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路礁,即為皇帝走過的路,據說是鄭和下西洋的必經之地,當然只是傳言,並沒有經過實際的驗證。但是在皇路礁的北部、南部、西北,以及東北方向各有一艘沉船,同時皇路礁礁體之上有宋代,以及明清時期的陶瓷碎片,進一步提高了鄭和下西洋經過此礁的可能性。皇路礁礁體僅為3平方公里,處在南通礁與彈丸礁之間,是中國南海東南部中心唯一的礁體,具有一定的價值。
從礁體面積來看,皇路礁是一個小礁,在中國南海眾多的礁體中毫不起眼,其整個礁體面積僅為3平方公里,同時具有74萬平方米大小的潟湖,潟湖小,而且潟湖中央有高出水面的礁石,對於停泊船隻來說,沒有太大的使用價值。環礁形狀如同半月,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分佈,長度最大為2.06公里,半月最寬處為1.5公里。礁盤發育完整,平均寬度約為450米左右(以上數據均為小編測量,如稍有出入,實屬正常)。
皇路礁雖然只有3平方公里的礁體,但是其東北方向的礁坪長度達到了2公里,寬度也有500米,已經遠遠滿足中型飛機跑道的修建條件。同時,由於其內部潟湖較淺,完全支持潟湖的全部填埋,從而使得礁坪面積達到3平方公里。黃路礁的礁盤在低潮時露出水面,並且其礁坪面積達到2平方公里之上,如果從潟湖內部挖掘泥沙,然後傾瀉在礁坪之上,則會同時具有港口與礁盤,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恆傑曾登錄皇路礁,進行考古研究,其在《南沙群島考古行》中說道:皇路礁也是一個潮退即露的環礁,在這個礁盤上大家共採得多件青花瓷片,器底款有"榮合"、"富"字等,一件為螺旋紋,大都是廣東民窯產品,其他還有“熙寧重寶”古幣等。從這些資料中可以看出,我國在明清時期已經登陸皇路礁,並且在礁體之上活動。
我國漁民習慣性的稱皇路礁為五百二,之所以這麼稱呼是由於有漁民在礁體之上撿到520個希錠。據我國漁民回憶,皇路礁沉船很多,目前已知的沉船共4艘,分別位於礁體北部,南部,西北,東北部等。其實不止皇路礁,由於中國南海海域複雜,並且我國漁民,商船經常在中國南海活動,所以沉船較多。但是皇路礁之上的青花瓷碎片,以及附近的沉船,具有不同的意義。
皇路礁之上只有一個馬修建的燈柱,由於距離馬來西亞較近,馬軍經常在此巡邏。黃路礁處在我國疆域之內,是我國三沙市的一分子,不能丟失。
閱讀更多 凌菱七號偵察室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