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金平:“庭院经济”撬动“大发展”格局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在开展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致力探索脱贫新路径,充分利用村寨周边土地资源,消除村寨中乱搭乱建现象,同时,开发房前屋后的庭院空地以及周围的闲散土地,引导带领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倡导牲畜家禽集中化和规模化养殖,实现废料循环利用。

通过努力,拉祜族、布朗族两个直过民族村寨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群众内生动力有效激发,逐渐引导群众革除“等、靠、要”陋习,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实现“庭院经济”撬动“大发展”格局。

利用资源做“加法”

金平县直过民族大多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为充分利用直过民族村土地资源,政府免费给村民发放各类蔬菜种子,带动全体村民进行庭院改造,调动剩余劳动力,利用闲置庭院进行种植、养殖,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门路。

为确保“两不愁”落到实处,者米乡打破原有的“以奖代补”方法,采取“先建后补”“发展庭院经济”实现稳定增收。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栽种产业,政府派出工作组对种植的经济作物进行测量,按照农作物的亩积补助项目资金。充分利用门口庭院,在庭院里种植蔬菜、水果,保障自家需求的同时可利用赶集天外售增加收入。

整治脏乱做“减法”

针对部分直过民族村存在的“脏乱差臭”现象,金平县严格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分区域包干,整治私搭乱建、占道经营、河道沟渠和陈年垃圾等“顽疾”,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员、村组干部、保洁员、巾帼志愿服务队的先锋作用,团结带领直过民族群众主动参与庭院村庄清洁行动,使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提升。

者米乡老白寨村民利用门前空地,种植包菜、芹菜、丰收瓜等蔬菜,村里没有一块闲置土地,让杂草丛生、坑洼不平的农家小院,变成绿色满园的生态家园。

产业发展做“乘法”

在培育直过民族特色扶贫产业上,金水河镇采取了“分类指导、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的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措施。通过建立“运营公司+政府出资+贫困户”的“家庭互助农场”的扶贫模式,老佰寨、母鸡冲两个村寨建档立卡户参与龙头企业百香果种植500亩,实现政府扶持资金“拨改投”“投转股”“利到户”的持续扶贫,循环精准扶贫,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同时,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劳力入股”“企业代养”等多种形式与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采用订单种植模式、组织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着力培育“直过民族”聚居区贫困村村集体经济。

革除陋习做“除法”

当地有针对性地实施“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激活贫困户内在动力,增强“造血”功能。

今年2月,金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动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消费扶贫,发起对者米乡苏鲁村的“爱心认购”活动,采购生猪一头、土鸡85只、青菜190斤,累计消费并帮助苏鲁村群众增收12128.5元。

庭院经济以“投资小、时间短、见效快”的优势,有效激发村民的热情,主动参与。驻村工作队员通过召开院坝会议,组织种植能手、养殖专业户根据自身经验,为村民讲解种养殖实用技术,促使更多村民增产增收。现在,墙角街边少了喝酒睡觉的懒汉,田间地头多了忙碌劳作的身影,直过民族族群众“等、靠、要”思想逐渐转变,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提升。

在庭院经济“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下,直过民族村房前屋后的“泥洼地”变成了蔬菜瓜果飘香的“金土地”,集中养殖的家禽牲畜为菜地提供源源不断的肥料,菜叶废料成了家禽牲畜的“美餐”。村民在学到种养殖技术之后,积极主动参与到更大规模的产业发展中来,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庭院绿了、村庄美了、群众富了,红红火火的日子跟着就来了。

云南网通讯员 杨雪婷 官倍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