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逆风出征
1月28日下午,在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一楼大厅,一直显眼的队伍整装待发。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援鄂医疗队,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等4个盟市共139名“白衣天使”即将从这里启程,奔赴前线驰援武汉。队员们和家属们依依不舍地合影留念,大家纷纷伸出大拇指,眼含热泪,摆出胜利的手势,为他们送行。“家人比我们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更加焦急,我来武汉参加救治工作,没有告诉80多岁的母亲。”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卿说,到武汉后不敢接母亲的电话,怕说漏了,让老人担忧。“你问我怕吗?肯定是会怕的。但我们穿了这身衣服,就要有医德,就要有担当!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坚决不会退缩!”她一路上看着寥寥无几的行人,别人都在匆匆赶回家,而他们却走在出发去疫区的路上,她心怀感慨,在这场战役中,无助的病患们需要他们这群“逆行者”!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护士李霏霏现在正精心准备着婚礼。她和未婚夫原定2月24日结婚,如今婚礼改期,李霏霏将白色婚纱替换成了白色大褂,毅然决然地向湖北逆行。2月4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9名医生和21名护士组成医疗队,在通辽市集结完毕,当日下午前往呼和浩特,与内蒙古各盟市医疗队汇合,赴湖北省支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李霏霏的选择,得到了未婚夫的支持和鼓励。2月4日下午出发时,李霏霏坚持不让未婚夫来送行。她对未婚夫说:“等我回来时,你要来接我。”
1月31日上午,在湖北随州市疾控中心大门前,在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发后,内蒙古第一批援鄂疾病预防控制队4名专家随后到达,随着专家们一起到来的还有内蒙古捐赠给随州市疾病预防控中心的一批医疗防疫物资,其中有N95口罩、防护服、一次性反穿衣、口罩等。内蒙古技术专家和应急物资的增援对随州疾控中心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专家到达后不顾旅途的劳顿,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卢爱桃表示:“我们这次到湖北,面对的都是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样本,因为病例的最终确诊要通过我们的实验室检测来确定,工作可以说是非常危险。我是一名党员,湖北省有困难需要我们支援,我们责无旁贷。我们都有从事实验室检验检测工作十多年的经验,一定圆满完成任务,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辜负湖北和随州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进入病区,需要全副武装,穿上三级防护的隔离衣。”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徐磊说,目前医院的防护用具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也要节省着用。护士穿好隔离衣,就要在病房里连续工作6-8小时,中途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工作强度很大,有人甚至在工作时穿了纸尿裤。防护服很厚重,密不透风,一个班下来,护士浑身上下已被汗水浸湿。
2月3日下午,钟祥市同仁医院的2名新型肺炎患者治愈出院了,这是当地第一批出院的患者。“我们离胜利不远了。”2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首支援鄂医疗队队员段培林说,他与3位同组队友来到钟祥市同仁医院,参与当地新型肺炎危重症患者的诊治。从医25年的段培林见惯了生死,然而,当他亲自诊治一名在疫情中被感染的同行时,他说:“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用生命佑护生命’的意义。” 1月22日,钟祥市确诊首例新型肺炎感染的病例,这名护士便是感染科的医护人员,24号她开始发烧。“我非常心痛,她才30岁。”段培林说:“我告诉她,我是国家医疗队的队员,从内蒙古来,我们一定会帮你打赢这场战‘疫’。”
