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七岁称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做官,宋仁宗为他罢朝两日是为何

最近《清平乐》热播,将晏殊这位隐没于太平盛世背后的

富贵宰相从幕后拉到了台前。在此之前,我们可能仅仅会背他的几首词,对他的事迹略知道一点,他的整个面貌还是模糊的。


晏殊:七岁称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做官,宋仁宗为他罢朝两日是为何

晏殊


春风得意,少年成名

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宋朝已经建立三十多年,前朝的刀光剑影已经伴随着血迹渐渐湮没;乱世凋敝的民生渐渐复苏,如原上的春草,开始焕发出新绿;四海生平,吏治清明,经过宋太祖、宋太宗两代皇帝的励精图治,这个新建立的王朝展现出一幅蒸蒸日上的图景。

但凡一个王朝开始走入盛世,都会出来一批英才。唐代有只活了二十六岁却能写出《滕王阁序》的天才王勃,宋代以文立国,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之高前所未有,怎么可能不出现一个神童呢?

这一年,在抚州(今江西抚州),有一位小吏晏固正焦急地等待他的孩子出生。他不过是一个节级,只希望孩子能够平安降生,长大后不至于挨饿受冻就好。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寂静,孩子诞生了。

孩子名晏殊,字同叔。起这样一个名字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晏殊果然如自己的名字一样,生来就与一般的孩子不同。七岁他就可以提笔写文章,乡里都流传:“我们这里出了一个神童。”宋真宗景德初年(1004年),他不过十四岁,曾经做过丞相的张知白在江西做官,晏殊的名声已经在乡间流传地十分广泛了,于是张知白将这个孩子作为神童推荐到朝廷。

谁也没想到,这样的一个行为,举荐的不仅仅是一个神童,而是开启了北宋一朝的文采风流、烂漫华章。

真宗自然是高兴的,这样一位神童的到来,当然是自己和前朝两位皇帝精心治理的结果。于是他召集千余名进士在殿中廷试,其中就有这位年纪幼小的晏殊。晏殊在一群比自己大很多的人当中考试,这本身就足够令人瞩目了,他气定神闲、丝毫没有慌乱紧张,拿着笔很快就写完了卷子,这样更是让真宗对他非常嘉赏,而过两天的复试则让真宗对他更为钦佩。复试的诗、赋、论题目晏殊在家自己曾经做过,高考押对了题,要是放到现在,很多人肯定是内心窃喜,飞快地答完题目,然后等待名校的录取书吧?但是晏殊却非常诚实,上奏皇帝,说:“我自己学习的时候,写过这个题目的赋,请给我换一题吧。”

这样的晏殊,年少有才学,而且为人诚实正直,真宗决定要选他为后世的宰辅之才。晏殊作为读书人的榜样,此后确实平步青云,从太常寺奉礼郎开始,一直做到相当于宰相的枢密使、参知政事等职务。

晏殊:七岁称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做官,宋仁宗为他罢朝两日是为何

晏殊


三度外放,尊师兴学

晏殊做官的经历,在宋朝,乃至于在整个封建时代,都算是一帆风顺的。所以他给后人的印象非常简单——富贵宰相。但实际上,人生若是无风无浪,那也不会有什么意思。晏殊的人生也是有一些波折的。

他经历过三次贬官。第一次在仁宗天圣四年(1026),他三十六岁,此时刘太后垂帘听政,掌握朝廷的实际军政大权。天圣三年(1025),刘太后想要任用自己的亲信张耆为枢密使,晏殊上书反对,因而遭到刘太后的厌恶。过了一年,晏殊因在玉清昭应宫门口殴打送笏板迟到的侍从,导致侍从牙齿脱落而被御史弹劾,贬谪去宣州,后来改为应天府

晏殊到了应天府,并没有沉沦,而是看到当地的学校因为五代的战乱而废弃,于是大力兴学,

兴办睢阳书院(后来与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齐名),延请范仲淹来当教员。这一举措开启了兴学尊师的风气,《宋史》评价“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这一次贬官历时两年。

第二次在仁宗明道二年(1033),他四十三岁,时任参知政事。此时李宸妃与刘太后都已去世,他因为撰写李宸妃的墓志铭,未能将李妃生下仁宗的事实如实写出,所以以吏部尚书去亳州(今安徽亳县)做知州,二年后迁知陈州(河南睢阳)。这一次贬官为时五年。

第三次贬谪在仁宗庆历四年(1044),当时他已经五十四岁,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谏官孙甫、蔡襄上书说晏殊用官兵为自己营造房舍,被贬为工部尚书,去颍州(今安徽阜阳)做知州。晏殊自己可能始料未及,这次贬官竟然长达十年之久。他

