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與樓市聯動的“反週期”玩法,催生了李嘉誠等頂級富豪

19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後,股市隨即興旺發達,到1972年,已經有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四家證券交易所(1986年合併成為聯交所),這四家交易所競相拉攏有實力的公司,導致上市門檻大幅降低,在這種背景下,大量華資地產公司挺進股市。

股市與樓市聯動的“反週期”玩法,催生了李嘉誠等頂級富豪

香港

到了1972年下半年,香港四大家族的旗艦公司更是集中上市:郭得勝的新鴻基(9月8日)、李嘉誠的長江實業(11月1日)、李兆基的永泰建業(11月6日)、鄭裕彤的新世界(11月23日)。地產公司的集體上市,是繼“分層出售,分期付款”制度之後,助推香港地產業火箭般起飛的又一發動機。

這些公司利用股市的募資便利和對香港地產週期的理解,開始了“反週期”玩法,具體就是:在樓市高漲期間(一般也是股市景氣期間)拋售樓盤,兌現利潤推高股價,利用高股價大量募資儲備現金,等到樓市低潮時(一般也是股市低迷期),一邊瘋狂購入土地物業,一邊收購擁有大量土地的非地產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在股市低迷期異常便宜。

以長江實業和新鴻基為例,它們都在1972年上市,並在1972~1973年的大牛市期間瘋狂增發募資,長實僅在1973年就發行新股5次。等到1975年香港經濟低迷期,現金儲備雄厚的兩家公司大量購入土地。待到1981年香港經濟重回頂峰,長實兌現利潤14億,是1972年的32倍,新鴻基兌現利潤5.5億,是1972年的10倍,然後再次鉅額增發募資,重複上述過程。

這樣幾個回合下來,四大家族的實力呈倍數增長。1972年長江實業剛上市只有1.26億港幣市值,到了1981年已經增加到78.77億,成長性驚人。但地產公司的“反週期”玩法之所以能夠玩得轉,背後是香港樓市的超級牛市:一方面五六十年代的嬰兒潮在80年代進入結婚買房階段,另一方面是源源不斷的新移民湧入。

1950~1980年,香港人口以每十年一百萬的增速狂飆,1980年已超過500萬。這些新增人口帶來了住宅需求的井噴,也帶來了地產鉅富們的日進斗金。

在1984年之前,香港樓市經歷了兩個週期頂峰:1972年(四大家族的地產公司集體上市)和1981年(長江實業和新鴻基兌現鉅額利潤,恆基兆業上市)。1982年撒切爾訪華,拉開了中英談判的序幕,由於香港前途不明,樓市急劇下跌。在這個過程中,李嘉誠們繼續利用“反週期”玩法,低價購買土地和物業。

到了1984年12月,香港歸屬明確,樓市開始反轉。從1984年開始,到香港迴歸的1997年之間,香港樓市經歷了三波明顯的“升浪”。

第一次升浪(1985年~1989年):從《聯合聲明》落定開始,香港樓市回溫明顯,即使中間遭遇1987 年10月全球股災,樓市也很快企穩。同時由於過渡期的安排,香港成為國際資本進入大陸的重要跳板,海外資金大幅流入,推升了整體樓市上漲。

第二次升浪(1991年~1994年):1991年2月,海灣戰爭結束,內地的風波也逐漸平靜,加上通脹高企,房價觸底後急劇上漲,1991年全年香港房價上漲55%,1992年再漲30%,同時地王頻出,地產商瘋狂推高麵粉價格,居民也抱著“細樓換大樓”的想法,積極參與買房炒房當中。

第三次升浪(1995年~1997年):1994年港英政府通過干預,短暫地壓制住了樓市的投機氣氛,但到了1996年,房價再次飆升,一個排隊輪購的籌價都能炒到130多萬。這次主升浪的高峰出現在1997 年6月,香港帶著歷史高位的房價,迎來了迴歸祖國。

香港樓市經歷了一波超級牛市,中間只有短暫的三次回調,主調就是香港永遠漲。以地產為主業的四大家族,自然是賺的盆滿缽滿。

站在1997年的歷史關口上,四大家族面前擺著的是史無前例的時代盛宴:急劇提升的政治地位、張開雙臂的內地市場、即將進入超級牛市的中國房價。他們揮別了一個黃金時代,迎來了一個白金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