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和儒家一样认为世界缺少爱,亚圣孟子却为何骂墨子“禽兽不如”?

寻根拜祖


这个问题不必由我来回答,孟子自己就回答了。

孟子骂杨墨的文字处于《孟子-滕文公上》篇。具体内容如下。

(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这一段清楚的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周王室衰微,没有什么能力有所作为,导致诸侯恣意妄为,又有欺世盗名之徒胡说八道。这个时候又是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鼓励人们捍卫自己的利益与权力,来遏制现在的这种乱象,又是墨翟的什么“兼爱”,交相利之法易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想做生意一样平等交换。结果怎么样呢?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借用公明仪的话以表达杨墨二人的言论已经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在当时“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社会状态之下,谁的厨房里摆着肥肉,马厩里养着肥马?当然是王公贵胄和那些欺世盗名之徒。社会已经是这样了, 而杨墨二人一唱一和,让本来就已经民不聊生的社会雪上加霜,杨朱宣扬说,王公贵胄们“跑有肥肉、厩有肥马”是他们的们利益,没有义务与你分享。墨翟附和说,你们要分享他们的利益也可以,你们怎么爱他们,他们才会怎么爱你。但问题是,老百姓那身么交换王公贵胄们的爱?

王公贵胄拍手称快,对呀对呀,我凭什么要分享我的肥肉肥马呀?

于是,任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而不顾!

这不是禽兽,是什么?


假装外行看门道


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孔子称这段时期是“礼坏乐崩”。众多的思想先贤,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和苦苦的思索,力图为中国找到一个医治病根的良方。于是,孔子、孟子、墨子、老子、杨朱、商鞅、韩非等一大批先秦诸子纷纷登场,儒、墨、道、法等百家思想争鸣,创造了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孟子之所以骂墨子“禽兽不如”,并非泼妇骂街,而是基于儒家和墨家思想的巨大分歧。有意思的是,两家一致认为,这个世界的病根就是因为缺少“爱”,然而在提出的解决方案上,却走向水火不容的两个方向!

儒墨两家对社会矛盾的症结,都归于“不爱”!

有人将春秋末期,比作末世社会,虽说有点夸张,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靠的是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建立,依仗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没有这两样武器,社会必将走向混乱。

春秋末年社会秩序的崩溃,就是源于由周公创立的宗法制的崩塌!

宗法制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制度,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而演变成深入国人骨髓的文化基因。简而言之,宗法制就是以伦理关系建立的社会秩序,它以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将社会人群划分成天子、诸侯、卿、士、平民、奴隶几个等级,形成一个尊卑分明,等级森严的“众星拱月”式结构,以图大周天下永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社会结构,竟然慢慢松动。诸侯王对周天子的命令置若罔闻,卿大夫凌驾于诸侯头上,家臣甚至随意欺凌家主!其结果就是,下到家族,上到诸侯天子,该说话的做不了主,没资格的下人指手画脚,政令不通,礼坏乐崩!于是,天下相互攻伐,诸侯国与诸侯国要打,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也要打,甚至诸侯和天子也打!

这就是所谓的“春秋无义战”,都是狗咬狗,苦的是老百姓!

儒家认为,这个社会现象就是因为缺少爱。伦理关系的基础,就是血缘关系的远近,从人性角度,爱就是核心。原来爱得那么火热的天子、诸侯、卿们,为什么不爱了?很简单,随着年代久远,他们彼此之间血缘关系淡薄了!原来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是周天的叔伯兄弟和儿子们,现在他们是周天子N辈之前的亲戚,哪能还有那么深的爱?

墨家也认为社会缺少爱,他们认为,各阶层上下不相爱,相互之间也不相爱,上级剥削下级,无端浪费社会资源,只有重建“爱的秩序”,才能解决问题。

“仁爱”与“兼爱”之争,何以水火不容?

虽然他们都找到了相同的病根,却开出了不一样的药方,孔子开出的药方是“仁爱”,墨子开出的药方却是“兼爱”。

“仁爱”就是基于伦理的爱,基于血缘关系的爱,也就是有差别的爱。“兼爱”就是刨除一切等级和血缘关系的,平等的爱,也就是无差别的爱。

具体解释一下就是,儒家认为,爱的秩序是伦理为基础,血缘关系越亲近,爱得要越深。比如父子是最亲的,所以爱得要最深,叔叔关系就远一点,爱就要淡一点,邻居关系更远,所以就可以淡泊一些。

墨家反对儒家的这个观点,墨子认为,人和人之间,必须建立等距离的爱,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无论对老爸,还是隔壁老王,你都要给与相同的爱!

