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非亡國之君”——到底是誰可憐崇禎皇帝,把他入土為安的?

引言

崇禎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悲情皇帝,崇禎一生不吃山珍海味,不錦衣玉衫,見到美女也躲得遠遠的,天天像他的祖宗朱元璋一樣,早起晚睡,每天兩個八小時工作制無縫銜接,只求能讓大明朝至少不要亡在他的手裡。與爺爺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班還拿工資,以及不上班還只愛幹木匠私活的哥哥天啟皇帝相比,崇禎皇帝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的工作熱情就是放在整個帝王堆裡也是能排在前面幾個的。以至於崇禎在北京城被攻破的時候,既沒有想投降,也沒有想化妝逃跑。

“朕非亡國之君”——到底是誰可憐崇禎皇帝,把他入土為安的?

好多網友認為崇禎皇帝如果逃到江南,明朝完全可能再現南北朝一樣的歷史,而且還有機會反攻回來。可是在崇禎這樣偏執的天命之君看來,離了婚的由媽帶大的孩子根本就不能叫單親家庭,那就是孤兒。丟了祖宗一半的基業,他寧可死也絕不逃跑甚至投降。於是崇禎皇帝在景山那棵著名的歪脖樹上一根白綾了卻了他奮鬥的一生,死的時候僅僅三十三歲,按我們現在某些父母的說法,他還是個孩子。他死的時候,一隻腳光著,一隻腳穿了一隻紅鞋,也不知道到底是在詛咒誰,死之前特意在自己的衣服上寫下,我當皇帝十七年了,雖然我的品德不太好,上天都發怒了,但是其實是各個大臣耽誤了我,最後才導致反賊攻破首都。我死了,我沒臉見所有老朱家的祖宗,所以我把皇冠扔了,用頭髮把臉遮起來。你們這些反賊隨意分割我的身體吧,但請不要傷害任何一個老百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崇禎皇帝說的話應該不是他在作秀,應該是他萬念俱灰之下,說的良知肺腑之言。不管到底是不是他剛愎自用,急功近利導致的大明天下覆滅,但在他本身的角度,他確實是想把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的。這點後來人沒有一個人反對。那麼他死後,到底是誰可憐他,把他從樹上解下來埋葬的呢?

“朕非亡國之君”——到底是誰可憐崇禎皇帝,把他入土為安的?

一、李自成破城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在紫禁城內大肆搜捕崇禎皇帝,沒找到後發佈命令,抓到皇帝的人,賞一萬金,爵位封伯爵,誰敢藏匿崇禎皇帝,全家滅族。第二天,崇禎皇帝的遺體被發現,闖王下命令是拆了兩個門板把崇禎皇帝和他的皇后放著,還搭了一個簡易的靈棚。當時場面異常悽慘,老百姓可以隨意觀看,崇禎皇帝的遺體也沒人管,最後還是明朝的遺臣李國楨的哀求下,李自成才同意把崇禎送入土裡。問題是崇禎根本沒想到自己會死的這麼早,沒提前建陵寢,所以只好把他和死去的周皇后一起埋入田貴妃的墓裡。

“朕非亡國之君”——到底是誰可憐崇禎皇帝,把他入土為安的?

李自成說自己發善心也就發到此了,崇禎皇帝逼的自己離開最熱愛的驛站工作,連口飯都吃不上,逼的自己天天刀口舔血,自己也不會給崇禎皇帝出喪葬費的。並把這項不招人待見的工作扔給了大明基層官員趙一桂身上。趙一桂學著崇禎皇帝生前募捐抵抗李自成的軍費的樣子到處苦苦哀求,從商人和百姓募捐了他的殯葬費,大概兩百多兩,就是靠著兩百多,趙一桂開始了造墳運動。

“朕非亡國之君”——到底是誰可憐崇禎皇帝,把他入土為安的?

