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懷疑?——皮爾士的懷疑、信念和可錯的知識

什麼是真正的懷疑?——皮爾士的懷疑、信念和可錯的知識

皮爾士

比起傳統哲學,美國實用主義(Pragmatism)在認識論上更強調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以至於在發展過程中被理解為庸俗的商業哲學(威廉·詹姆士的口號“有用就是真理”)。這種看法自然有失公允,如果拋開這些偏見去了解三位早期實用主義哲學家(皮爾士、詹姆士和杜威)的學說,就會發現其中不乏極具革命性的真知灼見。這裡從皮爾士對傳統認識論的批判中截取一部分,來談談我們日常的懷疑、信念和知識。

一、對普遍懷疑的批判:什麼才是懷疑

皮爾士認為,近代的哲學家繼承和共享笛卡爾哲學的諸多預設,尤其是笛卡爾的普遍懷疑:對內心的各種信念、知識和感官進行普遍懷疑:二加二等於四、我的四肢……都是可錯的,可以懷疑的,於是將它們進行全盤清除;最後在“懷疑”本身的不可懷疑性得出“我思”的自明性,從而在這個基礎之上建立穩固的知識大廈來達到知識的絕對確定性。

什麼是真正的懷疑?——皮爾士的懷疑、信念和可錯的知識

笛卡爾

皮爾士質疑普遍懷疑,並進而向整個近代認識論的浩蕩進程進行挑戰:以笛卡爾為代表的近代傳統認識論本質上是“只要在口頭上提出或者在紙上寫下一個問題就能夠開始探究,甚至建議我們以對每一事物提出疑問來開始我們的研究”。這是虛假的自我欺騙,不過是在笛卡爾的舞臺上進行的概念表演,並不是活生生的懷疑。那麼皮爾士所認為的真正的懷疑是什麼呢?

真正的懷疑需要切實的理由。不妨可以對我們日常的心智做這樣的刻畫:在自然狀態中,我們的心智凝聚了很多確定的信念,在諸多確定的信念中我們平靜自適。當日常實踐產生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會懷疑,去探究問題的根源,重新獲得確定的信念。通過刻畫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懷疑端賴於先在的信念,既有的信念體系是懷疑和我們實踐的起點。沒有信念體系,我們根本無從懷疑。

其次,真正的懷疑並不只是內在的理性分析,活生生的懷疑包含著難以理性解析的過程,這個過程溶浸著洶湧的意識之流。

懷疑是不安、猶豫、搖擺的精神狀態,在懷疑中我們與原來的信念世界分離,無所適從。但皮爾士並不認為懷疑等同於痛苦和折磨。我們常常將懷疑浪漫化為某種揹負苦楚的精神放逐,但這種浪漫化恰恰反映了其中的悖謬之處:既然懷疑能浪漫化,就說明它並不等於痛苦的心理狀態,其中反而潛藏著快感,比如對世界的好奇和驚訝。

什麼是真正的懷疑?——皮爾士的懷疑、信念和可錯的知識

二、探究和信念:擺脫懷疑

既然懷疑是一種不安的精神狀態,出於趨利避害的心理我們必然會試圖從中擺脫出來。皮爾士精闢地指出,人總是趨向平靜、滿足。這個時候懷疑會成為動力,促使人們“探究”知識來消除懷疑。

這裡皮爾士所用“探究”包含著認識論的變革:近代認識論的視角都是以視覺為主導——人在“看”這個世界。傳統認識論中的“看”本身隱含了人具有在世界之外的、近似上帝的地位。人作為主體在世界之外對世界進行端詳,在端詳中主體和客體分離。

什麼是真正的懷疑?——皮爾士的懷疑、信念和可錯的知識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的旁觀者

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並不是靜態的端詳,而是在迷宮中依靠觸覺去摸索,去和世界打交道,去克服外部環境施加的問題。探究的唯一目的就是擺脫懷疑,幫助我們從無定的狀態走向穩定的狀態,在信念狀態中安然而寧靜。

什麼是真正的懷疑?——皮爾士的懷疑、信念和可錯的知識

黑暗中摸索

三、知識可以出錯嗎?——當代可錯論的先聲

當皮爾士把懷疑和信念作為人類認識活動的基本因素時,認識論的可錯論便呼之欲出。因為信念在本質上和實踐上都具有或然性,更不必說懷疑:懷疑本身就派生於活生生的問題上。從歐幾里得幾何學到非歐幾何,牛頓經典力學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數學和科學的危機和變革早已指出:尋找放之四海皆準的普遍必然性知識只是遙遠的理想,我們也不需要在永恆真理的基礎之上才能建立知識大廈。正如皮爾士指出,世界的第一性絕對不是知識和理論,而是缺乏屬性的、原始的、含混的世界本身,然後才是派生的概念和理論,而派生的概念和理論不可能馬上窮盡世界本身。知識的可錯性不代表絕對的不可知論,反而促使人類在追尋的路上腳踏實地、穩步前行。自人類文明的曙光初露以來,真理從不曾現身,但我們依舊披荊斬棘,開闢一方沃土。

什麼是真正的懷疑?——皮爾士的懷疑、信念和可錯的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