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餃子“應個景兒”


吃餃子“應個景兒”

今天是冬至,媽媽給我打包了一袋她自己包的水餃並用她一慣的大嗓門喊道:“冬至餃子夏至面,應個景兒。”從小冬至這一天無論父母多忙,晚上一定吃餃子的,白菜肉餃子,吃了很多年,媽媽的味道越來越眷戀。

小時候只知道冬至吃餃子,至於由來卻是從來不去查考。如今講究刨根問底、飲水思源,所以我就認真網上查訪了一番。版本比較多,但是我最認可冬至吃餃子和張仲景有關這一個。

吃餃子“應個景兒”


根據史料記載,冬至吃餃子還是從河南南陽流傳過來的,河南叫“捏凍耳朵”。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正值天寒地凍的冬天。結果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飢寒交迫,甚至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張仲景懷著醫者之心顧不上回家,而是讓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臨時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吃餃子“應個景兒”


傳說不一定可信,但是有很美好的寓意在裡面。都是以求人民身體健康、來年有一個好兆頭。有句話叫“好吃不過餃子,好睡不過躺著”,以前餃子只有過年過節時候才可以吃到,所以冬至日的餃子想想都是美味。如今生活富裕了,餃子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不再是奢侈品,只要想吃隨時可以吃到的。心浮躁了,人也變懶了,餃子包不成個樣子,下飯館吃總覺得不如媽媽調的味兒好。

小的時候,每逢過節媽媽對那頓餃子傾注的心血非比尋常。總是大清早就起來準備,用什麼白菜,用白菜的哪個部分都是有講究的。肉的比例醬油的多少媽媽一點也不含糊。好像不僅僅是一頓餃子,像是一家人的幸福苗似的,需要用心呵護。

吃餃子“應個景兒”


如今的節日越來越多,聖誕、情人節等洋節也已經跋山涉水紮根於中國,而我們原來的國粹節日卻越來越淡化了。儘管現在推崇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我還是懷念那些舊日時光,那些逝去的美好和快樂。臘八的粥、小年的殺豬菜、初一走街串巷的大拜年、元宵節人山人海的燈會、初一到十五天天熱鬧非凡,那才是中國的節,老百姓的溫暖。

吃餃子“應個景兒”


中國節過得是一家人的團圓,一年的平平安安,將春花秋月都看遍,親情是永不傾斜的一艘船,承載著全家人的推波助瀾,不斷向前。想到這裡的時候,那個在或微弱或璀璨的燈光下,拿著“嘀嗒金”跑來跑去的小孩,隔了時光的影子默默得向我微笑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