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邊的女性開始奉行“不婚主義”···

據統計,當下大部分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不婚主義的傾向,而這個群體中又以女性人數居多。隨著社會大環境的不斷變遷,以及近四十年來女性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不婚主義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就心理學的角度看來,不婚的她們內心到底在想什麼呢?


當身邊的女性開始奉行“不婚主義”···


當然,大部分女性還是認為婚姻是自己一生必不可少的一項體驗。2010年,臺灣針對30-50歲的未婚的女性設置了一項研究性訪談,討論婚姻對她們來說代表著什麼。


結果顯示,她們並非討厭婚姻,甚至也期待與心靈契合的伴侶共度人生。但卻擔心進入婚姻後會喪失自我,需要犧牲自己來照顧家人,也因此有部分受訪者提到考慮以非婚姻的方式維持另類的親密關係。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越來越多女性相較於婚姻更重視自我,而這樣的認知與改變對於女性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這與她們的原生家庭背景、父母性別角色觀念、教育程度、是否接觸女性自覺的信息方面都有關聯。此類人群在獨立的同時也不害怕與人保有親密感,而且對於肯定自我等重要個體心理發展都有著更正面的態度。


當身邊的女性開始奉行“不婚主義”···


當今越來越多的女性對婚姻遲疑,看似顛覆了過往“女大當婚”的傳統,其實這正是她們越來越具備女性意識的表現。該群體會有意識地發覺自身處境,也有更多勇氣堅持自身夢想。這樣的變化對於女性和她們身邊的人們來說,都是一種進步,使得整體人類朝向身心發展更和諧的狀態邁進。


更多樣的婚戀型態

親密關係意義的轉變


進步意味著改變,也通常伴隨著對於變動的不安。如果我們能進一步理解當代人們對於婚戀觀念的轉變,就能更篤定地看待這當下這種“不婚現象”。


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親密關係的發展將朝向平等、自覺、溝通的方向發展,大家會更重視彼此雙向交流、真實情感的“純粹關係”。也就是說親密伴侶之間越來越單純,看重“我和你在一起,我們如何互動、感受為何”,而不願受到除兩人以外過多的因素限制。

這種改變將使個人、家庭、社會變得鬆動靈活起來。不過也有其他學者認為這樣的改變,雖然每個人將變得比較自由,但勢必也造成親密關係的“正常混亂”。這樣的解說,或許可以解釋當今社會看似失序的晚婚、不婚與另類親密關係頻繁的現象。


當身邊的女性開始奉行“不婚主義”···


在眾多女性追尋自我的歷程中,定將帶來社會的變動。面對這樣的不穩定,若我們能看見其中的意義與必經歷程,那或許就更能在這樣革新的不安中換得一份內心的篤定。


撕掉“剩女”標籤活得更自在


現如今“剩女”這個詞仍然大行其道地出現在各種場合當中,當代女性需要撕掉這個標籤,同時發展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自我認同”。

大致情況下,獲得自我認同通常會經歷如下幾個階段:


遭遇前:接受傳統的性別角色。


遭遇時:

對女性角色產生質疑與困擾,經驗到角色兩難的衝突。


沉浸再出發:拒絕男性觀點的女性特質,尋找方向與自我的肯定,並發展與其他女性的人際關係。


內化:完成一個內在的定義與較整合的認同。


大家若能這經歷這四個階段,就等同於走過意識覺醒的過程,使自己跳脫既定性別角色的框架,也能產生自主選擇的行動力。


我們不妨想想看,自己傾向從什麼角度來決定婚或不婚等人生規劃,是出於自己的想法及綜合信息、還是逃避問題擱置不處理、又或者是跟著他人期待、社會規範走?


一起嘗試藉由反思與覺察,擁有更多自由自決的能力。真正的平等,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身為女性,從自己給予自己權力做選擇開始!


【1】蕭子喬,雞湯來了

【2】PanSci 泛科學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