墨子话音一落,立刻遭到了儒家痛责,这就是孟子骂墨子“禽兽不如”的原因:人和人之间基于血缘关系的伦理,是天性,连动物都知道,你墨子怎么能连天性都抹杀了?这话不等于心中无父吗?不就是连禽兽都不如嘛!

所以,孟子的批判不是骂街,确实是根据墨子的理论推导出来的结果!

当然,这么说不等于儒家的“仁爱”就无懈可击,事实上墨子也抓住了儒家的小辫子一顿猛尅!这不在本问答范围内,不叙述。

“小康社会”与“大同世界”,谁能解决问题?

如果将儒墨之争,仅仅看作斗嘴皮子,那就太肤浅了,其实,儒墨两家之争远比这个精彩!

儒家的“仁爱”,说白了就是恢复周公的宗法制,让历史倒退到西周初期的“德治”社会,也称“小康社会”!

墨家的“兼爱”,说白了就是恢复到尧舜禹时期的秩序,让历史倒退到部落联盟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大同社会”!

西周的德治结构,就是以伦理为基础的宗法制。孔子认为这个秩序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人性的沦丧,所以他强调“仁爱”教育,要重建旧秩序。

墨子恰恰相反,他认为西周的“德治”就有问题,正是因为伦理建立的上下尊卑,导致社会不公平,导致上层盘剥下层,上层当寄生虫。同时正是由于“周礼”,导致各种无谓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墨子主张人人平等,所有人都要参加劳动,没有特权阶级!为了践行他的理论,墨家子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他们腿上的毛,都因长期劳动磨光了!

尽管如此,墨家还是衰微,儒家也一样。也就是说,儒墨两家都没有成功,儒家后来的成功,归功于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

为什么儒墨两道都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就是这两家都是开历史倒车,而不是面向未来!社会是发展的,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就是因为旧的体制不符合发展的要求,被淘汰了,妄图回到过去,只能是失败!

“禽兽不如”的墨子,同样闪耀中华!

孟子认为,杨朱之说(道家)和墨子之说,都是邪说,其结果就是“率兽食人”!孟子为何要紧盯道墨两家?因为当时这两家的风头完全盖过了儒家,达到了“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可见墨家的学说影响力之大!

墨子是诸子百家中最另类的一位,他的身份竟然是平民(甚至,有学者分析认为,墨子很可能是受过刑的奴隶,或者是印度移民!),其他诸子都是士族阶层,这恐怕就是墨子平等思想诞生的基础。

墨子除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另外,墨子擅长工程机械制造,发明了多种兵器和攻城器械。风筝就是墨子发明的,他改装的运输车载重量大,又省力。此外,他还是逻辑学和认识论的重要开拓者,以及宇宙论拓荒者。

中国不缺横跨学科的伟人,但像墨子这样,跨度这么大,成功这么突出的确实罕见!所以,后人又称墨子为“科圣”。

墨家思想虽然没有成为治国理念,但是它和儒家思想,及其它诸子思想一样,成为融化于中华民族文化血液里的不可获取的因子,他们共同塑造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所以,墨子就在我们的血液里,就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墨子不朽!


寻根拜祖


孟子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在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这种温情脉脉的思想,扩展为仁政的理想。他希望各国的国君们,都有一颗仁爱之心,并且要把这种仁爱之心,推恩及人,把这种仁心推广到老百姓身上,实行仁政,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这样,推恩及人天下归心,这个国家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就能实现王道理想。

孟子温情脉脉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发明了并且系统地论证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可以为善,因为人的心中天生地有仁义礼智四种萌芽,就是为善的种子,只要我们人人都能好好保护这四种善的种子,我们就可以为善,甚至每个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目标。

孟子太害怕人心堕落了,太害怕人人向恶,他主要是告诉人们,你心里就有善,你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就能做个好人了。

