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官二代的稱霸之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期便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梟雄似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堅韌如劉皇叔,草根出身,為了興復漢室一步步成長,終成三分,曹劉都是開國皇帝,而孫權卻是個“官二代”。然而,這個官二代卻讓曹操乃至後來的辛棄疾都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那麼仲謀到底為什麼會備受稱讚呢?

1、 年少有為,神武雄才

公元191年,孫權的父親孫堅在討伐荊州刺史劉表的時候不幸戰死,此時的孫權只有九歲。而後他的兄長孫策起兵渡江,擊敗了劉繇,14歲的孫權也開始跟隨在兄長左右。孫權在跟隨孫策的幾年裡,常常參與軍中事務的決斷,他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喜歡蓄養賢才,漸漸的組成了自己的班底,於是孫權名聲鵲起,已經可以與父兄並提了。

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18歲的孫權正式接管軍隊,受職討虜將軍。剛剛才平定的江東地區因為孫策的死亡又開始動盪不安:廬江太守李術公開反叛,廬陵太守孫輔通敵曹操,豫章、會稽地區的山越也趁機作亂。孫權雖然是“官二代”,但他並不無能,他以張昭為師傅,啟用舊臣採用雷霆手段鎮壓叛亂,又招賢納士安撫地方氏族,幾年時間便穩定了局勢,而這時的孫權僅僅只有25歲。小小年紀便有如此才能,便是周瑜也忍不住讚歎孫權的功績,而大多人數人25歲的時候,可能還是在渾渾噩噩的混日子吧。

孫權:官二代的稱霸之路


2、 穩抓機遇,殺伐果斷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佔領江陵,曹操寫信給孫權,誇下海口要直取東吳。周瑜魯肅主戰,而以張昭為首的老臣們都主和,孫權知道此時過早的決定這件事有可能會造成東吳大亂,因此雖然他有意與曹操一戰,卻按下此事不提,直到周瑜回來訴說曹操種種弊端,魯肅帶來諸葛亮舌戰群儒,孫權當機立斷砍斷桌角聯劉抗曹。

最後結局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周瑜與黃蓋巧施苦肉計火燒曹操戰船,將曹操打的丟盔棄甲潰不成軍,並追擊至南郡。孫權以少勝多,打了一場漂亮的仗,自此曹操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不敢認為東吳只是靠著長江天險存活的了。曹操在之後的戰爭中看到孫權的軍隊整齊有序,孫權本人也是英明神武,又聯想到自己的幾個兒子不由得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孫權:官二代的稱霸之路


3、 懂得取捨,目光長遠

經過赤壁之戰,曹操再也不敢小看孫權,於是派出曹仁、徐晃、張遼等坐鎮淮南,孫權圍困合肥一月餘無功而返,反而不斷被張遼等騷擾拉扯,此時劉備前來求借荊州之地,在一番思量後,孫權同意了這個請求。在當時的我看來,孫權這個行為屬實是非常傻,有哪個強國的國君會把自己的地盤借給別人啊?但是如今再看孫權,卻發現他真的是深謀遠慮。

當時,孫權由於張遼的拉扯戰已經疲憊不堪,根本無法防守住過長的戰線,而將荊州借給劉備,雖然是與虎謀皮,但是可以有效緩解自己的壓力,可以專心防守一個地區。同時,孫劉聯盟也得到鞏固,劉備也可以通過荊州威脅曹操,那麼曹操就不能輕舉妄動。

成大事者必懂取捨,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道理大家都明白,然而沒有幾個人能放棄利益來換取長遠的發展,孫權明白自己要做什麼,所以他放棄荊州換來一個可靠的聯盟和牢固的防守,這才是成大事者的胸襟。

孫權:官二代的稱霸之路


4、能屈能伸,韜光養晦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收回荊州,二十五年曹丕稱帝,而在第二年,劉備也在蜀中稱帝。此時東吳群臣都在等著孫權稱帝,但是孫權沒有這麼做,而是在這一年的十一月接受曹丕的冊封,稱吳王。在大多數人看來這無疑是個很窩囊的舉動,畢竟三足鼎立其他國家都稱帝了就你一個做了魏國的附庸,換誰都覺得憋屈。

但是孫權不這麼看,曹丕稱帝,不管用了什麼樣的手段,起碼是禪讓;而劉備本就有皇叔之名,稱帝更是理所應當。如果孫權此時跟著稱帝,就會使得曹魏師出有名,而且東吳剛剛與劉備結下樑子,很有可能兩面受敵,這是孫權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他忍,他做了吳王。

在黃龍元年,曹丕劉備先後去世,而孫劉之間也重新開始了通好,此時東吳國富民強,時機已到,他毫不猶豫的稱帝,成就了他的霸業。

正如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的那樣:屈身忍辱,任才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很多人其實在羨慕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的時候也會暗暗鄙視他們,想著有那麼好的條件我上我也行,但是如果只是隨意享受這麼好的條件而沒有相應的能力,那就只會坐吃山空,多少亡國之君的例子擺在眼前,而孫權,則是將優良的先天條件發揮的極致,我不但有一手好牌,我還能把好牌完美的利用,這就是孫權的厲害之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