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三年冬(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率领二十余万秦军正式向项羽投降。汉元年十一月(公元前206年),项羽下令在新安(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将二十余万秦兵尽数坑杀,史称"新安杀降"事件。此时距离秦军投降项羽不过短短数月时间(秦国的历法是以每年的十月为岁首,也就是说秦国每年的月份分别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一直到九月,然后是次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以此循环往复。所以秦二世三年冬距离汉元年十一月大约是三、四个月。)
新安杀降事件是秦末汉初的一次重大事件,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将此事视为项羽的暴行之一和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时至今日,仍旧有许多人认为新安杀降事件是项羽一生重大的政治错误,是项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因为新安杀降事件使项羽失去了秦国百姓的民心,断绝了项羽在关中地区立足的可能性。
实际上,这种说法或许高估了新安杀降事件对当时秦人的心理冲击力以及此事件对日后楚汉战局的影响力!在讨论新安杀降事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分析一下项羽为何要坑杀这二十余万秦兵。
项羽之所以要坑杀秦国降兵,很有可能是高估了入关灭秦的难度。项羽所率领的关东诸侯联军虽然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大量的秦军有生力量,重创了秦军主力。但是建国数百年的秦国地处关中地区,背倚巴蜀地区,"八百里秦川"和"天府之国"能够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战争资源(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钱有钱),秦国的战争潜力仍旧十分巨大,此时的项羽对昔日的虎狼之国实在不敢掉以轻心。
另外,秦都咸阳经历数代秦王的苦心经营,城防设施十分完善,素有"四塞之国"、"金城千里"之称。尤其是秦国的函谷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自战国时代便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塞,东方诸国不知多少次惨败于函关谷下而不得不望关兴叹。
此外,这一批秦国降兵中弥漫的反抗情绪也令项羽深感担忧。虽然这批秦军现在投降了关东诸侯联军,但是其人数却高达二十余万,几乎和关东诸侯联军的兵力不相上下。而且这批秦军的投降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被章邯、司马欣、董翳等秦国将军欺骗的。《史记》记载秦国降兵曾屡屡相聚私语道:"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
总的来说,当时的项羽面对仍旧坐拥关中地区和巴蜀地区的秦国,极有可能错误地判断秦国尚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因此高估了入关灭秦的难度。同时项羽担心一旦关东诸侯联军入关灭秦之战受阻,这批高达二十余万的秦国降兵很有可能就地反水、倒戈一击。这时候在秦军里应外合之下,外线作战、远离根据地的关东诸侯联军必将陷入险地。这些假想最终促使项羽必须将这种潜在的威胁消灭于萌芽状态,也就是将这批秦国降兵尽数坑杀。
分析完项羽坑杀秦国降兵的原因后,我们再来探讨为什么说新安杀降事件不至于有像后世所宣扬的那么大的影响力。
首先,屠城杀降效果显著,而且屠城杀降等行为在战争时期实属常态
屠城杀降等行为在战争时期往往是"配套"实行的。虽然历朝历代都对这种滥杀无辜的恶劣行径大加谴责,但是历朝历代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却都或多或少地都实行过屠城杀降等措施。其根本原因无非是屠城杀降等措施效果显著罢了,尤其是在报复、震慑敌人这两方面的效果尤其显著。项羽的新安杀降事件也是出于这两方面的考量。
战国后期,秦国国力强盛,屡屡发动兼并战争。在秦国以武力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屠城杀降之举可谓数不胜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秦将非号称"百万人屠武安君"的白起莫属了。如今天下大势骤然反转,秦国式微而关东诸国势强。关东诸侯联军对昔日横行无忌的秦军进行报复,这在关东诸侯联军眼中自然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关东诸侯联军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后,一路势如破竹,剑指咸阳,在入关之前坑杀这批秦国降兵,其震慑关中地区秦人的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屠城杀降除了对加快战争进程的效果显著外,项羽所采取的屠城杀降行为在当时实在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的措施。