但是,孟子的温情脉脉,是靠着毒舌和辩论来的。他是出了名的喜欢辩论,要是哪个学派与他的理论相对立,他就非要把他们辩倒不可。

在战国时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已经逐渐衰落。当时,从儒家叛变出来的墨家,和从道家思想发展出来的杨朱学派,占据了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

也就是说,儒家的地位岌岌可危,一贯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一贯想要平治天下的孟子,当然很着急,于是他就对墨家和杨朱学派开展,到处找机会与他们辩论,甚至有点气急败坏地骂人,他骂墨家是无父,是禽兽;骂杨朱学派是无君,反正是豁出去了。

问题是,孟子为什么非要找墨家的错呢?为什么要口出恶言?

这是因为,从儒家叛变出来的墨家学派,在很多思想上,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对立的,甚至是水火不容,不搞倒墨家,那么儒家就完蛋了。

第一,墨家学派动摇了儒家学派的仁者爱人的理论基础。其实墨家比儒家更有爱,他们强调兼爱,强调无论是谁,我们都要给他们帮助,给他们爱,而且是不附加任何条件。

问题恰恰出在这一点。儒家的仁爱其实是有先后顺序的,儒家认为,你要先爱父母,这叫做孝,你然后再爱兄弟姐妹,这叫做悌,你再爱你的上级和领导,这叫做忠。而墨家的爱,是撒向天下都是爱,这种理想主义,就是不爱。你把天下人放在和父母一样的位置,这就是不爱父母。你不爱父母,这不就是禽兽吗?

所以,孟子很没有风度地骂墨家是禽兽,其实这也是他的理论上的逻辑的必然结果。

第二,墨家是儒家的叛徒。墨子本来是儒家的弟子,后来离开了儒家,自创了墨家学派,而且是与儒家学派势不两立,这样的人,在孟子看来,就是不忠不孝,就是欺师灭祖之徒,所以孟子就要大骂。

第三,儒家强调礼乐,认为礼是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手段,而音乐是调节人的情感的。这在周礼的系统中,属于核心的地位。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而墨家偏偏是反对礼乐制度。

墨家在爱人这一方面,很理想主义,但是在其他方面,又相当地现实,他们是现实的功利主义者,他们强调现实,强调有用,所有那些看起来很美,其实没有作用的东西,都在被抛弃之列。所以墨家强烈反对音乐,强烈反对儒家的厚葬政策,墨子也曾经很毒舌地嘲笑儒家学派的弟子们,是专门靠骗死人钱吃死人饭的骗子。

就这么一点,孟子也要和墨子打一架,这也太过分了,直接否定了儒家的关于孝的理论基础。

儒家和墨家都是有爱的学派,都是主张爱人的学派,但是他们的仁者爱人和兼爱的理论,在内核上,却完全对立,所以,孟子要对墨家大骂,说他们是禽兽了!


好玩的国学


儒家是什么东西?除了能言善辩之外,儒家还有什么?!

按照一般常识来说,有儒家的中华文明史不过两千多年而已,只是中华文明的极其短暂的一部分而已,为什么总让儒家代表中华文明呢?!

按照一般常识来说,对于统治阶级不利的东西,都会被统治阶级有意识的屏蔽。杨朱和墨翟的思想被有意筛选掉就是必然的事情。这好比一个独裁的家长总是不断强调孝顺,却忽视爱和尊重是一个道理。儒家只是现实而已,从来不是什么正义,是该让它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墨翟讲博爱,儒家因此说墨家是禽兽不如;我们今天也讲博爱,难道我们禽兽不如么?以口舌之能为能往往会遮盖很多真知灼见。

说实在,儒家才是人不人鬼不鬼的真正元凶。儒家不过是应和统治阶级独裁需求的意识形态而已,早就过时了,而且在它未曾过时的时候,它只是实用,却绝对不是正义。我们张开眼睛看看,在那些强调孝顺的家庭里,哪一个不是家长独裁,哪一个不是家长管教至上,哪有尊重可言?!在家长制下,所谓爱的名义不就是独裁的另一个名字嘛。


脑洞水浒


墨家讲的是兼爱,儒家讲的是仁爱。尽管两家都讲爱,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墨子兼爱:兼爱是无差别的爱,不管贫富贵贱,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相爱。这样的爱听起来,高大尚。今天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共产主义思想,最早的原型。人都有私我的一面,实际上很难做到。

