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奇故事:11.太公垂釣

姜子牙,又名姜尚、姜太公,號飛熊。是東海邊之人或牧野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姜尚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尚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 但姜尚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是處,閒居在家。

但是,那時正值商紂王統治時期。紂王是一個非常殘暴的君主,他一生貪戀美色,荒淫無度,荒廢朝政。他在首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建造了一座長三里,高千尺的“鹿臺”。浪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以尋歡作樂。為討美女歡心,還在院內開鑿一個大池,在池中灌滿美酒,稱作“酒池”;酒池四周樹技上掛滿肉塊,稱為“肉林”。另外,他還特設了一些殘酷的刑罰制裁那些反對他的大臣。

在昏庸的紂王的統治下,像姜尚那樣出身卑微的社會底層中人,要想做官談何容易。他在朝歌試探過,但紂王昏庸沒有成功。殷商王朝後期,殷紂王更加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部落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心懷奇策的姜尚,得知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來到渭水之濱的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

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放上魚餌,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姜尚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並且離水面三尺來高。並且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一天,姜尚正在溪邊釣魚,忽聽有人唱著山歌從山上下來。他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樵夫。那樵夫30出頭,長得英武有力,樵夫將身上擔的柴放下,徑直走到姜尚身旁,坐下休息,並主動與姜尚搭起話來。樵夫說:“老先生,我這些年常見你在這裡垂釣,卻從未見你釣上一條魚來!”

那樵夫不等姜尚答話,就要過他的魚竿,指著釣線上那根直直的釣鉤說:“老先生,你這是釣鉤嗎?這分明是一根縫衣服的針嘛,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我交給你一個方法,將這針用火燒紅,折成彎鉤,穿上魚餌,魚一定能上鉤。”

姜尚被這位直率爽朗的小夥子感染了,止不住哈哈大笑:“那我也直截了當地告訴你!我“寧願直中取,不願曲中求。不為金鱗設,只釣王與侯 。”說罷,又口中唸唸有詞:“短杆長釣守磻溪,這個機關哪個知?只釣當朝君與臣,何嘗意在水中魚!”

就這樣三年過去了。這時,姜子牙已經是個80歲的老頭子了。這一天,他仍像往常一樣坐在河邊釣魚。西伯侯姬昌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的支流磻溪邊上正好遇見了釣魚的姜尚。姜尚奇特的釣魚方法吸引了文王的注意,於是便和他攀談起來。談話中,周文王發現姜尚是一個目光遠大、學問淵博的人,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

於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一起回到都城,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姜尚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這就是後世流傳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