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才是中年人養家最大的底氣


穩定,才是中年人養家最大的底氣


復工前,幾個同學在微信群裡嘮嗑,個個都感嘆生活不易。

有的說,自己的同學還沒等到復工通知,就收到公司的倒閉通知。

有的說,樓上的鄰居是服務行業的,被迫停工,期間一分錢工資都沒有。

個個不成熟的成年人,彷彿一夜之間長大了。從前天天想著辭職,現在時刻盼著上班。


正如我一個同事說的:“從未像現在這樣熱愛工作,也從未像現在這樣想要穩定。”

這場席捲全球的肺炎疫情,不僅讓我們看透了人性,也讓我們重新看待穩定。

從前我們總是諷刺身邊那些尋求穩定的人,說他們不求上進,笑他們溫水煮青蛙,奉勸他們遠離舒適區。

當我們面臨過完年就失業的兵荒馬亂時,才猛然發現:


中年人的底氣,都是穩定給的。沒有穩定,人生就像地震中的危樓,隨時崩塌。


穩定,才是中年人養家最大的底氣


穩定,才是中年人養家最大的底氣

有穩定的收入

才有機會尋求更多可能

《貧窮的本質》裡面講過一個印度貧民窟的中年婦女的故事。

她的大女兒讀完三年級就輟學,不久就嫁人了,但大兒子大學畢業,二兒子讀了計算機應用學碩士,小兒子也準備報考大學並計劃到澳大利亞留學。

乍一看,似乎又是一出重男輕女的劇本。但其實不是,事實上大兒子高中畢業前,這個家庭經歷了一個小小的改變,才導致孩子們的教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個小小的改變,就是她的丈夫在城裡找到了一份國有公司的保安工作,跟打零工的人不一樣,穩定的工作,代表著穩定的收入。


他們不必為了餬口而頻繁遷移,他們搬到城裡穩定下來了,而城裡有不貴且優質的學校。

所以,穩定的收入,除了保障基本生活,剩餘的都可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而良好的教育又會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工作,更可觀的收入。

一個家庭實現從貧民到中產,就是這麼簡單。一份穩定的收入就夠了。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一個朋友是小縣城的基層公務員,早年一直被我們嘲笑作為男人卻安於現狀,但他從來只是一笑而過,淡淡地說穩定也不錯。

如今,他是我們當中最早買房買車的人。住房公積金加上穩定的收入,他一直沒有債務壓力,去年還投資買了一個商鋪。

步入中年的我們現在回頭才醒悟,像他這樣收入穩定,不必為生活奔波,反而比我們少了幾分焦慮,多了幾分底氣。

正如《貧窮的本質》裡面說的,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問題時,需要具備一種穩定感。

收入不穩定的人會不自覺地陷入稀缺心態。


也就是說,當我們缺少某樣東西時,它就會佔據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失去理智,無暇顧及其他。就像你餓了,滿腦子都是炸雞腿一樣。

細想一下,當收入滿足基本生活已經夠嗆了,你還會考慮投資或個人發展嗎?


不會,因為精打細算會耗盡你的精力,使你變得鼠目寸光,陷入稀缺心態。所以長遠的目光,需要“穩定感”作為基礎。

而這種穩定感,是由一份穩定的工作,也就是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決定的。它會切切實實地改變人們的生活,乃至其觀念。

就像米諾骨牌,一環扣一環,基本生活無憂,才有心思和精力尋找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更優質的教育,更優渥的物質體驗,更多錢生錢的機會。


穩定,才是中年人養家最大的底氣


穩定,才是中年人養家最大的底氣

有穩定的強關係

才能觸底反彈

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研究發現,社會上60%的好工作,都是通過人際關係取得的,而不是通過正式的招聘渠道。

事實的確如此,一個大學同學所在的外企,常花式鼓勵員工推薦人才,成功轉正後,還會獎勵2000元現金。

他們當中的很多同事,甚至是高層,在進公司前就是“舊相識”,他們找工作,已經不再通過網絡,不再通過獵頭,而是直接通過身邊的“強關係”

什麼是強關係?


強關係就是互動頻率高、信任度高、親密程度高、經常互相幫助的關係。簡單粗暴地理解,就是你與身邊同學、同事及親朋好友的關係。

清華大學教授鄭路老師說過,強關係會給我們帶來價值和影響。

《你可以做任何工作》這本書提到一個美國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她看中了耐克公司的一個職位,但她之前浪蕩了大半年,對招聘行情一概不知。


所以,她不是馬上投簡歷,而是在校友網上發帖子,問師兄師姐有沒有人瞭解這個職位。

結果一下子收到十幾個回覆,有的告訴她耐克面試官會問什麼問題,有的甚至把耐克的高層推薦給她。


最後,她如願地獲得這個職位。

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你自己無法取得的信息。這就是強關係帶來的價值。

國外非常注重校友網,校友也常常彼此提攜,因為他們都懂得,這已經不是一個靠單打獨鬥就能贏的社會。

特別是當我們身處困境時,強關係甚至是助我們觸底反彈的跳板。

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蘭州拉麵。其實蘭州拉麵本來是蘭州人的,不過,是化隆人推廣出去的。

大家都知道,蘭州拉麵的店,都是小本經營,規模不大,那他們靠什麼生存如此之久?還把店面開到全國各地?

