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瑞典,還能在抗疫的高速路上逆行多遠


在全球疫情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瑞典,還能在抗疫的高速路上逆行多遠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時代,瑞典的情況有時讓人聯想起那個“為什麼今天高速路上所有人都在逆行”的舊笑話。


從二月底新冠病毒開始在瑞典爆發式傳播至今,瑞典在這場全球抗疫戰中一直不走尋常路:在全世界封城封國的大背景下,瑞典公共衛生局一直堅稱病毒在潛伏期不會傳染、戴口罩沒有用,以及兒童不會傳播病毒;政府堅持不考慮封城,且至今仍要求公立幼兒園、小學和初中照常上課;首相Stefan Löfven還在敦促全民外出,到餐館打包回家吃以支持餐飲業。


從疫情爆發初期斯德哥爾摩省居民可居家檢測,到3月12日宣佈“非高危人群不住院不檢測”,再到三月底開始大規模檢測,政府舉措朝令夕改,瑞典的確診人數曲線走勢始終保持陡峭。


截至當地時間4月13日中午,瑞典總計確診10483人,只略低於挪威和丹麥兩國的總和,死亡899人,約等於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死亡人數總和的兩倍。


在全球疫情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瑞典,還能在抗疫的高速路上逆行多遠

● 《每日工業報》對Giesecke的採訪報道:“所有其他國家都做錯了。” / 網頁截圖


除了增加檢測,當局其他舉措沒有什麼大變化,疫情亦沒有任何放慢的跡象。但即使如此,瑞典前國家流行病學家、前公共衛生局專家Johan Giesecke在接受《每日工業報》採訪時依然表示“所有其他國家都做錯了”(Alla andra länder gör fel),並告訴記者“我有一種直覺——瑞典會在五月底恢復正常。”


國家與公眾:信任專家


“瑞典是一個基於信任和責任的開放社會,因此選擇了符合國家模式的策略。”“必須承認該病毒已經在我國傳播,但隔離大量健康人沒有任何意義。”瑞典公信力最高的媒體之一《每日工業報》這樣解釋瑞典特色防疫。


瑞典國民似乎也證明了自己的可靠性。儘管政府沒有采取強制措施限制民眾出行自由,但“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70歲及以上老人留在家中”、“有感冒發燒等症狀請不要出門工作或購物”、“不送有感冒發燒等症狀的孩子上學”、“儘可能在家工作”等公共衛生局提出的、首相和國王多次在電視講話中呼籲全民的建議還是得到了大多數公司和個人的遵守。


在全球疫情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瑞典,還能在抗疫的高速路上逆行多遠

● 4月12日的斯德哥爾摩 / 世界說


不可否認,這些建議的內容比起其他國家的種種措施來說仍然太“軟”,但瑞典依然相信這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從社會情緒而言,瑞典人並不那麼相信強制性措施的有效性,甚至懷疑如果強制措施損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任,激起逆反和恐慌,在效果上可能適得其反。公共衛生局局長Johan Carlson在接受瑞典國家電視臺採訪時透露,“鄰國衛生局的同仁對‘封城’的影響很擔憂。”他解釋說,“如果要採取一項需要持續幾個月的措施,需要得到社會的理解和接受。社會上被禁止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吸毒,但是毒品沒有因為法律而消失。”


他強調,“基礎上,民眾必須有自己的洞察力和理解。這就是我們目前在控制疫情中正在做的事。”


除了強調信任的公共氛圍,瑞典本身的制度設計也是“不走尋常路”的原因之一。國家憲法和政治制度規定,瑞典政府不能獨自完成決策程序,因為憲法規定“國家的公共機構獨立於政府存在”,而公共衛生局即屬於這樣的公共機構。


這樣權力劃分的界線在新冠疫情中顯得尤為清晰。政府在整體領導中發揮著作用,但必須總是尊重公共機構的專業和獨立。在這樣的法律框架中,衛生與社會福利部長無法對疫情中的決策起決定性作用,在疫情爆發期間瑞典政府頒佈的極少數法規(如禁止50人以上集會)是政府根據公共衛生局的建議制定的。