第二幕 疫情不灭,战斗不止
大年初一,鄂尔多斯市第二人民医院变态反应过敏科的科室负责人杨美荣作为医院第二批次医护人员,正式踏入隔离病区。她的第一位新冠肺炎病人,就是鄂尔多斯市首例确诊患者汪某,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被送到了这里。一场未知的战斗,正式开启。
作为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二人民医院早在武汉新冠肺炎的新闻报道刚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医院马上成立了疫情指挥中心,开始部署相关工作,包括人力、物资等的安排,同时成立了6个小组,只要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送到医院,这支队伍马上就能分批次投入战斗。
“作为一名党员,我当时就写了请愿书要求上一线。”杨美荣说,她在医院工作已经十年了,经历过2009年的甲型流感。当年她进过病房,做过防控工作,有相关的防治经验。看到新冠肺炎的新闻时,她想,这个疫情可能比她预估的要严重。又恰逢春运,肯定会有很多外地归来人员被感染。她当时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一定要上一线。怕亲人担心,杨美荣没有告诉年迈的父母和幼龄的孩子自己要去抗疫一线,孩子只知道妈妈去上班了,并不知道妈妈要面临什么危险。
从早上7点左右,穿上厚厚的不透气的防护服进入隔离病区,一天6个小时就都要呆在里面。汗水早把里面的衣服都浸湿了。“那感觉太难受了。”眼罩里的雾气变成水,再变成雾气,反反复复,影响视觉,所有治疗手段都得小心翼翼。有一天,遇到紧急情况,杨美荣在病房里呆了整整8个小时,由于眼罩口罩紧紧勒着,加上还要做各项治疗,导致严重缺氧,出来后嘴唇都发紫了。
大多数患者刚来医院时都特别恐惧和焦虑,除了身体的治疗,对患者心理的安抚和疏导也成了医护人员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二连浩特市医院的隔离病房中,几乎每天下午都会传出悠扬的歌声。因给患者唱歌舒缓情绪而意外“走红”的二连浩特市医院儿科护士张伟华,在得知要进入隔离病房走上抗疫一线时,“当时又紧张又期待。”她说,父母很担心,但爱人很支持她。接到通知后当天,张伟华坐了2个多小时的绿皮火车从乡镇赶到二连浩特市。临走前,她对父母说,“爸妈放心,我一定平安回家!”
“有一位39岁的中年男性患者,和爱人都被感染了。刚来医院时,他特别紧张,一个劲儿的挠头,觉得自己没救了,既担心自己又担心爱人的情况。”杨美荣说:“我看他状态特别糟糕,就安慰他,既然来了医院,就要相信我们的队伍是非常专业的,踏踏实实放下心来治疗,我们会尽力帮助你。”几天之后,这位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也不再发烧了,之前的焦虑恐慌逐渐变成了坦然,还告诉周围人病情不可怕,让大家坚强起来。
“与我一起战斗的护士长张孝梅,还把医院配给医护人员的酸奶牛奶都分给了患者吃,说他们更需要营养,这让我十分感动。”杨美荣说,张孝梅从大年三十主动请缨进入隔离病房后,因为担心有些没有经验的护士有感染风险,她没有选择分批次撤出,而是一直坚持到现在,指导护士们穿脱防护服,做好防护工作。“脱防护服时最危险,稍有操作不慎,可能就会感染,为了保护好每一名护士,我必须一一培训和叮嘱。”张孝梅说。
“我2月19号就能重返一线了。”已经完成一个周期的治疗工作,从隔离病房撤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的锡林郭勒盟的二连浩特市医院感染科主任刘海生说,“希望时间过得快点儿,我迫不及待地想早日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那里有我的兄弟姐妹们。”
杨美荣说:“我想到德国一个医学前辈说过,医生这个行业,能做到偶尔去治愈,经常在帮助,常常在抚慰,这就是医德很高的一个医生了。我希望我能做的比这个更好。”
已经在隔离病房工作半个多月的张孝梅,被问及何时离开隔离病房,她说,她想和所有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一起,一直坚持到抗疫胜利再撤退,站好最后一班岗。
第三幕 “想活下去,就一定要坚强”
2月6日上午10时,二连浩特市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葛蕾(化名)从二连浩特市市医院发热门诊缓步走出,治愈出院。住院的14天,成为了她人生迄今为止最漫长也最难忘的14天。
