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初候,鶡鴠不鸣
《本草纲目》中记载“【时珍曰】:杨氏丹铅录,谓寒号虫即鶡鴠,今从之。……郭璞云:鶡鴠,夜鸣求旦之鸟。夏月毛盛,冬月裸体,昼夜鸣叫,故曰寒号,曰鹖旦。……月令云:仲冬,曷旦不鸣。盖冬至阳生渐暖故也。其屎名五灵脂,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灵气也。”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十五记载:“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彀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民间也有歌谣“多啰啰,多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再垒窝。”可见,虽然我们叫它鶡鴠、曷旦、寒号鸟,但其实“鶡鴠”本身不是鸟,而是一种粪便可以入药的复齿鼯鼠,因为大雪节气天气寒冷,而不再鸣叫了。
大雪二候,虎始交
虎,古时又称大虫、李耳,是山中凶猛之兽, 与鶡鴠一样,能感知物候。“立秋虎始啸,仲冬虎始交”(《易卦通验》),大雪节阳气萌生,虎便开始求偶并交配,大概到次年三四月幼兽诞生。循着自然的节点,虎不紧不慢地完成了生命的延续。古人还认为虎是“性交有时”者,即虎只在大雪节进行交配,这又被当作克制的表现,为君子所重。于是虎又因感应物候而进行生命安排的节制行为成为修身养性、静心明德的象征。这一寄托的背后,实是人们希望自己能顺应时节安排生活的简单诉求。
大雪三候,荔挺出
《礼记月令》云:“芸始生,荔挺出。”芸,又称芸香,属香草类,“蔚茂馨香”,清丽可人,荔挺则是一种蒲草,花如兰蕙,根部坚硬,可作扫帚或锅刷。《说文解字》释日:“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段玉裁注:“今北方束其根以刮锅。” 天寒地冻,万事搁置,一切事务的实施日渐困难。大自然派来芸香,又唤来荔挺,好赶在冬至前生根发芽,以此劝诫人们冬日虽安闲却不可懈怠,要蓄势,要保留精气神,以便在日后能够有所作为。
大雪娱乐
物候为钟,人们自是收到了自然的讯号,按照节令行事作息。大雪节,仍然是闭藏的主场。冬藏又是冬闲,田间作物已收入家中,一年付出已有回报,人们乐得清闲,尽情享受这段悠闲、自在的时光。只身一人或约上三五好友于户外嬉游,纵情于清寒天地间,从而静中有动,达到了身与心、人与时令的至上和谐。俗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面对玉船银棹,冰镜湖面,慢慢地,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赏美景、作诗赋,而是充分利用天然之便,发明了各类冰上嬉戏运动,其中以跑冰、拖冰床、冰球三种最为常见。
大雪食俗
天寒地坼,久于室外嬉戏,不免寒气侵体,因此冬日更要注意御寒和进补,“大雪小雪,煮饭不息”。在北方,“饭” 特指小米粥,大雪节到,人们更偏爱煮红黏粥,红黏粥是指小米红薯粥,小米粥有滋阴养血、暖胃安眠等功效,而红薯也素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之功效,可使人“长寿少疾”。人们还称“喝了红黏粥,胜过吃鸡狗”,一碗米粥自然是比不得肉的营养的,但通过此话,不难看出红黏粥在农家人心中的地位。凛冬已至,江浙一带惯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之说,意指大雪节后,家家户户开始腌制咸货,灌制香肠等以迎接新年到来。晾晒时,农家人还喜好用短竹等将其一一串起,寓意蒸蒸日上。
结语
冬日里天寒地冻,入目一片萧肃,但自大雪节始有阳气萌动,万物蓄势。在这个“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咏廿四气诗.大雪十一月节》)的时节里,人们顺应自然,巧妙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安享着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冬闲时光。
文本参照:《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萧放主编)
閱讀更多 北師大民俗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