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李璘战败被杀,李白为何会受到牵连被流放?

读读当代文学家刘白羽三峡舟行的文字,简直不寒而栗:“江随壁转,前面天空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舟如离弦之箭,稍差分毫,便撞得个粉碎,可是,我们读读李白这首《早发白帝城》,却又是那畅与轻松。先读开章第一句“白帝”城位于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白帝高为三镇”。它是长江三峡的最高处。用“彩云间”来形容它为空间位置,不但突出地势高峻,也借助初升的朝阳给L云雾涂抹上绚丽的色彩。诗人乘坐的小船仿佛是在青朗的早晨“辞”别彩云缭绕的碧霄仙境!诗人虽然没有月说如何喜悦,喜悦之情不是从笔端流出么?这就耐人寻味了。

永王李璘战败被杀,李白为何会受到牵连被流放?

古诗绘画

同样是阳光初灿的清晨,同样是长江三峡的航道,为什么他们航行的感受却如此不同?原来,据史料载: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永王李璘战败被杀,李白受到牵连,虽幸免于死,也被流放夜(今贵州遵义附近)。夜郎地处祖国南方,古代被视为蛮荒瘴之地。宋代张舜民在流放途中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何人此路得生还?”(《卖花声·题岳阳楼》)是啊,这里是人生的畏途,如果你流放到这里,还能活着回来么?当李白江而上,次年到达夔卅(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接到朝廷赦书,居然从死神手里捡回了一条老命!想想,尽管航程如何险恶,绝处逢生的喜悦怎能不弥漫于诗行?第二句接着用“千里”的空间和“一日”的时间对举,一时空数字的巨大反差无疑是为了昭示从“白帝”到工陵”这么遥远的水程,居然朝发而夕至。一叶轻舟就一支离弦的飞箭,纵然是乘骏马、御长风,也没有这么啊!值得玩味的是,诗人在这里看上一个“还”字,我们道,“江陵”既不是诗人的故乡,也不是这次行程的终点,充其量只不过是旅程中一个驿站罢了。从这个“还”字里,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对着江陵欢呼:“我终于回来了!”细细地品味,这一句不但传达出轻舟疾驶的惬意,不饱蘸着遇救生还的庆幸么?

永王李璘战败被杀,李白为何会受到牵连被流放?

江陵

后两句当然是对三峡风光的描画,郦道元在《水经主·江水》里是这么写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江水》你听,两岸猿啼一声接着一声,不绝于耳,这不正好说明:整个三峡航程,两岸高山壁立,峰岭相连么?试想想:当江中客子乘坐轻如一叶的小船,在这样峭壁悬崖,暗礁林立的峡谷里小心翼翼地穿行,谁不是提心吊胆?听到两岸凄厉的猿声,又怎能不凄怆而泪下呢?可是,在这里诗章传达给读者的,没有惊险和忧伤,没有彷徨与恐惧,仿佛“两岸猿声”是专为诗人送行而歌唱!

永王李璘战败被杀,李白为何会受到牵连被流放?

三峡

乾元元年(758)李白被永王李璘案所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途经武昌的时候,在黄鹤楼上与友人史钦邂逅。谪迁路上,本来就悲愤难抑;忽闻玉笛飞来,更枨触起万千思绪…“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子的歌吟,道出了中国封建吏治的痼疾。诗人不由想起西汉贾谊来。他胸怀经邦济世之才,就因为指陈时弊,却被权贵所忌,贬黜长沙;如今自己呢,因为统治者内部的权力之争,竟无辜而蒙“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千年睽隔,但命运攸同;贬地虽殊,却同为“迁客”。

永王李璘战败被杀,李白为何会受到牵连被流放?

长沙

当诗人收回远眺的目光,与友人浅斟低酌,互诉衷情的时候,忽然耳畔响起美妙的笛韵,宛转悠扬,如哭如诉,在缠绵的旋律中流淌出几多哀怨之情。诗人细心地聆听,吹奏的正是横吹曲中的《梅花落》,顿时眼前浮现出一幅奇妙的图景:仿佛江城内外纷纷扬扬地飘落起漫天遍野的梅花…这是“五月”仲夏,这么炎热的天气,怎么会有梅飘落呢?记得《周书》上曾经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公前二百七十多年前,战国时期燕惠王的时候,有位贤士行蒙冤下狱,他仰天大哭,惹得六月飞霜。

永王李璘战败被杀,李白为何会受到牵连被流放?

梅花

其实,造物顽不灵,早就习惯了黑暗,哪里懂得什么是非善恶么能为邹衍鸣不平?这无非是那些文人们激愤难已又无可奈何,只好借助天气的反常现象来发泄心头的愤罢了。

·《周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