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關於宋代,觀眾們從熒幕上了解得較少。


早先搬上熒幕的宋代故事總有些武俠氣息——譬如金庸筆下的南宋江湖總在快意恩仇,卻鮮少有關君王廟堂。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2018年正午陽光出品的《知否知否》,披著言情劇的外衣,借用了士大夫的眼睛看北宋風土。


這次,《清平樂》難得地把宋仁宗趙禎放到主角的位置。導演張開宙、編劇朱朱再次合作,用君王的視角給觀眾展現北宋山河。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或許正午陽光有意組了一套班子專門拍攝宋代的劇集。深耕細作,打磨一整副宋代浮世繪,把風土人情如畫卷般展現在觀眾面前。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有人說宋仁宗平庸,沒什麼故事好講,但他帶來的“仁宗盛治”,卻有太多文人志士的故事。


《清平樂》講的不是愛恨情仇,是用一個帝王的人生,串起那北宋盛世。

而宋仁宗的人生,早已烙印在《知否知否》中。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一·他帶來“仁宗盛治”,卻痛失後嗣


在《知否知否》中,盛紘進京面聖的那場戲讓我印象深刻。

懦弱的盛紘第一次站在朝堂之上,就看到了一場大戲。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慶曆三年正月初二,宋仁宗痛失去幼子趙曦,隱忍著情緒上朝,卻被群臣進諫,要求官家過繼宗室子弟。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沒有人會過問趙禎是否悲痛,因為在這朝堂上,他是君王而非父親。

他要擔起大宋子民的喜樂人生,為天下謀,為大局謀。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只這一個片段便道盡宋仁宗的悲情人生——僅有的三個兒子都沒活到成年,餘下的十幾個女兒也多早亡,最終只能過繼宗室子弟趙曙成為之後的宋英宗。

也是這個片段,刻畫出宋仁宗的仁厚和文臣風骨。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君王,想要逃避一刻傷痛都不行,被群臣戳痛傷處,也只能自己摔落在地。

文臣,明知君王會痛苦,卻為了社稷穩固,敢梗著脖子直言。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這一場朝堂對峙的背後,是士族興起,是文運昌盛。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大宋重文輕武,非常重視科舉制。只要夠努力,寒門也可出貴子,以進士的身份受到尊重,在朝堂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宋仁宗在位41年,對文人來說可能是最好的年代。

宋仁宗的“仁”源於待人仁厚,是個聽得進諫言的皇帝。“和而不同”的慶曆文風使得文人都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或許宋仁宗是在學習唐太宗的“兼聽則明”,也因為他知人善用、立志變革。看似中庸,卻在穩定江山的前提下琢磨著如何改善子民的生活。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晏殊、范仲淹、蔡襄、韓琦、歐陽修……這些在文學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同樣也為政治、文化、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這當中,晏殊興辦教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放到現在看,就是在普及基礎教育、提高全民素質。也正是如此,大量人才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朝堂,這才成就了“仁宗盛治”。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宋仁宗真的平庸嗎?我看未必。

若他真平庸,怎能守業守出個全盛時期?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二·忠孝兩難全,卻必須做個聖人


《知否知否》裡的盛家人人著絲緞錦服,而《清平樂》的梁家鋪子個個只能穿著粗布單衣。


兩相對比下,差了一段“仁宗盛治”。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盛明蘭和顧二郎能過上幸福的小日子,說到底還都是靠著宋仁宗成就的清平盛世。


可嘆的是,鮮少有人看到這清平盛世背後的辛酸。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稚嫩的少年趙禎一出場,便在追尋生母。

可明明咫尺距離,卻因為要社稷穩固而不得見。

歸途中,他在梁家鋪子目睹了一家五口的清貧生活。見不到生母的痛苦還無法紓解,他卻看到了百姓的苦楚。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那也是少年趙禎第一次知道,百姓之苦未必都能送達天聽。

而他還不知道,只因自己想念生母做的蜜餞果子,就會讓梁家陷入了困境。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清平樂》的前兩集就是用梁家的變故為宋仁宗後來的兼聽、勤儉做了鋪墊。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多年之後,為了彌補無法事親的遺憾,宋仁宗將最喜愛的長女福康帝姬嫁給了生母李氏的子侄。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可他哪想到這一場聯姻,卻將自己的愛女送上絕路。親眼看著愛女不幸、癲狂,數次尋短見,最終在33歲鬱鬱而終。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大宋以孝治天下,身為帝王的趙禎卻無法為生母盡孝,為憾終生。

16個子女中只有4個女兒活到了成年,數次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這般痛,錐心刺骨。


撇開官家的身份地位,誰的一生承受得起這連番折磨與痛苦?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可不論家事如何紛擾,宋仁宗仍要正中秉直,像聖人般端坐朝堂。

家國天下,對一個君王來說,家在最前,亦最渺小。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三·人生多無奈,卻可花開別處


不知你可否記得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我記得在語文課上,老師讚揚的總是范仲淹的風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現在想來卻正是對宋仁宗最恰當的評價。

而這憂樂之間,便是一曲清平樂。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誰不想一世安康喜樂,誰不想萬事如意?

但他一個皇帝,偏偏不得。

無法侍奉母親、三個幼子早夭,甚至眼看著自己親手造成愛女的悲劇。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他一生中不斷經歷著打擊,卻還要剋制隱忍,去做別人的天、別人的君、成為一國的倚仗。


或許被剋制的情緒成了一種力量,讓他發奮圖強,去創新、去改革。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與其閉鎖孤城、獨自哀痛,不如放眼遠處、花開彼岸。

宋仁宗,當得起“仁義”二字,更是一碗清淡溫養的雞湯。

初初品嚐淡而無味,卻不油不膩,可以常用滋潤。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有人會糾結於《孤城閉》更名《清平樂》,我卻覺得“清平樂”三字更為精妙。

清平樂(yue),清平樂(le),清靜、平和、喜樂。

如此解讀,便不再覺得悽苦。

倘若能擁有“清平樂”般的人生,難道不是幸福?


一首《清平樂》,一首《如夢令》,那是宋仁宗燦爛而哀痛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