“我在这之前是没有得过什么重病的,当时看到那个阵势让我有点害怕。那天晚上是凌晨,我知道CT结果有问题的时候,虽然好朋友也在身边,但没有家人在身边,孤独、以及对未知的恐惧让我恐慌。”因为在新闻上看到很多死亡的病例,葛蕾愈加担心自己没有办法治愈,她站在医院大厅里害怕地一直哭。
医护人员看到她情绪激动,一直在旁边安抚她:“你不要这么激动,你这么激动体温容易上升,炎症也容易扩散,其实对你是不好的。”还给她买了很多食物送进去。晚上的时候,情绪激动的葛蕾体温一度高烧到39度,“医生就对我说,你看,你这个情绪真的会影响到你的身体状况,不能再这个样子了,你要平复一下你的心情。”
医护人员们贴心的关怀让葛蕾的心情逐渐平复了。“医护人员真的很贴心,对我非常好。他们每天每一顿饭之前都会问我你今天想吃什么,你跟我们说,如果是他们不能做我们给你想办法。”护士张伟华就每天给她唱歌,逗她开心。除夕过后的早上,一个医生在外面脱防护服,他看到葛蕾就微笑地说了句“亲,新年快乐”,“当时那一下我就不行了,太感动了,本来都是陌生人,他们却都对我这么热情,每天我看到的都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对她而言,在这个病房里,已经不是医护人员与病患的关系,而是真的相处的如朋友一般。“面对未知的病毒,大家都很害怕,但医护人员依然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我非常敬佩他们,所以他们要我吃药、治疗,我都积极配合。”
2月1日给她做能否出院的核酸检测时,晚上十点半才出来结果,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陪着她紧张地等待这个结果,“包括第一轮看护我的医生,他们出去隔离之后,也来慰问我,说你的核酸结果是阴性。我说你也知道啊,他说我们都在等,都在守着你呢。”
住院这么多天,从病情一度加重到最后治愈出院,葛蕾说要战胜病魔,心态很重要。“陌生人的关心和医护人员的关心,让我觉得要坚强一点儿,软弱没有用,如果你要活下去,你就得坚强。”
治愈出院的葛蕾说,如果能返回武汉,她也要加入志愿者团队,和所有人一起打赢这场战“疫”。
第四幕 寒冷城市中的守护者
这个春节,没有了昔日热气腾腾的车水马龙,热闹喧哗,“疫”幕下的城市似乎被按下了静音键,安静,冷清,深沉。很多人宅到屋里,以期切断病毒传播的渠道,但还有一部分人,却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城市的心脏注入暖流,维持着城市的运转,守护者每一个居民的平安。
车辆稀少的呼和浩特街道上,橙色的工服鲜明亮眼,4000余名环卫工人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守护着城市的健康和体面。由于商店关门,虽然清扫运送的垃圾量比以往少了,但凌晨4点,58岁的环卫工人杨桂琴还是准时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现在是特殊时期,垃圾里细菌病菌太多,别人都避而远之,我们一定不能退缩,要及时消毒、清理。” 杨桂琴和66岁的爱人王忠新都是环卫工人,疫情期间,出于安全考虑,老两口没有让在外地工作的一双儿女回来过年。杨桂琴说,现在只想努力做好工作,早日战胜疫情,到时候,全家聚到一起再补上春节欠下的团圆饭。
2月10日晚,零下九度。在G6高速临河出口,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公安局民警周伯峙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这里四周空旷,临近镜湖,到了深夜,寒风凛冽,格外寒冷。整整一个晚上,周伯峙都顾不上进屋暖一下冻僵的手,只能不时地将冰冷的双手靠近车大灯取暖。周伯峙说:“不怕冷,就怕群众堵车时间长情绪大,经常责骂我们。”
临河财富广场,值守人员王冬正在为居民站岗。从每天早晨9点到晚上9点,他一直在小区门口,不停地登记出入居民,测量体温,劝返人员四处流动。他本是一名快递员,疫情发生后,他主动申请上一线值守。“我要为守护这个城市尽一份力。”天气寒冷,他从没喊过一句冷。然而,当居民给他送来了家里的电暖气,他的眼眶还是瞬间湿润了。
青年志愿者刘旭婷在看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团委招募志愿者的公告时,第一时间报了名,希望自己能为这场无硝烟的战“疫”做出一份贡献。到乌兰察布东路街道办事处草原社区对接后,她就立刻投身到社区工作中。刘旭婷在日记中写道:“面对疫情,我们不退缩,信心,就是一种抵抗力!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我们的军队、警察和医护人员逆行冲锋在战斗的最前方,与病魔、灾难作殊死的抗争,我虽然不能冲在疫情第一线发光发热,但是我依然可以努力做好眼前的事,尽一己之力保护好祖国母亲。我们每一个人都始终相信,党和国家将会永远坚定地站在人民的身边,带领人民打赢这场战斗!”