例如秦末汉初素来被称为"宽厚长者"的刘邦及其部下在攻城略地期间也是多有屠城之举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齐军归,楚独追北,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沛公)南攻颍阳,屠之"、"行屠城父"、"(樊哙)攻赵贲,下郿、槐里、柳中、咸阳;灌(灌婴)废丘、最,屠煮枣"。正是因为刘邦集团多有屠城杀降之举,所以后来刘邦进攻南阳时,"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刘邦尚且如此,关东地区其他反秦义军屠城杀降的举动只怕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总而言之,因为屠城杀降等行为在报复、震慑敌人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所以项羽果断地采取了杀降的措施。而这种行为也并不是项羽军的独创,相反地,屠城杀降这种行为其他反秦义军也是多有实施,甚至相较于项羽也是不遑多让的。
其次,秦人国家观念淡薄,对暴政暴行的适应力极强
秦国自战国中期商鞅变法起,百余年间一直实行商君之法。而商君之法的核心策略就是奖励耕战、利出一孔。其具体做法就是利用军功爵制和严刑峻法对百姓威逼利诱,竭尽全力地将百姓驱赶到战场为国效力。
秦国朝廷利用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将百姓驱赶到战场上,此举虽然能够有效地激发秦国百姓的战斗意志。但是通过这种半强迫的方式锻造出来的秦军往往只会在意自身和家庭的安危而根本不会顾及国家的危难,至于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危难就更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国家观念淡薄的秦国军人在自身安危和国家危难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绝大多数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不可否认,秦朝庙堂之上肯定会有一些忠君义士誓死效忠于秦国。但是,千百万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普通百姓会凭着本能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另外,秦国在战国后期不断地大规模对外扩张,征战不断,烧杀不断,秦国歼灭的六国将士高达数百万。生于战场、长于战场的秦人对于战场之上的种种暴行早已司空见惯,对于战争之后屠城杀降等暴行早已熟视无睹。
总的来说,长久浸润在商君之法下的秦人对于暴政暴行的忍耐力超群,对于暴政暴行的适应力极强。
最后,秦国纵横天下,覆灭六国,对成王败寇的现实没那么敏感
秦国是战国后期的最强国,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主要推动者,秦国上至君王、下至庶民奉行的都是成王败寇、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
昔日秦国征服关东六国时肆意凌辱敌国士卒,如今战败遭到他国报复又有何冤屈可言?所以项羽时期的秦国降兵在遭到关东诸侯联军侮辱时,虽然内心气愤苦恼,但是以此就说秦国降兵心怀怨恨、伺机起事恐怕难以成立。这从秦国降兵的私语中不难看出,"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意思是"章邯将军等人欺骗我们投降了关东诸侯,如今能够入关灭秦,那自然是好的,(秦国覆灭意味着他们及其家族不必受秦法诛连);如果不能入关灭秦,那关东诸侯裹挟我们向东转移,秦国就必然要尽数诛杀我们的父母、妻子、儿女了。"
从秦国降兵的私语中我们几乎看不出这批秦军对于自己战败被俘的耻辱感,更看不出他们对于自己的母国陷入危险境地的不安感,在关东诸侯联军大军压境之际,他们只是担忧自己家人的安全而已。另外,从这些秦国降兵的私语中,似乎这些秦军还希望关东诸侯联军能够顺利地将秦国一击毙命,入关灭秦,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及其家人就都能够免于秦国刑法的责罚了。
结语
新安杀降事件因为所杀者众(二十万余万秦国降兵),所以确实是秦末汉初的一件重大事件,此事件的意义在于它是对秦军主力的又一次毁灭性打击(上一次是巨鹿之战),这使得关中地区的秦国朝廷再也无法拼凑出一股的军队来拱卫咸阳。
新安杀降事件对关东诸侯联军来说是一件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而对于秦国秦人而言,新安杀降事件虽然令秦人痛苦难受,但是他们在战国后期兼并天下的过程中,实在是见过太多成王败寇的事例,对这种兵败被杀、投降被杀等事情都能接受,不至于因此而极度仇视项羽。毕竟50多年前,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的尸骨依然在野,六国之人不会忘记,秦人应该也不会忘记吧!
参考文献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点校本。
(东汉)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会定期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类文章,恳请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关注账号,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感谢支持!
閱讀更多 懂點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