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經說技】垂釣的水域選擇

水的質量直接影響魚的生存,並與垂釣密切相關。因此,外出垂釣要儘量選擇適合魚類生存的水域,不要到水質差的水域下鉤,這樣才能如願以償。

一、哪些水域適宜垂釣

1.觀水色。水體如呈現淡黃色、橙黃色、青黃色、灰黃色、灰白色和淡青淡綠色,表明水體良好,肥瘦適中,魚類在這樣的水域自我感覺舒適,既愛活動也愛進食,同時利於魚的健康成長。觀水色還可辨別水中魚的品種,若是橙黃色、淡黃色,說明水下鯉魚居多,若是淡綠色說明草魚多。這就給釣魚人垂釣提供了用餌的依據。

【談經說技】垂釣的水域選擇

2.聞氣味。“岸邊水腥氣,釣魚好運氣”。有經驗的釣手每到處未曾去過的釣場都會站在下風頭,通過做深呼吸辨別水中散發的氣味。如聞到魚腥味,說明水中有魚,若魚腥味濃,說明水中魚多,到這樣的水域垂釣獲魚也必多。

3.辨魚星。魚在水底活動或覓食時,水面會泛起大小不等的水泡也稱魚星。魚的品種不同,水泡的大小和數量也不同:鯉魚星細而密,在水面成團狀,且移動緩慢;鯽魚星小而少,如同綠豆大小悠悠上升;草魚星個體大,且成串;青魚星除小碎泡外,還會大泡泡摻雜出現;鱸魚星呈條狀,密密麻麻,又細又多。水中有魚星,自然說明水中有魚,通過辨別魚星,便可知道水中魚的品種,利於有針對性的垂釣。初學垂釣者有時會混淆魚星與地星,誤把地星當魚星。所說的地星是水底淤泥中的沼氣釋放後形成的,它上升到水面後很快就消失而且位置固定,不移動。

4.測水深。水太淺不藏魚,水過深也不利於垂釣。水位最好在1~2米之間,大小魚可以兼而釣之。

5.明環境。水域的周邊如有樹木、菜園、打穀場、住戶和禽舍魚則有食物來源。水域周邊開闊光照時間長,風易吹拂水面增加水中溶氧量。水域有進、出水口,利於塘水更新,魚愛活動。

6.看水草。魚大都喜草,因為草多食多,且溶氧多,溫度也適宜,魚願光顧。此種水域可釣草縫、草洞和草角,上魚肯定不成問題。

【談經說技】垂釣的水域選擇

二、哪些水域不宜垂釣

1.水過渾或過清。下暴雨或洪水過後,岸上的泥沙和雜物大量湧入水中,使水體由清變渾,甚至似醬湯。“水如泥漿,釣魚泡湯”,水過渾魚怕嗆,感到十分難受,自然無心進食。再者,魚的視力本來就有限,水過渾魚根本看不到食物,所以,似醬湯的渾水不宜下竿。水過清說明水瘦,這裡基本不存在浮游生物,魚只好到別處覓食。再者,水過清會使人影竿影落入水中,魚受驚嚇會紛紛逃逸,所以,有“水清如鏡,釣魚不行”之說。

2.水過肥。水過肥,水中不缺食,魚無飢俄感。另外,肥水都缺氧,魚同人一樣,輕度缺氧會感到不適,無進食慾望,重時就會窒息死亡。因此,夏天還是少到肥水塘垂釣。

3.水生植物過多。如果水中水草過於密集,既無草縫,又無草洞,會使陽光照射不到水下,空氣中的氧氣也難以溶入水中。這種不透氣、不通風、不透光的水域不適合垂釣,即便下鉤也極易掛住水草,導致線斷鉤折。因此,還是遠離密集的水草區為好。

4.無進、出水口。既沒有進水口,又無出水口的死塘,水質肯定不好,且溶氧量也偏低。水不更新,魚的繁殖能力下降,魚的數量亦不會增多。再說水不流動,魚也不愛動,在這樣的死塘很難釣到魚。

【談經說技】垂釣的水域選擇

5.水被汙染。多半是從池塘的上游流進大量的工業廢水或農田的化肥、農藥和柴油等有害物質,致使水體呈黑紫色,水面漂浮一層油脂。魚在被汙染的水域生活,性命朝不保夕,它哪有胃口進食?再說,此種受汙染之魚,我們釣魚人即使釣到也不能食用,以免中毒。

6.注入新水。下暴雨或漲洪水後,導致水位迅速上漲。對魚類已經生活習慣的原水域而言,生水會使水溫和酸鹼發生變化,魚類一時很難適應,短時間不會攝食。因此,注入生水的水域不宜垂釣,三五天過後再釣不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