相比之下,在隔壁的丹麥和挪威,政府的權力就比瑞典大很多。丹麥和挪威的公共衛生局的專家和瑞典一樣反對關閉學校,但兩國政府還是做出了相反決定。丹麥衛生部長也透露,他們的專家對於封城停課等效果抱持懷疑態度,但他解釋說:“我們沒有證據證明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有用。但是我們願意今天多做點,而不是在三個星期之後發現我們現在做得太少。”


在全球疫情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瑞典,還能在抗疫的高速路上逆行多遠

● 瑞典首相Stefan Löfven和國家流行病學家Anders Tegnell,後者才是瑞典防疫措施的主要決策者 / 網絡


而在瑞典,來自專家的懷疑直接影響了國家的防疫措施,但面對新冠這樣的未知威脅,沒有人知道專家依靠經驗形成的判斷是否依然可靠。此前瑞典公共衛生局曾在公佈的官方信息和指南中明確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在潛伏期不具有傳播能力,也沒有證據表明兒童病患會傳播給他人,但類似的判斷與全球臨床研究得出的結果並不相符。


就連相信“所有其他國家全錯了”的那位前國家流行病學家Johan Giesecke也在懷疑,瑞典對於專家意見的依賴是否“有點過大”,這可能造成風險。他表示:“政府應該有其它方面的考慮,但是卻讓我們來做決策。”


經濟問題:失業或成更大威脅


事實上,瑞典政府當然有其他方面的考慮,但正是這些顧慮讓官員們更傾向於支持專家的“不封城”決定,而非相反。


公共衛生局“不必關商店和餐館”的建議一經出臺,馬上獲得了瑞典左右翼政黨的一致支持和身體力行。左至社會民主黨首相Stefan Löfven和財政部長Magdalena Andersson,右至溫和黨黨首Ulf Kristersson,這些高層政客紛紛到餐館打包食物帶走,以示對當地餐飲業的支持。官員帶動下,瑞典普通民眾也積極響應——從週末仍然滿座的戶外餐廳和酒吧可見一斑。


在全球疫情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瑞典,還能在抗疫的高速路上逆行多遠

● 首相Stefan Löfven及夫人於3月20日到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一家餐館打包晚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號召民眾一起多到餐館打包消費支持餐飲業 / 瑞典《晚報》採訪視頻截圖


在全歐洲都已經宣佈停擺的當下,不走尋常路的瑞典迅速成了各國網友調侃的對象,不過瑞典對此的解釋也十分明確:國家流行病學家安德斯·泰格內爾(Anders Tegnell)在接受英國《每日郵報》採訪時表示:“我仍然去餐館吃飯。

我們不能關閉所有的服務。失業是對公眾健康的巨大威脅,這是你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


在整個瑞典經濟當中,僱員規模少於250人的中小企業佔比99.9%,僱員規模多於250人的大企業(如愛立信、宜家、H&M等)僅佔瑞典公司總數的0.1%。在這99.9%的中小企業中,僱員人數介於1-9人的單人或微型企業又佔96.4%,大部分餐廳、酒吧等都在這96.4%之列。


在全球疫情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瑞典,還能在抗疫的高速路上逆行多遠

● 斯德哥爾摩一家在疫情期間照常營業的酒館 / 網絡


這樣的社會經濟結構意味著,如果因為疫情關閉所有餐館和商店、限制民眾外出,會產生大量失業人口和倒閉的公司。即使在沒有執行強硬措施的當下,剛剛過去的這個三月,全國被通知解僱的人數已達到36800,亦創下史上單月新高記錄,多於正常情況下的單月3000人幾十倍,甚至高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單月20000人。


隨失業潮而來的,則是國家財政需要支出失業群體長達300天至450天不等的失業金(支付額度為失業前工資的80%左右),而為了應對這次疫情帶來的經濟打擊,瑞典又已出臺政策降低了失業金申領門檻。這一切是以瑞典長期以來的高稅收為基礎的,安寧時期貢獻高稅收,危急時刻指望政府“接鍋”,從邏輯上講理所當然,但在這次程度空前的危機面前,國家財政也面臨巨大壓力,而它們最終仍會落在每個人頭上。


