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這句話?

飯冰冰135143626


“寧可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是中國人必須掌握的處世哲學,如果連這個都不會,不要談在社會上混的風生水起了,引來殺身之禍都有可能。

“君子不黨 ,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 ,其利人助也”

這段話引自馮道寫的《榮枯鑑》。用現代文翻譯如下:君子不愛拉幫結夥,一旦遭遇災禍往往無人救援。小人愛鑽營愛結交朋友,反而往往得到別人的幫助。

後面還有一句話“道義失之無懲,禍無解處必困”:道義一旦失去了並不會有什麼實際的懲罰,但災禍一旦降臨如果沒有解救但方法一定會遭遇巨大的困難。

得罪君子通常是得罪一個人,得罪小人往往容易得罪一群人。原因就是“君子不黨”,小人常常“朋比為奸”,不講道義、不守規矩,一頓群毆或者趁機誣告、落井下石,弄死你再說。

君子和小人鬥爭,往往是君子越鬥越少,小人越鬥越多,越鬥勢力越大。原因就在於君子往往不屑於團結力量,自以為道義傍身,最後在現實中碰壁,被小人打得暈頭轉向、一敗塗地。

我們往往欣賞堅持道義的君子,但是也要客觀的知道遭遇災禍的往往也是這些君子,君子是很難做的,而小人卻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最終逃脫災禍。

“小人”嚴嵩如何鬥倒“大人”夏言

  • 夏言是如何得罪小人嚴嵩的?

嵩與言同鄉,稱先達,事言甚謹。言入閣援嵩自代,以門客畜之,嵩心恨甚。《明史 夏言傳》

夏言一開始不但沒有得罪過嚴嵩,相反兩人有過相當的蜜月期。兩人都是同鄉,而且兩人還有考官與考生這層“師生”關係(嚴嵩中進士早,曾經做過夏言的主考官),後來夏言得到嘉靖帝的寵幸升官之後,嚴嵩就投靠夏言並且“事言甚謹”,也就是說各種投其所好,一副忠心耿耿的樣子。所以夏言入閣拜相之後,就將嚴嵩也提拔了,並且作為接班人培養。只是夏言這個人做人處事態度粗暴,把嚴嵩真的是當“門下走狗”來驅使,就從這點上,嚴嵩就“心恨甚”了。

你看,得罪一個小人,其實非常的容易!

有個有趣的佛教故事,其實很能說明對待“君子”和“小人”應該怎樣做才能相安無事。

弟子問:“師父您有時候打人、罵人;有時候對人又彬彬有禮,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嗎?”

師父說:“對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罵,以真面目待他;對待中等人最多隱喻他,要講分寸,他受不起打罵;對待下等人要面帶微笑,雙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裝不下太多指責和訓斥,他只配用世俗的禮節!”

  • 嚴嵩是如何邀寵的?

明世宗嘉靖帝沉迷道教,當時的首輔夏言反對嘉靖帝修仙,漸不為明世宗所喜。一日世宗將沉香水葉冠賜予夏言、嚴嵩等大臣,夏言不肯戴;但嚴嵩每次出朝都會戴此冠,還特地用輕紗籠住以示鄭重。世宗見狀,越發喜歡嚴嵩而嫌惡夏言。

(電視劇《大明王朝》中用鮮花冠代替水葉冠,凸顯嘉靖帝沉迷修仙的荒唐誤國)

小知識:為什麼夏言不願意戴水葉冠?

按照制度 : 明代入流的官員朝服戴梁冠 , 公服戴展角蹼頭 , 常服戴烏紗帽 ; 士子、庶人戴四方平定巾 ;農夫戴斗笠 、蒲笠 。雖然後來頭巾的式樣繁多 , 但束髮冠仍是逸出禮數之外的 。明人劉若愚 《明宮史〔水集 〕 · 束髮冠條》說 : “其制如戲子所戴者 。”

明朝仍然延續了宋朝的巾下戴冠的作風 , 不這樣戴就顯得不守禮數,單獨戴冠只有那些戲子、或者道士之流。夏言固守“道義”,不肯媚俗;嚴嵩“無節”,無所不用其極,自然就贏得了嘉靖帝的更大信任。

這裡是不是就是“道義失之無懲”?你看嚴嵩為了邀寵,拋棄了道義、棄節操於不顧,有什麼損失呢?沒有,反而日見寵信。

  • “小人”嚴嵩的致命一擊

夏言失去世宗信任後,嚴嵩因為善於諂言媚語,得到世宗歡心。夏言擔心被罷官,喚嚴嵩過去商量,嚴嵩卻已經偷偷到陶文忠家裡計劃怎麼咬他壞話以便取而代之。夏言得知非常惱恨,便示意諫官一次次彈劾嚴嵩。世宗正在寵信嚴嵩,並未聽進去,而二人從此就大為不和。嚴嵩得到世宗宴請和召見時,磕頭下跪,訴說夏言怎麼欺辱他,淚如雨下。世宗讓他把夏言的罪狀全說出來,嚴嵩這下得以大揭其短。世宗大為惱火,最終強令夏言致仕。最後嚴嵩又聯合錦衣衛都指揮使陸炳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夏言處以極刑。死時六十七歲。