儒家仁爱: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有爱,首先要有一颗仁心。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之爱。爱要先亲近你身边的人,首先是生养你的父母,祖父母,其次伯父、伯母;姑父、姑母;姨父、姨母。这些是长辈,在儒家哪里称孝。友爱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些平辈,在儒家哪里称悌。这是儒家的孝悌文化。

孝悌在儒家非常重要。孔子的学生有子曰: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为人之本也。这段话强调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段话孔子强调孝是道德的根本,人的教育是由而延伸出来的。

墨子兼爱,要求爱自己的父亲,和爱别人的父亲是一样的。孟子就有意见了,你爱自己的父亲,和爱别人的父亲是一样的,那么你的父亲在你的心里就没有特别对待,你心里还有父亲吗?这不就是无父吗?所以孟子说:扬朱贵我是无君,墨子兼爱是无父,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孟子骂得有道理,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兼爱)无差别的爱。因为人都有私心。


宝塔796


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墨狗是不是孟子说的禽兽不如,那得用事实说话。

墨狗抛弃父母抛弃妻子抛弃子女抛弃家人抛弃亲人抛弃族人抛弃国人,跑到外国做走狗,被外国主子阳城君抛弃后仍不觉悟,继续干涉外国内政,与外国军队浴血奋战流尽最后一滴肮脏的血,挣来的黑心钱不是托人交给父母妻子子女家人亲人族人国人,而是托人交给墨狗钜子,可见墨狗兼爱是如何虚伪可憎禽兽不如!


咆哮万里扑龙门


儒家亲疏有别,墨家天下兼爱。

儒家厚葬久丧,墨家节葬节用。

儒家恢复礼乐,墨家非乐非命。

儒家世袭罔替,墨家尚贤尚同。

儒家以人为本,墨家以利相交。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墨家明鬼。

儒家君臣父子,墨家一律平等。

二者区别,自己看。


经纶策


孟子名轲,约生于公元前三八九年,死于公元前三零五年左右。荀子说他和子思都“材剧志大”从他说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可知他是不可一世的。

孟子认为,虐待人民是不好的,主张:“民之有道者,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便会什么坏事都可以干出来。“是故明君”便要“制民之产”使民才可以“卿足以食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飽,凶年免于死亡。这样“八口之家才可以无飢矣”另一方面便要使他们“逸居而有教”知道“父子有亲,君臣有礼,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孟子对孔子关于“自省”和“内省”的思想有所发挥。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那便是仁、义、礼、智。既为人们固有,于是人们只要进一步把这善性扩而充之,尽了人的性,即是尽物之性,便可助天地之化育,便可与天地并,就是“知天了”就是完成了天人的一致。这是孟子思想的一个最高境界。

墨子的名字叫墨翟,鲁国人。大摡生在孔子死的前后,约当公元前四七八年左右,死在孟子生的前后,约当公元前三九二年左右。

他生于贱人,会造车,生活相当刻苦“以裘褐(粗布服装)为衣,以跂骄(草鞋)为服”“量腹而食”工作“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他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不久便对儒学“繁饰礼乐以淫人,耗费財力的厚葬,又伤身,又害事的三年之丧”提出反对意见,指责儒家的仁只是“亲亲为善,尊贤有等”认为真要达到“仁者,人也”的目的,只有兼,“兼则易别”兼即仁矣,“爱无差等”兼相爱,交相利,这个口号提出来,墨子之言盈天下。

孟子看到“天下之言不归楊(指杨朱一派)便归墨”为了维护儒家一派的影响,只有反其道而行。曾说,鸡鸣而起,孽孽为利者,这是盗跖之徒。当他去见梁惠王时,梁惠王说,你来将何以利吾国?他不客气地说:王何必言利呢?说墨子的兼爱主义,是不爱自己的父亲,而爱非亲属的别人的,而不爱父亲的人,就是禽兽不如……


传统文化领域创作者


我觉得是孟子心胸狭隘了。

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亲亲之爱没有矛盾。

兼爱比亲亲之爱境界要高一些。

实际孔子也提倡兼爱无私。

孔子的恕就是最高境界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