靠的就是他們背後的強關係。

他們的生存模式是“老鄉帶老鄉”,一個化隆人開店發家了,就把親戚朋友帶出來,讓他們當學徒,在店裡學習個一年半載,然後複製學到的經驗,自己開店去。

化隆縣本來是貧困縣,大家都在貧窮的谷底掙扎,這一下子,都紛紛脫貧了。水漲船高,一個人脫貧,帶動了整個縣脫貧,這就是強關係的巨大影響力。

所以,想要觸底反彈,快速翻身,得藉助跳板,如果你身邊沒有穩定的強關係,很容易因為孤身奮戰而陷入崩潰。

正所謂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懂得借力身邊的強關係,有能力的,可以更上一層樓,能力不足的,可以穩步上前。


穩定,才是中年人養家最大的底氣


穩定,才是中年人養家最大的底氣

有穩定的情緒

才能拋出錨點為自己定位

最近兩年有一段很火的日劇臺詞,大意是,職場上,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辭職的。但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有車有娃那些。

從側面可以看出社會現狀:年輕人,一罵就飆;中年人,恆久抗罵。

你可能會說,還是年輕人有底氣,青春無敵又無牽無掛,愛咋咋地。像中年人這樣隱忍,也太憋屈了!

我問過一個朋友,為什麼中年人要如此隱忍?

沒想到朋友說,這不是隱忍。


對中年人而言,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本來就不可能每件事都符合我們的心意。順應天命,是三十而立後,必須要懂得的道理。

什麼是順應天命?


就是心平氣和地接受生活存在不滿意和不合理。一旦遇到不順遂的事,就暴跳如雷,這不是成年人的行為,是巨嬰的行為!

我一個前同事就是個情緒穩定的人。我們老闆挑剔跋扈,脾氣急躁,罵人是家常便飯,很多實習生都扛不住,辭職了。

只有那位前同事,每次老闆開罵,她都耐心地聽,等老闆罵得無趣,開始冷靜時,就開始與他討論解決方案。

面對難纏的客戶,她照葫蘆畫瓢,從不硬碰硬,久而久之,有難搞的客戶,大家都請教她,老闆對她也越來越信任。

最後她離開了公司,不是因為辭職,而是被我們的一個客戶高薪挖角了。

為什麼她會被挖走?


就是因為情緒穩定,不過這背後大有學問。

人才發展專家薛毅然老師說過,我們觀察人,有四個基礎的觀察錨點,其中一個就是穩定性,也就是情緒穩定性。

我們常以為,情緒穩定就是不會有明顯的情緒波動,但這只是其一。


情緒穩定,還有很多層次的外在表現,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工作中的穩定表現,壓力下的處事靈活性,不同場景下的行為一致性,等等。

當我們保持情緒穩定,其實就相當於給他人觀察自己定了一個錨點。


這是一個自我定位,其他人能看到,你不是漂浮不定的,而是可預測、可信賴的,別人自然就更放心,你在職場也就更吃香。


穩定,才是中年人養家最大的底氣


穩定,才是中年人養家最大的底氣

持續穩定

才有開掛的機會

想要有穩定的收入,首先要穩定做好一份工作。


前期投入100%的精力做好本職工作,等穩定下來,就騰出20%的精力在專業上精進自己,為以後的持續穩定加碼。

同時,不要忘記打造自己的機會網絡。


親友網、老鄉網、校友網、同事網,這些人情網也是需要經營的,不用煞費苦心,平日多多互動,保持聯繫就好。


當你撒網式求助時,別人對你有印象,自然會更願意幫助你。

外在環境都鋪墊好了,可不能因為自己衝動而功虧一簣。

如何能保持情緒穩定呢?


可以嘗試以10年後的視角問自己,這件事值得動氣嗎?


此外,還可以設一個代表“莫生氣”的小飾品,生氣時看看它,冷靜10秒後再做反應。

Facebook 的CEO扎克伯格說過,Facebook的策略就是快速行動。但前提是保持結構的穩定。

因為漏洞和問題會花掉企業更多的時間,返工才是最浪費時間的。基本架構穩定,才能快速前進。

而基本生活保障、社交網絡關係、個人情緒管理,就是形成結構穩定的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關鍵支點。


我稱這個結構為“穩定的三角模式”。把這個結構固定下來,我們就有底氣應對生活的變故。

但要做常勝將軍,固定模式只是第一步,想要持續穩定,我們還要不斷重複。

正如品牌營銷專家華杉說的:“生活就是一種循環往復,反反覆覆的重複才是人生的真諦。”

品牌,想要脫穎而出,深植人心,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不斷重複,始終如一地重複你的品牌名、廣告語和品牌文化。

而人也一樣,想在人生的長跑中獲勝,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讓“穩定的三角模式”不斷重複下去。

只有不斷重複,才能持續穩定,我們才有開掛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