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京莹:知必死而仍赴之

“一直拿着国家的俸禄,也就没有了退路 ”

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着两封感人至深的家书,家书的主人是陈京莹,一位在甲午海战中力战不屈、壮烈捐国的爱国将士。


陈京莹:知必死而仍赴之

陈京莹(1863-1894),字则友,福建闽县人。

1881年

考入天津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

1884年

陈京莹“攻苦逾恒,现已届满三年,著有成效”,被派上“威远”舰实习,期满后,留北洋任职,授把总。

1887年春

清政府在英、德两国订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竣工,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员远赴英、德两国接收四舰。

作为其中一员,陈京莹随林永升赴德国接带“经远”舰,帮同驾驶。

1887年12月1日

四舰安全抵达厦门。“远涉重洋数万里,驾驶回华,均极辛劳”,接舰人员论功保荐,陈京莹被派充“经远”舰驾驶二副,擢升千总。

1889年

李鸿章为新成军的北洋海军拣员补署(补任官职),请准以陈京莹升署(本官出缺,由他官暂代官职左翼左营守备,时年27岁,可谓风华正茂,年轻有为。

1894年5月

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

事毕,奏保办理海军出力人员,陈京莹得保都司,赏戴花翎。

1894年

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1894年9月17日

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的突然袭击,爆发了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

黄海海战

海战中,北洋舰队虽腹背受敌,形势不利,但广大官兵毫不气馁,浴血奋战。时任北洋海军主力舰“经远”舰驾驶二副的陈京莹随舰出战,海战中,他密切配合管带指挥,沉着机敏地驾驶舰船。“致远”舰被日舰围攻击沉后,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四舰合力围攻“经远”舰,“经远”舰被划出阵外,势孤力单,中弹甚多,“船甫离群,火势陡发”。陈京莹协同御敌救火,“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激战中,管带林永升、帮带大副陈荣等先后中弹牺牲。

身为驾驶二副的陈京莹毅然接过了军舰的指挥权,奋勇抗敌,直到最后中炮身亡,时年仅32岁。


陈京莹:知必死而仍赴之

赴战前,陈京莹曾给自己的父亲写了两封家书,不想,这竟成了他留给家人的最后遗言。

陈京莹:知必死而仍赴之

家书写于甲午战争爆发前

前一封家书的内容表明,战争处于一触即发之势。对此,陈京莹以一个军人的敏锐视角,客观理性地分析时局动态,向家人介绍了日本蓄谋侵华已久;朝鲜局势动荡起因;日本出兵暗藏祸心,以苛刻条款要挟中国,为挑起战争作准备;同时还谈了自己对于海、陆战的见解,以及对清廷战和不定、避战自保、寄希望于外国调停之举的担忧,“然素受爵禄,莫能退避,惟备死而已”,其忧国忧民之心、报国效力之情溢于言表。


陈京莹:知必死而仍赴之

似因急事所扰,家书至此戛然而止。

另一封家书写于赴战前日。

信中,陈京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自己为臣尽于忠、为子尽于孝的朴素情怀。他表示,大战在即,军人应以保卫国家为天职,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尽忠不能尽孝,忠虽以移孝作忠为辞,而儿不孝之罪,总难逃于天壤矣!”短短几句话,将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此行必死但毅然决然的慷慨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怀;字里行间,满是对国家的尽忠之心、对亲人的惦念之情,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陈京莹:知必死而仍赴之


1894年9月17日,慷慨赴战的陈京莹奋勇抗敌,力战不屈,与“经远”舰200多名官兵共沉黄海,壮烈殉国。知必死而仍赴之,陈京莹用生命为这两封家书做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在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中徐涛低沉有力的嗓音让听众再一次感受陈京莹舍小家为大家、知必死而仍赴之的家国情怀,内心受到震撼。


陈京莹:知必死而仍赴之

这两封感人至深的家书,虽时过境迁,却历久弥新。舍小家为大家、知必死而仍赴之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永远值得被铭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