限制中资企业进行美元融资的借口?
亲手抹杀了这份信任
羞愧、痛心、自责,这是陆正耀的致歉语。但此时的致歉,无比苍白。
中国概念股在美国上市20年多来,财务造假的风波时有发生。2011年、2012年时情况非常严重,丧失了市场信任,一度整个中国概念股都灰头土脸,无法IPO。直到2013年5月两国监管机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监管开始发挥效力,会计事务所的审查也发挥了作用,市场才重建信心。此后京东、阿里巴巴等陆续上市,受到美国投资者的欢迎。
仅仅成立18个月的瑞幸能在美国顺利上市,其中也有前人栽树之功。
信任的建立本就艰难。现在,瑞幸亲手抹杀了这份信任。
当信任危机再度降临,未来1-2年,那些寻求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凭什么让投资者信任?结果很可能是:
- 发行股票时没有人要;
- 有人愿意要,但是以极大的折价来认购。
美国对造假公司追责严厉,以瑞幸一月最高市值与近期市值的差额来估算,所面临的投资者集体诉讼索赔额或将超过百亿美元,相关责任人甚至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就是瑞幸咖啡,赢了过去,输了今天,坑了别人的未来!
閱讀更多 光點2049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