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市洛龍區白馬寺鎮內。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為中國第一古剎,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白馬寺自建成後,飽受戰火洗禮,幾經破敗修繕,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白馬寺的傳說
相傳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一日夜,漢明帝劉莊夢見一個身高六丈,頭頂金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口唸“異文”,繞殿庭而飛。次日朝堂上,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尋問此何意?博士傅毅啟奏說:
“聽聞西方有神,稱為佛,樣子就像皇上夢到的那樣。”
漢明帝聽後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方,拜求神佛庇佑。並命畫工把“夢中佛”的樣子畫下,交於二人,以便尋找。
次年,準備充分的蔡音、秦景等人告別帝都,踏上尋訪神佛之路。眾人一路跌跌撞撞,跨越千山萬水,走到大月氏國時,遇到了和畫像上一樣裝扮的人。經詢問得知,來者是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隨後在高僧處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於是蔡音、秦景二人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
聽說是中國國君之邀,二位高僧欣然答應,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蔡音、秦景一道返國都洛陽。
一行人歷經千難萬險,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到達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和佛像,正是夢中所見,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並安排他們在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選址興建寺院,供高僧譯經傳教。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
二位高僧在此編譯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四十二章經》。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白馬寺的興衰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渤海太守袁紹,兵圍洛陽,防火燒城,白馬寺被燒蕩殆盡。
百年古剎,一夜之間化為灰燼。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稱皇帝,下旨重修洛陽城,其中就包括白馬寺。可惜好景不長,短暫修復的白馬寺,又於八王之亂中遭到破壞。
緊接著中原大地發生大動亂,匈奴攻陷洛陽,洛陽城嚴重損毀。五胡趁機亂華,侵略中原。
“衣冠南渡多崩奔”
接連戰火,白馬寺雖未再次化為廢墟,但亦是斷壁殘垣。
至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則天敕修白馬寺。五年後,武則天改唐為周,以神都洛陽為首都。佛教大興,白馬寺的發展達到空前規模,這是白馬寺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短短不過六十載,“安史之亂”的爆發,對洛陽的破壞甚為嚴重。“安史之亂”以後,白馬寺僅存著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斷碑。
“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
從唐始,宋、元、明、清,凡新朝建立,白馬寺必重修。凡一朝之末代,白馬寺必遭戰亂的破壞。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遷都洛陽,曾修繕過白馬寺。但是中國大地處於戰亂兵火之中,白馬寺再遭破壞,牆頹殿傾,野草沒膝,一片荒涼景象,一直持續到解放後。
新中國成立後,多次撥專款重修。並於1961年,國務院確定白馬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年浩劫”,白馬寺慘遭破壞,建築推倒,佛像被砸,經卷被燒,僧人被強制還俗。
相傳為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帶來的極為珍貴的三十餘片《貝葉經》也化作灰燼。
1972年,國家對白馬寺全面修復,前後持續十年,用款數十萬之多。這一次重修,使千年古剎,面貌一新。逐漸恢復了這座千年古剎固有的宗教氣氛。
白馬寺見證了洛陽城的興衰,洛陽城的興衰決定了白馬寺的命運。
白馬寺的第一次
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
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建成後的白馬寺,在第一個百年間,引來多為高僧入駐譯經,有一百九十二部佛經在這裡譯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時期,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範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為中土戒律之始也;
同年,朱士行依《羯磨法》登戒壇,受戒剃髮出家,法號八戒,成了中國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漢族出家人。因此,朱士行是打破儒家思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第一人;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為求佛法遠走于闐國(今新疆和田一帶),成為第一位西行取經求法的僧人。
白馬寺的今天
現在,白馬寺已是首批4A景區之一,得到充分保護的白馬寺,早已恢復“佛光”,遊客絡繹不絕。
閱讀更多 素閒新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