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人”見面,分外眼紅?

“籌人”見面,分外眼紅?

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這兩天,兩家大病籌款平臺推廣人員在河北某醫院內發生肢體衝突的視頻,在網絡熱傳。

據媒體報道,目前當地警方已介入處理。事後兩家眾籌平臺相互指責,一個稱是對方蓄意報復,一個稱是因對方言語威脅和汙衊,導致雙方產生肢體衝突和鬥毆。

醫院之內,居然上演這樣的衝突,還是發生在打著公益、慈善旗號的眾籌平臺之間,這一幕令人遺憾。許多網友看了相關視頻後,紛紛表示失望,這也表明,這種“一言不合就開打”不僅是對企業形象的傷害,更是對公益慈善的傷害。

暴力相向需要譴責,該事件暴露出的眾籌行業亂象,更值得深思:揆諸現實,有些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缺乏對法律和社會公德的基本敬畏,無論是人員招聘,還是對員工的紀律約束,都存在管理粗放、意識淡薄等弊病。

追溯這類亂象的根源,問題還是出在某些眾籌平臺的線下推廣模式上。

近年以來,網絡眾籌平臺的“流量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爭奪病患,紛紛招募大量所謂的“志願者”進入醫院進行地毯式“掃樓”,並對這些“志願者”的業績提出了嚴格的考核要求。這樣的模式本身,已經使慈善變了味,越來越被商業利益所裹挾。

“掃樓”模式之前主要為保險、商品推銷等企業所採用,這種營銷模式本身簡單粗暴,讓不少企業和個人都為之反感。而眾籌平臺把這種模式用在慈善救助上,顯然大錯特錯。

那些危重病患,本不應是用來爭搶的資源,也不應是營銷的對象,他們是需要幫助、需要關懷的生命。各家平臺的“志願者”充斥於各家醫院病房,你剛唱罷我登場,不僅是對許多病患的滋擾,也妨害了正常的醫療秩序。

這類跑偏的模式之下,提供同質化產品的眾籌平臺之間,很容易出現惡性競爭。本來平臺對於“志願者”的考核就很嚴,加之“志願者”素質良莠不齊,雙方之間“籌人”見面、分外眼紅,長期陷入明爭暗鬥,必然是難免的。

這次,涉事眾籌平臺在河北醫院上演全武行之後,雙方都互揭對方老底,稱對方長期挑釁、騷擾、破壞,恐怕跟由來已久的惡性競爭不無關係。

眾籌平臺的“掃樓”模式受到質疑,已非第一次。去年底,網上爆出的一則某眾籌平臺掃樓視頻,就揭露該平臺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其中存在隱瞞求助者財產、隨意填寫金額、模板化撰寫求助故事等諸般亂象。事件曝光後,該眾籌平臺受到鋪天蓋地的譴責,壓力之下,平臺的線下服務暫停,並對外承諾整改。

亡羊需補牢,對整個行業來說,則應該“一家‘亡羊’,全行業都‘補牢’”。現在看,眾籌行業有沒有對鏡自照、進行反思,顯然需要審視。

不可否認,信息鴻溝之下,許多亟需幫助的弱勢病患,未必知道網絡眾籌平臺的存在,鑑於此,相關平臺為了能尋找更多可能求助的病患,開始重視線下,這無可厚非。但線下的推廣模式,應當與慈善救助的理念相匹配,絕不能玷汙了愛心,把公益做成赤裸裸的生意。

地毯式“掃樓”,成為了滋生矛盾和暴力的溫床,絕不簡單是個人素質問題,該模式本身的缺陷應當被正視。這種模式短期內似乎能為平臺帶來業務的爆發式增長,但長期看,只會讓網絡眾籌離慈善的內核越來越遠,透支平臺自身的公信力。

說到底,公益不該被商業綁架,終結將公益生意化的“掃樓模式”,是時候了。

□於平(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