夏言在被捕之後曾經嚮明世宗嘉靖求救,並辯解:“嚴嵩這個人,言是行非,像共工;謙恭下士,像王莽;奸巧弄權父子專政,像司馬懿。在京城的大臣受他的籠絡,只知道有嚴嵩不知道有陛下;在地方上的大臣受他的鉗制,也只知道有嚴嵩不知道有陛下。臣的命操在嚴嵩手中,臣只有把臣的命交給陛下您,希望能設法加以保全!”

可惜嘉靖帝處於盛怒之中,根本無法聽進去夏言的一番忠告,最終身死。這裡,難道不是“禍無解處必困”嗎?

嚴嵩的行徑,是徹底的“小人”,善於揣摩嘉靖帝的心態,以弱示強、用影帝級的演技,最終將老上司、老對手推入深淵。

小結

很多時候,“小人”的報復往往不是在明處,而是在“暗中”,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這才是“寧可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的真正原因!

我們要有一雙慧眼,能分辨君子、小人,更要有一顆慧心,懂得如何和君子、小人相處!


談者無語


這是一句典型看菜吃飯,挑柿子專選軟的捏的心態。

為什麼說“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子”?君子的定義是:君子懷仁、好公、好義、愛人、助人、勇敢、官運亨通紀、謙虛、自省等等,總之一句話,君子他們胸懷坦蕩,得罪了他們,你也不用擔心他們會暗地裡使陰招報復你。

而小人則反之,得罪小人後,他們可能會時不時給你穿小鞋,讓你難受,找你麻煩。所以得罪誰千萬不要得罪小人了。

可是我要說的是,不得罪小人這話沒錯,但我們為什麼要去得罪君子呢?難道那樣品德高尚之人,不是我們應該好好親近,多多學習的榜樣嗎?難道說我們因為對方不會責備報復我們,我們就可以肆無忌憚嗎?

這讓我想起一種人,他們在外面對待他人常常是恭敬有加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可是一回到家裡,就換了一面孔,對家人冷冰冰的,動不動就呵斥訓責,總之什麼話難聽就說什麼話,完全沒有外面溫和的樣子。也許這樣的人心理也正如“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心理是一樣的吧,覺得家裡人得罪了也不要緊,反正他們會原諒自己的。

可是,我們不要忘了,不論是君子也好,還是家人也罷,他們才是我們需要付出更多關注,需要努力維持好關係的重要人群啊。


悅讀會


這種處世哲學應該堅決抵制。

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這句話對中國人流傳很久的名言,顯而易見的意思是,得罪的小人,他會伺機報復,得罪了君子,君子有容人之量,不會報復。



在黑格爾眼裡,孔子是個會處世的智者,這些評價我們不討論,但是毫無疑問,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很大一部分是關注人和人如何相處的,“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就是一種中國式的處世哲學,在我看來這種處世哲學有一下特點。

1 不問事情是非曲直。

這種處世哲學,同一件事,面對不同的人(小人君子),有著不同的態度,中國人的思維中,不問事情本來的是非曲直,只不思考事情本身,沒有對事情深層次的追究,沒有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所以中國人喜歡“和稀泥”,整個社會就是潛規則下一團亂麻,就是一缸臭醬。

2 只關心自己利益。

中國人不去探討事情本來的面目,只關注自己的利益,中國人的自私也是很有名,中國人的信仰也能看出來,中國人只信對自己有用的。李敖批評金庸“信佛,選擇性信,對自己有利的信,對自己不利的不信”。魯迅作品中對中國人的自私和冷漠有著強烈的批判。



總而言之,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壞的一方面影響深遠,導致社會上君子越來越少,小人越來越多,社會中遵紀守法的越來越少,潛規則橫行無阻。

所以我認為對“寧可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這種處世哲學應該堅決抵制。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不喜勿噴。


我是一個小書蟲


感謝頭條家的文小姐的邀請,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共同來討論交流。

如何理解“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這句話呢?我是這樣理解的。

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這是很傳統的一個說法,也算是傳統文化了。君子和小人有著本質的區別,君子常常是正派的,有文化,有修養。精通儒家經典。而小人則包括一些小偷,背信棄義等人。


二,為什麼寧可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其實道理很簡單,君子心胸寬闊,小人胸懷狹窄。得罪了君子,大家一笑泯恩仇,得罪了小人,可能耿耿於懷。或者還會伺機報復等等。得罪了君子相當於交一個朋友,得罪了小人,相當於結了一個仇敵。


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的交往是像水那樣清冽沒有雜質的。而與小人交往往往摻雜著其他關係。

所以,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就是這個道理,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感謝關注!謝謝!