从颍州到陈州、许州、永兴军(今西安)、河南各地做官,到仁宗至和元年(1054)六十四岁的时候才因病回到朝堂。此时的晏殊已经满面尘灰,白发苍苍,再也不是当年那个镇定自若的神童,而上天留给这位老人的时光也不多了。他在京城过了不到一年的世界,病入膏肓,于至和二年(1055)正月去世

对于晏殊后两次的贬官,《宋史》是为他辩护的:“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因而晏殊本人这几次的贬官客观来说,他并没有什么过错。而相对于其他人,他的贬斥之地也都在王畿五百里之内,都是民丰物阜的地方,这或许也是仁宗对他的格外照拂。


晏殊:七岁称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做官,宋仁宗为他罢朝两日是为何

晏殊


知人善任,清廉奉国

晏殊一生比较顺利,因而也让人留下了他在政绩上平平的印象。实际上,他也是颇有见识和才干的。他所提拔的人有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宋祁、宋庠、韩琦、张先、梅尧臣等人,这些人不仅在仁宗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光耀千古的典范,不能不说他目光如炬、慧眼识才,他为盛宋风流打开了一扇非常宽广的大门。

他在朝廷上也有独当一面的能力。真宗驾崩的时候,刘太后临朝听政,宰相丁渭、枢密使曹利用想独自想太后上奏言事,其深层目的是想要独揽朝政,朝堂上对此事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是晏殊奏请太后垂帘听政,使太后不能看到发言的是谁。这才让两宫并立、垂帘听政的局面得以确定下来。

西夏元昊曾经进犯陕西,当时的晏殊上奏提了几个意见,对击退西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是撤销内臣监军,给军队统帅足够的自主权,第二是招募、训练弓箭手,增强兵力;第三是将宫中积存的物资收集起来援助前线,第四,将其他机构占用的资源收集起来,充实国库。这些政策合理而且可行,都被采用,成为击退敌兵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在政治上能够知人善用,也能出谋划策,自己私下里为人清廉高洁,所以在他病重的时候,宋仁宗想要亲自去探望他。晏殊上奏说:“臣又老又病。不足以让陛下为我忧心。”晏殊去世的时候,仁宗因为没有去探病感到非常悔恨,因而罢朝两天来纪念他,赐给他谥号“元献”

晏殊:七岁称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做官,宋仁宗为他罢朝两日是为何

宋仁宗


词开两宋,雍容典雅

晏殊的著作很多,但是大多散佚,后世所能看到的《珠玉词》是经过历史的淘洗留下来的遗珠。晏殊对宋词是具有开山意义的。清代冯煦推他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上承南唐二主、冯延巳,下启欧阳修、秦观等,是北宋第一位词家。他的词从来“不蹈袭人语”,气度都是雍容华贵、闲雅俊逸的。

他有意识地为雅词张本。当柳永被仁宗黜落之后,见了晏殊,晏殊就问柳永:“贤俊也做曲子词吗?”柳永回答说:“我也像晏相公一样作曲子。”晏殊颇为不屑地说:“我虽然也作曲子,但不曾写过‘彩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艳词。”(

《画墁录》)晏殊的词都是端庄秀丽的,从来没有庸俗轻狂的那种风格。对于柳永流连青楼瓦舍、所作的淫词艳曲是嗤之以鼻的。

晏殊为富贵闲人,但他对富贵的理解从来不是暴发户式的,他从不觉得满篇“金玉锦绣”这样的字眼有多富贵,他评论李庆《富贵曲》里的“轴传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时说:“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真正的富贵是他自己诗词中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种,讲究的是气象。

富贵当然是人们一生的追求,但是这样的生活如同蜜罐,对一个诗人的成长却是不利的。“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好”,诗人们一边诅咒贫困不得志的生活,一边又得益于这种生活对他们的锤炼,从中汲取写作诗文的养分。司马迁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对于晏殊来说,他没有十分不顺的经历,也没有办法接触下层人民,他的生活圈子都在贵族士大夫之中,所以端庄娴雅即是他的优点,也成了匡住他的成就的一个笼子。他的词风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对于一个神童来说,我们所见的诗词或许并没有完全发挥出他的天质。


晏殊:七岁称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做官,宋仁宗为他罢朝两日是为何

晏殊

最后选几首晏殊的词: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木兰花》: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词中,我最喜欢这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的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而且因为它的画面冲击感非常强烈,西风吹残落叶的时节,孤身一人独自登楼,极目远望,却望不到所思所想,这种画面让人感觉孤寂、但又有点悲壮。

从晏殊的一生来看,《清平乐》相当真实地还原了史实,对我们以比较客观的视角来了解仁宗和他的时代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注我: ,一起看剧学文史知识吧

主要参考文献:

《宋史》

《二晏词笺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