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掃碼”,到底是咋回事?

隨著經濟發展智能手機以及各種APP的普及,現在生活裡出現了一個你每天都會使用的我們親切的稱它為"二維碼"。現實上不管是我們出行騎個共享單車,還是出門約會吃個飯看個電影,還是宅在家裡和網友聊聊天,它都隨處可見。從原來的交友名片演化到現在的支付手段,大街小巷有手機的地方就一定有掃碼。那麼四四方方的二維碼到底是怎麼掃出來的呢?

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掃碼”,到底是咋回事?

首先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它的結構和構造,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它們主要都是由許多大小不一的黑色的小方塊和小白塊組成。仔細觀察其構造主要分為三個不同的部分,分別為定位區,格式區和儲存區。下面小編會給大家一一介紹這三個分區分別在哪,它們的作用又是什麼?

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掃碼”,到底是咋回事?

首先定位區是由三個大方塊以及兩個隱藏在其他區域的直線組成。當手機照射到碼時,首先識別的就是定位區,通過三個大方塊的排列形狀確認碼的範圍和方向。這也就是為什麼隨意擺放但是並不影響機器識別的原因。

​除去定位區全部由造型規整的方塊組成的部分就是儲存區。利用傳說中的二進制,黑色小塊代表1白色小方塊代表,數據信息在不同編碼規則中按照0和1交替組成。當用手機掃碼的時候,以幾個豎向排列的方塊為一組,從右下角開始一次讀取。然後將這些黑白方塊轉化為0和1,再將它們識別為二進制數字數列,然後進行編碼,就能知道它之中的信息了。當然小編說的只是一種原理,實際操作可能更加複雜一些。

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掃碼”,到底是咋回事?

至於格式區的作用則是設計的容錯機制。數據區經過更仔細的劃分可以分出格式區和儲存區。格式區當其破損或者被遮擋是,就可以備份作為補充輔助識別,提高識別的準確性和成功率。每個碼的容錯區大小是不相同的,大致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7%、15%、25%、30%。區域越大容錯率就越高,當然與此相對的儲存區域也相對減小。容錯等級就被隱藏在格式區內。

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掃碼”,到底是咋回事?

通過這三個部分所謂的掃碼就可以通過機器掃描出來了,而且根據儲存區的不同內容,還有三個部分的大小排列就可以通過碼的不同顯示出各種不同的信息。

本文由瀋陽賺幣科技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 。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