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府谷往佳縣高速路上,同車的朋友講,到了佳縣,一定就要去白雲觀看看。
到佳縣縣城已是午後一點。塬有多高,山就有多高,天就有多高。塬在地上,山在塬上,天在山上。佳縣縣城的天很高,看不到天盡頭。稍稍偏西明晃晃的太陽,把小縣城水泥地面照得白花花的,眼裡盡是碎金白銀。
民以食為天,吃飽了再上白雲觀。關中人是面肚子,幾天不吃麵就想得慌,到了陝北吃麵就要咥羊肉面。我們進了一家沿街的橫山羊肉麵館。麵館不大,也就普通兩間房。半明半暗的操作間裡,一位衣帽不太白的胖廚,一邊揪著面片,一邊往麵館湯鍋裡下。一對年輕夫婦,男的招呼客人,盛菜取酒,算賬收錢。女的端飯上菜,收碗筷拾杯盤,擦桌抹椅。一位老人來回打掃地上的雜物,得空幫著兒媳收拾殘羹剩飯。
走進操作間洗手,發現操作間背後懸空。透過縫隙,但見萬丈絕壁溝底,一條大河從西向東洶湧而流,投入不遠處另一條南北奔騰大河的懷抱。等羊肉面期間,我問老人兩條河叫什麼名字。“東西流向的叫佳蘆河,南北流向的就是黃河”,老人用濃重的帶著陝北鼻音的話答道。
白麵紅肉,撒上蔥花,放入油潑辣子,大口嚼起來。麵筋肉香,湯汪味美,蒜辣蔥鮮,頓時口舌生香,大汗淋漓。咥得好美!湯足飯飽,神清氣爽,在縣城溜達一圈。腳大的縣城,就建在一座獨獨的石山之上,“三面絕壁,一墕鎖喉”,黃河、佳蘆河環繞,東北深壑之下,佳蘆河匯入黃河處河面甚為開闊。縣城古稱鐵葭州,鶴立黃土高原,雄視群峰,下俯黃、佳。縣城雖小,人喧車囂,房擁屋擠,矮窯高樓,古樸時尚各得其所。
不知山因觀而得名,還是觀因山而得名。山名白雲山,觀為白雲觀。下了石城,驅車又登白雲山。白雲山距縣城十里,車一直開到白雲觀後門前的廣場上。固然免受了登山之勞頓,卻也少了攀爬之趣。
據《白雲山道教音樂》載,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終南山碧雲洞道人李玉風雲游到此,見此山上雲霧浮空,蒼松翠柏,黃河纏腰,認定此山乃道家福地,於是在此創建道觀。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陝西布政司邀全真龍門派第六代傳人、北京白雲觀道人王真壽等五人主持此觀的道教事務。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神宗朱翊鈞欽賜聖旨一道,《道藏》4726卷。白雲觀因皇封,享譽北國,名冠天下。
我們一行從後門進入白雲觀,先繞行至前門,下四道天門,到達五龍宮,然後再返回山上游覽。據說從黃河灘頭登白雲觀,須攀618級神道天梯。觀內底層建築為五龍宮,二軸為觀音樓、四道天門,山脊真武殿乃白雲觀的主要建築。真武殿四周,藏經閣、瑞芝閣、超然閣、七聖樓、玉皇樓、文昌樓、東嶽廟、關帝廟、三靈廟、二斗祠、聖母祠、三清殿、三宮殿、白雲洞、真人洞等錯落有致,殿、樓、閣、洞、祠等擺陳有序。斜陽穿過古松老柏和殿、樓、閣、祠空隙,稀稀疏疏灑落滿地。藍天寂靜,白雲悠悠,和這山,這觀,這松柏,恬淡相守。俯聽滔滔黃河,綿綿萬年。遠觀塬馳川走,山移峁動,溝牽壑連。
白雲觀的籤靈驗天下聞名。聽說路遙在創作中篇小說《人生》完成以後,休整期間曾到白雲山一遊,抽得一上上籤“鶴鳴九霄”,《人生》當年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賈平凹先生在《又上白雲山》一文也曾自述,在白雲觀抽得上上籤“日出扶桑”,第二年(2008年)長篇小說《秦腔》即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這些,也只能當做一種飯後談資,抑或文壇逸聞趣事,聽聽而已,當不得真的。
來白雲觀的遊客真不少。燒香磕頭拜神仙,求神還願了心願。求學求官求財,祈福祈願祈姻。男女所求不同,老少所祈各異,卻是一樣的虔誠、一樣的渴望。我的心有些忐忑不安,抽籤還是不抽?既有強烈的美好願望和無限的憧憬,繼而又極大的恐懼和無法面對失敗。生存的艱辛,使生命對美好產生了憧憬,同時也對苦難產生了恐懼,於是會產生了廟宇,產生了神佛。我最終還是沒有去抽籤。人創造神,人也創造了神仙的靈驗。人也在不斷地創造自己。
看到白雲觀道職人員照片,我想起自己與白雲觀主持張道長在終南山金仙觀有過一面之緣。趁著朋友遊覽叩拜的時間,我拜訪了張道長。張道長講,白雲觀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明清古建築群,道觀有“三寶”,木榫建築、壁畫,石刻。道教、佛教經變故事和山水人物彩壁畫1900餘幅,很多是難得的精品,國內很少見到。白雲觀塑像超過四百多尊。
告別張道長,我又仔細觀看了白雲觀經典之處。不覺太陽西斜了大半,同行朋友早已坐在道觀前廣場樹蔭下等我。走出正在修葺的元辰殿,通過石牌樓,牌樓正中“終一持真”四個紅字。兩邊對聯曰“求本命求天命命命在自求,行小運行大運運運於己行”。這時,當年李玉風道長看到的那幾片白雲,從我頭頂悠閒地飄過。
命在自求,運在己行。
閱讀更多 終南文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