“和平創傷”:東西用時再買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以來,瑞典從國家制度設計到社會日常運轉,種種習以為常都面臨著空前拷問:過去幾個月,“和平創傷”(瑞典語:fredsskada,與“戰爭創傷”相對,指長期和平帶來的判斷失誤、反應遲鈍等問題)問題被國內外反覆提及,這次疫情中當局的種種準備不足,讓人很難不懷疑瑞典是否已經因為太長時間沒有經歷危機而失去了應對危機的能力。


長期高稅收、國庫充實且號稱福利“從搖籃到墳墓”的瑞典,在此次新冠危機當中暴露出的應對能力不足是舉世共睹的事實。一個月前,有關部門就承認瑞典各個省的防護用品儲備總共只夠支持完成5806次檢驗診斷和1444個住院日時長,而疫情的不斷蔓延,讓瑞典食品和醫療物資的供應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


今天的瑞典是全球少數幾個毫無物資儲備的國家,曾經遍佈國內數百個倉庫的戰略物資儲備,到冷戰結束以後已經被瑞典政府主動放棄,特別是在1995年1月1日瑞典加入歐盟以後,瑞典政府認為歐盟各國內部市場足以解決食物問題,因此完全停止了應急食物儲備。

根據瑞典民防聯盟的評估,如果現在瑞典停止食物進口,只能支撐大概一週左右。


在全球疫情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瑞典,還能在抗疫的高速路上逆行多遠

● 原有應急物資儲備倉庫,目前已被放棄 / 網絡


至於醫療物資,絕大多數省份目前採用的是“用時再買”的“宜家模式”,2019年由於Apotektstjänst出現了醫療物資運輸方面的意外,瑞典的五個省因此不得不臨時取消臨床手術。國家健康福利局應急備災主管Johanna Sandwall表示:“瑞典沒有醫療物資儲備。二戰後,瑞典討論如何建立國防時,就已經明確這樣的機制不可靠,我們需要儲備。但後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採購機制、供貨運輸機制,醫療物資儲備就被擱置了。”


但在新冠疫情突然襲來、整個歐洲和半個世界都已經停擺的當下,臨時籌措物資儲備恐怕已經來不及了,這多半也是瑞典政府不能下決心宣佈封鎖措施的另一個考慮因素。民事應急局負責物資供應的的Jan-Olof Olsson直言:“在瑞典,一個意外事件就很快會發展成危機。”更不要說現在為了阻擊新冠病毒而在大多數國家得到採用的“封鎖”模式,對於社會生活的擾動是何等劇烈。


瑞典式防疫:是對是錯?


北歐聯合銀行(Nordea)旗下研究機構的分析顯示,瑞典與意大利每百萬人數死亡率及發展走勢非常接近,兩個國家的折線圖幾乎重合。基於現在疫情的發展情況和數據分析,瑞典成為第二個意大利只是時間問題(甚至時間也可根據意大利此前的發展軌跡預估)。


在全球疫情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瑞典,還能在抗疫的高速路上逆行多遠

● 北歐聯合銀行(Nordea)旗下研究機構的疫情數據對比圖 / 網頁截圖


但在瑞典,遙望歐洲最早封城封國的意大利成為全歐目前疫情最為嚴重的國家,也引發了另一個角度的思考:封城封國、讓整個社會癱瘓是否是唯一的出路?


上週日是復活節,放假前一天,我站在陽臺上看到樓下幼兒園照常開門,孩子們仍嬉笑打鬧,街上商店到處貼有“和人保持1.5米距離”的提示標語,大多數人仍然不戴口罩,新聞報道也稱仍然有人在復活節期間國內出遊。復活節當日,我的一群鄰居在樓下公共區域聚會,歡度節日,其中不乏被建議不要出門的老年人。


親歷著瑞典式防疫的我,感覺像是發生著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瑞典在疫情的高速路上逆行的結果如何,歷史和病毒很快會給我們一個答案。(責編/張希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