凌晨4点多,菜商齐三已卖出三四百斤菜。一名刚买了两箱菜的零售摊贩说:“蔬菜供应充足,大家心里就有底,啥时候这菜的供应也不能掉了链子。”几个小时后,新鲜的蔬菜摆上了呼和浩特市各个超市和菜市场的货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内蒙古各地全力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呼和浩特市对蔬菜市场的监测显示,目前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3家大型市场,蔬菜供销整体平衡,价格稳定。“确保蔬菜、粮油蛋肉供应充足、顺畅,离不开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劳动者的坚守!”呼和浩特市常务副市长刘文玉说,正是大家的努力,让城市充满生机、活力与希望。
“您好,我是邮政速递快递员,您买的菜送到了,请取一下。”15日下午13点多,快递员王海飞骑着电动车来到呼和浩特市新康家园东门,把一袋子黄瓜、油菜、西红柿放在物业指定的取放区。10分钟后,一名居民快步走到取放区。两三米外,戴着口罩的王海飞大声地与他核对身份信息后,居民把菜取走。
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热闹的市场变得冷清,很多市民选择网购蔬菜水果,快递小哥也变身移动的“菜篮子”。
王海飞说,几天前,他一次就从一个蔬菜批发商处接到了1800个配送订单,“一上午才把蔬菜包裹录完信息、装好车,有时顾不上吃午饭,就开始配送了。”33岁的贾勇是圆通速递鸿盛分公司的快递员。“饭馆都没开,每天只能早、晚吃两顿饭。”他说,每一个订单都是一个承诺,再苦再累也得送到。
春节假期之后,配送量激增数倍,王海飞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21点,每天仅骑电动车配送里程100多公里。
异常繁忙的派送,偶有委屈,更多的是温暖。有的客户嫌配送慢,有的嫌把黄瓜压断了、西红柿裂口了,还有的让必须送到家门口,否则就拒收。“我们是服务者,只能耐心解释,请大家多多理解。”王海飞说。
但更多的温暖,融化了这些委屈。有的批发商得知他们午饭不规律,主动提供餐食;有的市民为疫情中坚持工作的他们点赞,“一次给被隔离的一个小区送菜,取菜的大哥说竖着大拇指对我说‘你们是好样的!’”
是的,你们都是好样的!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危险重重的战“疫”。
无数白衣天使,逆风而上,或驰援千里之万的湖北,或坚守抗“疫”的阵地,与病魔生死一搏;一批批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冲上防控一线,守护每个人的平安;环卫工、快递员、菜农、出租车司机等坚守平凡岗位的劳动者,竭尽所能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维系着城市运转的脉搏。
但愿每个人的微薄之力,都将成为一束穿透这寒冬“疫”幕阴霾的光芒,汇聚成胜利来临前的曙光。因为,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图片来源于网络)
閱讀更多 貝小拉的影像世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