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被負債”!存款“變”借款

什麼是“被負債”?

就是在自己

不知情的情況下,你已從某機構借款1萬,10萬,甚至百萬!隨之而來的就是某平臺的還款提醒,某客服的催收電話,某法院的起訴狀及法院傳票……但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以下有一個故事,告訴我們“被負債”的來龍去脈!

70歲的孫老先生有一個患有精神殘疾的兒子,為了保障兒子的生活和醫療,從去年開始,孫老先生在保險公司業務員王某的推薦下買了10份保險產品。

萬萬沒想到的是,這10份保單,讓孫先生無故背了一身債!

 原來,業務員王某在取得孫老先生的信任後,並沒有購買孫老先生指示的保險產品,而是代孫老先生購買了與其生活無關的保險產品,並且以孫老先生的名義將保險單質押給保險公司用以借款。直到接到催收電話,孫先生才得知自己被騙了!

一通操作後,王某辭職了,孫老先生也聯繫不上他。無奈之下,孫老先生只能起訴保險公司。

孫老先生的遭遇是金融消費糾紛的一個縮影!

由於認知理解能力有限、法律意識欠缺,輕信不良推銷等原因,這樣一類人群成為金融糾紛的高發人群。

在多樣化的信息時代,金融糾紛也同樣呈現“多樣化”,讓人防不勝防

  隨著保險,金融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市場上該類產品不斷湧現。由於部分金融產品不規範、風險防範和證據意識較弱等原因,金融消費群體中湧現了大量的糾紛案件,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有大額存單被他人支取 ,儲戶起訴銀行賠償損失的;有投資負債20餘萬被起訴的等等

金融糾紛三大“誘因”

  一,金融消費者風險意識薄弱,受高收益誘導

  對金融產品認知不清,風險意識不足,受到“真保本,高收益”的虛假承諾誘導,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產品的消費;或者因理解錯誤而產生糾紛。

  二,金融產品或提供服務者規範不足

  金融機構服務流程與規範意識存在缺漏,包裝宣傳不合格金融產品,欺騙、詐騙金融消費者。

  三,社會宣傳不足

  金融產品及權益保護知識宣傳欠缺,居民相關知識相對較差,金融風險防範能力不足。

小心“被負債”!存款“變”借款

怎麼規避“被負債”,守好自己的“錢袋子”

一,識別不法分子的虛假包裝!重點檢查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許可證、營業執照等證件,並通過網絡、監管機構等進行核驗、諮詢。不要因營業場所的高大、機構名稱的響亮,理財產品的虛假高收益而受到誘導!

二,不要輕信“保本高回報”的虛假宣傳。面對收益率高達10%甚至20%虛假保本收益宣傳,很多人會做出錯誤的投資決定。因此,我們應對高於市場平均收益率的金融產品保持足夠警惕

三,防範銷售人員的“情感營銷”。部分銷售人員抓住現代人情感缺失的弱點,開展各種免費推介活動以滿足部門人的社交需求及“關愛感”等深層次心理需求,在潛移默化中對目標人群實施誘導。因此,我們應著重警惕這些所謂的免費活動,多和親人及專業人士溝通,不貿然做決定。

四,積極維權,留存證據。為了防止投資糾紛維權困難,在投資理財時,妥善保管好各種票據單據、銀行轉賬記錄、微信聊天記錄、錄音錄像等證據。如有受騙,馬上報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