存希齋書法


先說我的理解

1、“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觀點,並不是傳統文化所倡導的。

2、“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背後,是一種以利益為導向的風險判斷,君子無私,利人而不損人;小人謀私,則會損害君子,損害小人。因此,以利益為導向,選擇得罪君子,拒絕得罪小人。

3、秉持“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觀點的人,他的處事原則,並不是以是否合道,是否有禮,是正是邪,來作為自己行為的準繩,這樣的人,是無道的,是失德的,是內心邪僻,困而不學的下品之人。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楚下面兩個問題:

1、什麼是傳統文化?

2、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

什麼是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植根於天地,主要指的就是道、儒、法三家。

真正的傳統文化,是教人做志士仁人,做正人君子,做大丈夫,修齊治平,最後通天徹地,超凡入聖,成為伏羲,黃帝,老子,孔子這樣的人,用一個詞來總結,那就是內聖外王。

傳統文化這四個字,我們可以這麼理解:

傳,說的是傳承。

我們的民族,就像一個大家庭,從一開始,在文化上,就是萬世一系地傳承下來的。

聖王是天下文化的創制者,也是一代代往下傳的傳承者。

從羲皇開始,聖王們就如同這個大家庭的家長,把國之神器,傳給下一代聖王,一代代地往下傳。

這種傳承有兩個很重要的特徵:

一是聖王一體,如果有人非以聖而王天下,那麼他就會被推翻,因為他沒資格給這個大家庭做家長。比如夏桀,比如周幽王等等,下場都是如此。

二是血統與文化一體,只有華夏而不是夷狄才能成為華夏的聖王,這也是華夏如此抗拒五胡蒙元、滿清、日本等異族入主華夏的根本原因。



統,說的是正統。

正統和非正統,判別標準就是要看文化是不是以天地為依據。

因為我們的文化,從伏羲觀天而來,自始至終都是以天地為錨的文化。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聖人者,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

我們的文化,便是這麼來的。

道、儒、法三家之學,都源於天地,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法源於儒,本於道。

因此,三家之學為正統。

文化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聖人起到的作用,是以真人真言,來把天地之道,抽象成人文之理,進而教化天下。

所以,人文的根源,都來自天文。

從河圖洛書、易經這樣的天地運轉模型,到道德經、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莊子這樣的道家典籍,到論語、禮記、孟子、荀子這樣的儒家經典,到管子、商君書、韓非子這樣的法家著作,他們的核心思想,無一不是錨定於天地之道而來。

先有天地,接著有聖人出,聖人以天文為依據,創造人文,進一步,創制立教王天下,以人文教化百姓,化育萬物。

在有道聖王的帶領下,讓天下百姓,和天下萬物,都自然而然地健康成長與生息,這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



君子小人

君子小人之辨,源自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效法天倫之道而來的人倫之道,人倫之道的核心是禮儀,禮儀的核心是仁義。

什麼是仁?愛人者為仁。愛的是人,是天子統御下的百姓,不包括那些擾亂社會的奸邪之徒。

什麼是義?守禮者為義,不合乎禮者為不義。

守禮的仁義之人,便是正人,便是君子;

不守禮的不義之人,便是不正之人,便是小人。

君子重義,小人重利,這便是君子,小人行事差異的根源。



一些補充

君子重義,故而得罪了君子,損害了君子的私利,君子並不以利益受損與否進行決斷而採取行動;

小人重利,故而得罪了小人,損害了小人的私利,必然導致小人基於利益導向而採取的決斷措施。

所以,站在小人的視角,從利益的導向考量,得罪小人的風險遠遠大於得罪君子,這便是“寧可的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根本原因。

其實,做一位至真至誠的正人君子,要有趣的多。


平凡2850


回答這個問題要明白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古人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不結黨營私,小人結黨營私。君子光明正大,小人陰謀詭計。孔子對學生說,你要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所以從多方看,飽學儒雅之士並不一定都是君子,其中有小人。君子還要樂觀積極向上,小人則消極怠惰。

對君子全是正面之詞,對小人全是反面之語。光明正大的君子做事心懷坦蕩,小人難免內心不通達。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這句話有失偏頗,君子正大光明,招你惹你了,得罪君子,於事上對君子態度不恭敬。君子為人不與你計較,但如果對君子態度惡劣,造謠中傷,背後全是小人伎倆,君子會忍氣吞聲嗎?過去朝堂之上,常有小人之類奸佞之人謠言君子。作為君子任其妄為,黑白顛倒。任其排擠,以唐宋詩詞文人為多,遭人饞貶,包括諸葛亮鞠躬盡萃,尤不得劉禪信任,背後有人中傷。正直的朝臣難道任小人妄為,好像不是,歷朝正臣反小人的不少。君子可得罪,也是懦弱君子。

