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定,是食物鏈頂端的人定製的約束

寫文章,也是分門派的。

我算一派,特點是啥?

無章法,無條理,想到啥,寫啥……

說白了,我能教給你的,不是寫作手法,恰好相反,是讓你忘記寫作手法,就跟說話一樣,你想到了什麼,就寫什麼,不要考慮什麼中心思想,不要考慮什麼條理性。

都說不會寫作。

那我問你,會說話不?

會?!

會說話,就能寫文章,而且這類文章具有超強的滲透力,因為這是你內心最底層的聲音,沒有偽裝,沒有修飾,赤裸裸的。

我這種寫法,具有侷限性,僅適合寫互聯網隨筆。

不入文學之流。

文學就如同法國大餐,每一道菜都是藝術品,無論從顏色還是形狀還是味道,都是享受,而我做的呢?

就是把麵糰一捏,放鍋裡一蒸,歪歪扭扭的大饅頭。不好看,好吃!登不了大雅之堂,倒也能填飽肚子。

偶爾,會遇到文學愛好者,為什麼?

朋友覺得你們都是文人,應該有共同語言,撮合撮合吧!

其實,恰好相反,我們沒有共同語言,甚至是針鋒相對,為什麼呢?

因為文人懂寫作手法,他們會從文學角度去剖析我的文章,一剖析,什麼功底呀?亂七八糟,連個中心思想都沒有,這麼爛的文章竟然還有人看?真是逆天了,這個世界咋了,腦殘粉這麼多?

所以,文人是看不起我的。

不僅僅是文人,但凡是稍微懂點文學的,多是不喜歡我的。

我呢?

也覺得他們誤入歧途了,文學的本質就是傳遞信息,明明可以平鋪直敘的,你非要拐彎抹角,

一個80歲的老頭說話非要跟18歲的小姑娘一樣,那麼含蓄,那麼羞澀,那麼扭捏,我不是說的餘秋雨,因為他的文章我沒興趣,我讀他的文章就一個感覺,那不是李玉剛嗎?

遇到了一個文學愛好者,發表過詩集,他非要教育教育我,建議我多讀古書,多研究文學名著……

其中給我提的最重要的一個建議是:一篇文章,要有一箇中心思想。

我不喜歡被教育,有些不耐煩了,反問了一句:一篇文章,為什麼要有一箇中心思想?

他:“這是寫作的基本規矩。”

我:“規矩是誰定的?”

他:“文學有文學的規矩。”

我:“不符合規矩,就不是文學?”

他:“就跟體操一樣,不是你會雙槓就是體操,體操也是有基本的動作規範的。”


誰也說服不了誰,因為都有情緒,文人相輕嘛,我心想,你真這麼牛B,你去寫呀?

有天,群上不知誰發了一個鏈接,是一篇關於要不要送孩子當兵的文章,大家普遍認為是我寫的,為什麼?


那風格,太像了。

米姐說:“不是行行寫的,行行很狡猾狡猾,行行很善於包藏禍心,懂表面上寫A,其實是為了寫B,他才不會這麼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呢!”

什麼是包藏禍心呢?

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詞是前年年冬天,我在李老師的書中看到了這四個字。

我百度了一下,也沒搞懂這四個字到底指什麼?

我就給李老師發了個信息,問她。

她:“就是把你要表達的思想藏到字縫裡,用心的讀者不是讀出了你的思想,而是悟到了。”

我明白了,就如同“18歲禁”是一個道理。

李老師曾經寫過關於關於佛教的書。

我問了一個問題:“你信什麼教?”

她:“目前沒有具體的信仰。”

這是我最想聽到的答案,若是她信佛教,我認為她寫的就有歌頌的成分,因為信仰本身就是偏見,也是囚籠,信徒看似是修的包容心,其實包容性都很差,連對手都包容不了,甚至勢不兩立,信仰往往會成為屠殺的理由。

例如,在中非,有信伊斯蘭教的,有信基督教的。

結果呢?

後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到底販賣的是思想,還是見聞?

過去,我總是試圖去販賣思想,把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讀者,不管讀者是否接受,時間久了,就會有一個結果:讀者越來越像我了。

是我教育的好?

不是!

而是他們是被篩選出來的,不喜歡我思想的人,選擇了離開……

假如,我天天宣傳上帝。

那麼,信佛的朋友就不喜歡我了。

正確的寫作態度是什麼?

只談見聞,不談思想。

我只寫出了我看到的,至於你讀到了什麼,更多的在於你自己的總結,而不是我把總結出來的思想強加灌輸給你。

寫文章,有一點很重要,持續!

一篇文章相當於一顆種子,撒在土地上,有可能沒有發芽,也可能中途枯萎,也有可能會變成參天大樹,但是隻要天天撒,那麼這片土地早晚會成為綠蔭。

我經常:相信日積月累的力量。

過去,雖然這麼說,但是感觸不深。

如今,感觸太深了,為什麼?

我值錢有幾篇文章開通了打賞功能,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多少天過去了,現在那幾篇的文章依然有人在打賞。

我在想,如果我每篇文章都開讚賞,那我是不是發了。

當然,一切可以從現在開始!

為什麼要日復一日?

其實,就是滲透力。

朋友滲透朋友,當你成了大寶天天見的時候,你就會成為讀者之間的話題,他們會影響親戚朋友……

我說這麼多,其實就闡述了一點,我的寫作門派裡的獨門絕技是什麼?

第一、無章法,無規矩,若是過去有,需要遺忘。

第二、日復一日。

不是有句廣告語嗎?

大寶,天天見。

規定,是食物鏈頂端的人定製的約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