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一网通办”进入“攻坚提升年”:如何从“能办”向“好办”转变?

作为上海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一网通办”已经成为政府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金招牌”。而在此次疫情期间,“一网通办”也在实战中接受检验,为全市防控和复工复产贡献了重要力量。

“双减半”“双一百”目标超额完成

“一网通办”的创建于2018年,而作为“一网通办”的攻坚年,去年申城围绕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提出了“双减半”“双一百”的年度目标已经超额完成。

记者获悉,去年上海审批事项提交的材料平均减少了52.9%,办理时限平均缩短了59.8%。新增全市通办事项177个,业务流程再造事项105个。

以最普通的“开饭店”为例,全市每年“开饭店”办理量将近1.2万件左右,至少涉及市场监管、酒类专卖、绿化市容、消防4个部门6个审批事项。而通过审批流程的重构,原来的4张申请表被融合成1张,企业通过电子证照应用可以免交身份证、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提交材料从31份减少到12份,跑动次数从6次减少到只跑1次,将食品经营许可、酒类零售许可、开业前消防检查3次现场核查改为1次联合审查,办理时间从58个工作日缩减到10个工作日。

“数据力量”助力全市防控、复工复产

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等部门通过远程身份核验代替现场确认身份、视频核验代替现场踏勘等方式办理2.3万件;

市药品监管局通过建立应急审批小组,简化申请资料,实施审批“四同步”,批准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防护服、碘伏棉签和酒精棉签生产企业5家,均在4天内完成审批发证,相比原需的74日,大大减少

市公安局等部门实施“延期办”,对疫情期间到期证照实施系统自动签注、延长有效期,或明确可以延迟到疫情结束后办理,其中,对有效期限截止日期为今年1月1日以后的居住证给予自动签注,惠及17万余人……

有了良好的基础,在非常时期,“一网通办”的实际功能被进一步放大、深化。

疫情期间,为降低线下办事人群集聚的风险,申城大力倡导市民、企业通过“一网通办”在线上办事,通过网上办、掌上办,尽量避免线下办、集中办。而各区、各部门也积极响应,通过“远程办”“应急办”“承诺办”“延后办”“快递办”等形式,提供“不见面办理”、“零接触服务”。据统计,疫情期间,“不见面办理”的办件率有较大提升,特别是2月底达到了50.47%。

而这大家非常熟悉的“随申码”,也是“一网通办”在近几个月中通过市民主页用户画像能力赋能为广大市民提供的重要数据服务。记者获悉,自2月17日“随申码·健康”上线以来,累计使用次数超3亿次,累计用码人数超1336万人,日访问量峰值达到1000万次。

此外,上海还依托了“一网通办”的平台优势,充分发挥“企业服务云”的作用,上线“助企战‘疫’专栏”、“沪28条”惠企政策专区,围绕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迫切需求,重点在人员防控、健康管理、就业用工、普惠金融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务、一门式诉求服务、一网式专业服务。疫情防控期间,访问量达940万人次,累计处理企业诉求4.5万个。

2020年新目标:“两个免于提交”+推动“两转变”

记者获悉,2020年作为“一网通办”的“攻坚提升年”,对于这块“金字招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在业务流程再造和数据整合共享等方面继续攻坚,也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的使用度和便利度,大力度地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跑路次数。

因此,在2020年里,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立下了“两个免于提交”+推动“两转变”的重要目标:

“两个免于提交”是指在开展政务服务和实施监管执法场景中,通过告知承诺、电子证照应用、数据共享核验、行政协助等方式,实行“凡是本市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凡是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不再提交实体证照”,并新增100项“零材料”事项。

“两转变”则是指,“一网通办”从“侧重行政权力事项”向“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并重”转变,从“能办”向“好办”转变,个人办事更加方便、快速,法人办事更加高效、可预期,用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切实提升。

记者了解到,要实现年度目标,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将对一批企业和群众关注的“一件事”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全年新增接入500项公共服务事项,新增100项个人事项实现“全市通办”;并深化数据互联共享,着力推动信息系统上云“应迁尽迁”、信息系统和业务专网“应并尽并”、公共数据“应归尽归”。

此外,还将升级改版一网通办总门户,全面提升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智能化服务水平,研究试点“AI+一网通办”,深化电子证照归集与应用。线下推行综合窗口,努力推动“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逐步让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