首先,得把田貴妃的陵墓打開,因為怕有人盜墓,通道是被大石頭都堵死的。趙一桂從治喪委員會經費裡拿出一部分錢,請了力工,白天黑夜的幹,用了整整四天終於打開了入口。打開通道花了一百多,關上也需要一百多,剩下幾十量得搭靈棚,買燒紙,買牲畜祭祀,給幹活的買飯,等等。畢竟皇帝的葬禮,不能缺步驟,最後錢省了又省還是不夠。 因為崇禎和皇后的棺材按禮制沒法將就,趙一桂差點都急哭了,攬的這活真不是啥好事,他萬般無奈,把田貴妃的棺材重放,崇禎放中間,周皇后居左,田貴妃居右,共用田貴妃的槨。旁邊陪葬著陪著崇禎皇帝一起吊死的忠心耿耿的老太監王承恩。最後陵墓封閉,錢花光了,參加治喪的小官和平頭老百姓實在看不下去了,現場集體捐款五兩白銀,又給崇禎的陵寢建了一道圍牆。而那些曾經大明高官,都在急於撇清與前主子的關係,迎接大順朝,稍後又跪迎滿清入京,根本沒人管崇禎入葬的事。

“朕非亡國之君”——到底是誰可憐崇禎皇帝,把他入土為安的?

二、滿清入京

滿清入關後,為了政權穩定,把明朝的近宗殺得乾乾淨淨。同時也是為了政權穩定收買人心,特別是籠絡前明大臣和讀書人,決定二次為崇禎皇帝修建陵寢。

這次清朝的統治者確實是真心誠意的願意花錢了,但問題並不出現在錢上,而是沒人願意幹這活,因為給崇禎皇帝修陵寢,誰拼命認真幹,那不是心懷舊國,懷有二心麼?從後來從順治一直到乾隆時期沒完沒了的文字獄,充分證明這種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所以從一開始負責這項工程的投降滿清的前明大臣和太監就互相踢皮球,誰也不認真幹活。這時候還是另一個太監,曹化淳,他冒著殺頭的風險向順治皇帝提了醒。順治皇帝是成長在漢人文化裡的皇帝,對崇禎還是有著比較深的認同感的,於是順治帝命令,再有怠工,決不輕饒。

負責工程的官員在兩難的處境中終於幹活,既不敢不幹,又不敢修的像十三陵的標準,最後把崇禎皇帝的陵寢修的不倫不類的。吳三桂這個叛徒還捐助了一千兩白銀,可見人心都是複雜的。

“朕非亡國之君”——到底是誰可憐崇禎皇帝,把他入土為安的?

三、明思陵後續經歷

乾隆年間,崇禎皇帝的思陵又連續修繕了兩次,清朝滅亡後,神州大地戰亂橫生,日本帝國主義又禍害了思陵,崇禎的陵寢被損害嚴重。陵寢也曾經被盜賊盜墓了兩次,真是不知道這幫盜賊怎麼想的,亡國之君的崇禎陵寢連堆土的錢當初都沒有,裡面能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家開始重視文物的保護工作,思陵得到了修繕,已經成為北京市一個重要的景點。

結語

崇禎皇帝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像諸葛亮一樣拼盡全力卻從未考慮自己的身後事。大廈將傾,人心渙散。停靈期間,九十多個臣子拜過,哭的三十人,不哭的六十人,剩下的也就是看一眼就走,只有襄城伯李國楨跌跌撞撞的趴在宮前大哭不止,李自成感念他是一個忠臣,沒有殺他還重用了他。只有一位朝鮮國姓崔的使節拒絕向清朝統治者屈服,他來到崇禎的陵前,一共十天絕食,不進水米,用餓死自己殉葬崇禎和曾經崇禎爺爺萬曆皇帝出兵挽救了朝鮮的大明朝。

“朕非亡國之君”——到底是誰可憐崇禎皇帝,把他入土為安的?

李自成和後續的順治皇帝,一部分是確實尊重這個力戰而亡的皇帝,可以與北宋的徽欽二帝相對比,看看什麼叫尊嚴。另一部分,為了收服明朝大臣和知識分子的心,先後為崇禎皇帝建立了陵寢,可惜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等對明朝大臣的追贓行動直接失去了人心,導致吳三桂投靠了滿清,決定了天下大勢的方向。而清朝雖然得到了部分明朝大臣的支持,但是老百姓的心不是簡單埋葬崇禎皇帝就能獲得的,反清復明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只是孫中山修改了朱元璋的口號,驅除韃虜,建立民國而已。


參考文獻:

《明季北略》

《明史》

《清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