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早示好!當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就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

一年前我有個朋友招招結婚了,在她的婚禮上招招笑得很甜,那種純淨幸福的笑容,我至今記憶猶新。

不要太早示好!當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就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

一個月後,我在街上遇到了招招,初為人婦的她白裡透紅,光彩照人,熱情的拉我們一起吃午飯。

剛坐下,我看見招招把七八個袋子放在一邊,去驚訝的問:“買這麼多東西啊?”

招招一個一個的給我展示:“這個是給公婆的,這個是給小姑子的,這個是給侄子的,這個是給老公的”

我隨口一問:“那你的呢?”

不要太早示好!當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就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

招招一愣:“今天拿不下了,下次我再買自己的”

我心直口快;“你對你婆家人到很大方啊!”

招招一聽,笑得十分幸福:“都是一家人嘛,而且他們對我也很好,所以我要做個好媳婦,好好對她們。”

這頓飯,招招自然是主角,我聽她眉飛色舞地和我分享婚後的幸福生活,她說老公對她很好,溫柔體貼。

公婆也很喜歡她,以前常聽人說婆媳關係是天下第一難處的關係,沒結婚時都聽得心驚膽顫了,沒想到結婚後能相處得如此融洽。

不要太早示好!當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就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

公婆性情好,為人好,很包容她這個小輩,難得是夫家其他親戚也很好,個個熱情大方,很好相處,她簡直太幸運了。

我也很為招招的幸福高興,但我畢竟不是十八歲的小姑娘了,不會以婚後一個月的生活來判斷長達幾十年的生活。

招招憧憬的向我描述未來生活,她有一手好廚藝,在現在的姑娘中是很難得的,公婆知道她還燒得一手好菜很驚喜。

所以她打算以後每個週末都花一天的時間,精心烹調一桌美味佳餚請夫家親戚來品嚐。

不要太早示好!當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就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

招招給我描述的畫面是這樣的:一大早她就去市場買很多新鮮的食材水果、零食,然後親戚們陸續上門,大家一邊吃著水果、零食、一邊聊天。

然後她把一道道美味端上桌,親戚們盡情品嚐,然後交口稱讚,公公婆婆也覺得很有面子,她們家有個賢惠能幹的媳婦,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在一起,畫面溫馨而有愛......

看著招招無限嚮往的神情,浮現在我腦海的畫面卻是這樣的:招招一大清早去市場,大包小包的拎著很多食材回家,累得半死,如果老公願意幫忙購買的話,可能稍微好點。

然後親戚們在客廳聊天吃零食,她一個人在廚房揮汗如雨的忙著。到了飯點,終於一桌飯菜做出來了,然後一盤一盤的端上來。

不要太早示好!當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就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

而親戚們三三兩兩的聊著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估計也沒多少心思來稱讚她,即使有,最多也就是說幾句場面話。

等親戚們吃完後一起告辭,留下一地狼藉和無數殘羹等著她來收拾。起先她還可以忍耐,時間長了自然不願意了,誰的付出都需要被肯定的,可結局與自己原先預想的實在相差太遠了。

招招自然不願意再這樣招待親戚了,可親戚們已經習慣了招招的賢惠能幹和大方,她突然的轉變態度,自然意見不小。

私下裡少不了嘀嘀咕咕:看到沒有,沒多久就露出本性來了,怎麼找了這樣一個媳婦?

不要太早示好!當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就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

公婆本來對媳婦日漸“懶散”心裡就不滿,再一聽這些話,心中的不滿就發酵了,本來招招積了一肚子怨氣,也需要發洩,戰爭自然而然的就爆發了......

此時的招招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畫面中,我隱晦的告訴她,也許結局未必會跟她想的一樣,當別人習慣了她的付出,就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一開始保持適當的距離更利於以後的生活。

招招聽了有些不高興,認為我把人生看得太陰暗了,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自己這您付出,一定會相處得無比融洽。

不要太早示好!當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就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

我笑笑,不再多言,真心的祝福她未來生活幸福美滿。

大概一年後,我突然接到招招的電話,她在電話裡恨恨的說:“她們一家都不是人”

我心一涼,驚覺我之前的預感也許應驗了,果不其然,招招無比氣憤的跟我講她這一年來的生活,和我原先預想的相差無幾。

她哭著問我:“你知道我真的很想跟他們好好相處,我很努力的去做了,我很多朋友做得還不如我,可是她們都過得好好的,我怎麼碰到這樣一家人,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不要太早示好!當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就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

其實這樣的錯誤大部分人都犯過,很多婆媳問題嚴重的家庭,在一開始的時候都相處得不錯,其實這是人之常情,剛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總希望展現最美好的一面給別人,、。

但我們可能忘了,每個人都是凡人,不可能永遠保持一開始的熱情,時間長了必然會疲憊,誰也無法逃避這個定理。

熟了放鬆後,很多話就不會再忌諱,往往不經意之間就脫口而出了,可姻親關係畢竟不同於血緣關係,往往因為一句話,所有的付出就付之東流了。

不要太早示好!當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就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

我們國家很喜歡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比如希望婆媳之間如母女,嶽婿之間親如父子,但我認為這隻能看緣分,事實上絕大部分人是達不到的。

沒有前面二三十年的相處,彼此的觀念、性情幾乎都是不同的,怎麼可能因為一紙婚約就能親如一家人呢?

彼此之間能夠接納,能夠相互尊重對方的觀念與生活方式,已是最美好的結局了,其他的,順其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