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红军之乡的气度

【红色故事】红军之乡的气度

【红色故事】红军之乡的气度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特的气度,也就不存在特有的灵魂魅力。长汀,这个与湘西凤凰一起被新西兰女作家路易·艾黎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两个山城,如果缺少了以坚韧的性格为底色的气度以及相关的印痕,就好像喜马拉雅山没有珠穆朗玛峰一样,会失去一种高耸入云的精神感觉。

长汀,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地名的时候,就知道它是一个红军之乡。来到这座小山城时,向着那个时代遥望的时候,腾的一下,浑身涌腾着创作的欲望,原来它曾有1000多年的客家人首府的历史。

长汀旧时为汀州府首府,建城1200多年。其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长汀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大自然的眷顾与其坚韧性格的完美结合。

古汀州北接宁化,东临连城,南毗上杭,西南与武平接壤,西北与江西省瑞金县交界。大自然只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而人类只有接受它、适应它、改造它。南宋绍定五年,也就是公元1232年,在长汀任县令的宋慈带领长汀百姓开辟航道,把原来由福州起运耗时长久的海盐,改由潮州起运。“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

就这样,汀州客家人借助汀江这条水上大通道,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迁徙广东的大潮流。依凭闽赣山区丰富的特产,挑山闯海,面向海洋、走向世界。汀江,这条哺育了祖祖辈辈客家人的母亲河,像一条带着慈母体温、散发着母亲温柔气息的长长背带,紧紧维系着汀州祖地与五洲客家游子割不断的亲情。

不断的战乱迁徙,全新的谋生环境,“衣衫褴褛、以启山林”,造就了客家人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品性。清代诗人、外交家、戊戌变法参与者黄遵宪在《乙亥杂诗》中有吟:“荜路挑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这是对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由衷的点赞。

沿着悠悠汀江,听着潺潺水声,在青砖古道上试图探寻年轮的轨迹,纵览古汀州悠长的岁月历程,感觉自己又涅槃了一回。

上个世纪30年代,长汀作为客家人首府的韵味漫漫淡去的时候,突然又迸发出异彩,以福建苏区首府成为全世界目光的焦点。

从红军第一次换装,到第一批军需民用企业,从红军第一个军团建制,到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赐予了长汀诸多彪炳史册的第一。当年,瑞金是中央苏区的行政中心,而长汀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这些,无不增强了这座小山城性格中的韧度。

长征路上最悲壮、最惨烈的湘江战役中,由包括长汀人在内的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担任断后任务,走在队伍最后。他们为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领导机关和大部队过湘江,以一师兵力阻击数倍敌人的疯狂进攻,全师6000多人绝大部分壮烈牺牲。这段历史如今被制作成了电视剧《绝命后卫师》。

1934年春天,福建长汀县青年钟奋然和妻子赖二妹结婚的第二天,便响应“扩红”号召,报名参加了红军。临别前,阿妹前来为丈夫送行,并承诺会按照客家人的风俗,每年为阿根做一件衣服和一双鞋子,等着丈夫阿根平安归来。阿根也向阿妹保证,等胜利后一定回来为她补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这就是当时他们朴实的初心。

转眼30年过去了,痴情的阿妹等来的却是阿根的烈士证书。但是,痴情的赖二妹每天都会坐在自家的门槛上向远方眺望。这一望又是30年,直至老人去世。

这就是长汀人,这就是长汀的坚韧。

有人曾这样评论长汀:有历史的地方,纵使繁华落尽,依旧神韵不减。在长汀,我看到了这种性格代代相承的力量,这种气度与秉性,在改革开放后数十年间治理水土流失的久久为功之中熠熠生辉。

早在上世纪40年代,长汀就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被列为全国三大水土流失治理实验区。1940年12月,中国最早的水土保持机构——“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试验区”在长汀河田设立,当时的民国政府试图治理长汀水土流失,但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坚持“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坚持一张“绿图”绘到底,水土不治、山河不绿、绝不收兵。历届领导班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任接着一任干,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带领全县上下持续奋斗,硬是用超强度的韧性,循着“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路线图迈进。

在长汀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关心、支持治理水土流失的足迹。他曾语重心长地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用8到10年时间,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完成国土整治,造福百姓。这无疑又一次吹响了长汀水土流失的治理集结号。

30多年来,长汀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8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98.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现在的79.4%,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1%,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

深秋的长汀依然满目青翠。扶亭栏望去,汀江澄净美丽,那种千丝万缕的脉络,延伸在江边飘拂的垂柳间,流淌在晚霞烘托的扁舟中,融会到深秋铺路的黄叶里。徜徉在长汀山水长廊间,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描写秋景的佳句不由涌上心头: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汀江的水清凌凌慢悠悠 ,像一幅烟雨朦胧的水墨画,更像长汀人坚韧淡定的性格。它历经了沧海桑田,见惯了白云苍狗。

置身于汀江之畔的古城墙上,一种美感涌上心头,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在自然中,分不清我是自然还是自然是我,脑际里条件反射般地跳出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中这样几句吟得那样贴切,又是那样自然:“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城市的气度实质上是一种民族的文化,它将是永恒的。千百年来,多少宫殿倒塌了,多少帝国崩溃了,多少曾经繁荣的经济消失了,唯有这种气度会上接天际彩虹,下引地上之清泉,永存于天地之间。

【红色故事】红军之乡的气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