小人不可得罪,任小人妄為。也是君子無膽。尋常百姓得罪君子,君子不計較。換了小人還不計較,把君子消滅為止。普通百姓不敢得罪小人,小人陰暗,卑鄙無恥,小人更加猖狂。君子不敢得罪小人,不是真君子。小人氾濫。

小人常慼慼 ,憂傷。君子沒有嗎?君子沒有情緒。君子也有,詩詞之中的愁緒多是君子。


青木皮


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無這種感覺。你惹著XXX沒事,大不了罵你一頓,給你幹一仗,他不記仇,有事找著他,照樣實心實意地給你去辦。千萬別惹XXX,惹著他,早晚會算計你,別看他當時也說也笑的,好像很大度,惹著他,算你倒黴了。

按孔聖人說的君子不動怒,我沒遇到過,也許他們修行不夠。我在生活中把不記仇的人當做君子。啥事擺桌面上,不背後搞小動作。哪怕當面罵你一頓,打你一頓,他們不會算計人。小人倒不打你,不罵你,算計你在後頭裡。說不定哪一天,讓你不可思議地他下手,從你不可思議的地方,用了不可思議的招數。讓你無力還擊,雖不致命,有時還真不如一招致命痛快。也許這種描述你認為誇大了。那是你沒惹著他們,不信你可以惹惹這種人感受一下。

這種人還有個特點,求著你時,甜哥哥,蜜姐姐,哪怕你比他小,甚至讓他叫爺爺叫奶奶都叫,有奶就是娘,只要給他辦事行。用不著你了,啥事沒有了,你再求他,甭管他什麼理由,兩個字拒絕,再兩個字不辦。他說的理由,你再難不如他難,反正他就是不給你辦。

這種人還有個特點:只會往上看,鑽營取利,為己為個人小集團謀利。向上看學人做事處事本無錯,他們不是。他們是踩著別人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這種人,你惹得起嗎?反正我是惹不起,只有躲著走。


輕舟疾發


“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這應該是一種人生經驗總結,是一種明哲保身,不給自己招來麻煩的生活態度,處世哲學。換一句話說就是:親賢人,遠小人。在生活中你要和人講理,前提是對方是講理的人;你要和人合作,前提是對方是誠實守信的人。不講理,何以分辨是非曲直;不守信,何以合作共贏?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在於不按常理出牌,陽奉陰違,見利忘義,讓你防不勝防。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得罪了君子,不擔心背後使槍,得罪了小人,恐遭暗算。

所謂君子,在傳統文化中就是學識淵博道德高尚的人,是人修身養性,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楷模。我們常說“正人君子”,那就是光明磊落,胸懷坦蕩,誠實守信,講規矩,守法度的人。所謂“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慼慼”也。“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也。君子能夠“成人之美”,“和而不同”,為人處事都能夠嚴守道德底線,所以即使得罪君子了,那又有何妨?

事實上生活中的人是不貼標籤的。何為君子,何為小人,你只能在交流和共事中體會。人又都是有優點有缺點的,完美無缺的人恐怕是個神話。但生活中確實有大義擔當的人,也不乏失去道德底線的人。有時候君子和小人就在一念之間。我們也不應該為了躲避小人,而不講原則,不敢於向壞人壞事作鬥爭。

生活總是充滿陽光的,人與人總是和諧的,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關愛,多一份合作,世界會更美好。這是生活和生命的主旋律。


南山騷客


之所以說"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14說4


都說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

我覺得這話說對了一半,真正應該是說:“別得罪君子,更別得罪小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在職場上,做好明哲保身才是最重要的。別想著去得罪他人,即使對方是君子,也別誤以為就沒事,畢竟職場之路還長,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多了吧?

不是還有一句話這麼說來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說的就是在職場上,不要抱有害人、得罪人的心思,因為那對自己的職場路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但是呢,也不能任憑他人欺負,還是得有防備之心。



其次,得罪小人的後果是無法預料的。小人之所以稱為小人,那是因為他們的一些為人處事不被其他人認可,他們擅長使用陰暗的手段做一些事情。

所以,當你得罪小人之後,可能給你帶來的結果是你遠遠想不到的,他們可以在暗地裡給你搞破壞,他們可以一直記仇著,如此,你的職場之路還會順利嗎?

都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得罪小人後對你的報復確實是無法預料的,所以這也是開頭很多人說的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原因。

但是總而言之,不管是君子也好,還是小人也罷,要我說最好都不要去得罪。記得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提升個人的工作能力,對於他人的事少管少評論,這才是在職場裡應該要有的生存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