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李白求职的故事。
在说李白求职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下古代进入职场最重要的一条途径,也就是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形成并成熟于隋唐时期,从此之后一直到清朝末年1000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都是文人进入仕途最重要的途径。
像王维、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都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走上仕途的。孟浩然和杜甫虽然没有考中进士,可好歹参加了科举考试,是具备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
而李白呢,压根儿就不具备科举考试资格。
关于李白为啥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件事,流传着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李白的祖先曾经获罪,流放西域,并且祸及子孙,所以不能参加。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个商人,所以李白不能参加科考。
无论李白是因祖先获罪,还是因为父亲是商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无论哪一种情况,总之李白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因为唐朝科举制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就是明确规定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考的。如果假冒他人身份去参加考试,一经查出那就是死罪。
所以,科举这条路可以说是在李白出生之前,就已经彻底给他堵死了。如果李白想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只能走经人举荐和自我推荐这条路了。
要想被人举荐,那要么是有人脉资源,要么有才华。李白刚出道时,并没有什么人脉,只有一腔才华,所以,他就想到了毛遂自荐,向社会名流投递干谒文,请求他们提携自己。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李白几段著名的求职经历。
首先,我们来看李白的半路投自荐信。
话说公元720年,那时李白刚20虚岁,他是公元701年生的,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当时他还在四川,没有出蜀。
话说有个叫苏颋(tǐng)的人出任益州长史,来到了成都。这个苏颋可是个大人物,他不久前还是宰相,统领当时文坛。
李白呢,直接在半路拦住了苏颋,并向对方递上了自己的推荐信,结果苏颋不仅没有怪罪他,看了他的作品后还大加赞赏。
用李白自己的话说就是:
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liáo)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这就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李白后来又遇到前礼部尚书苏颋担任益州长史,我在半路上投了名片并请求相见,苏颋看了我的文章,还对同事说:“这位李公子天生资质超拔,他的文章清新秀丽,颇具神韵,虽然在风格和功力上还没有成熟,但已经可见大家风范了,若能多加学习,有朝一日,可以与司马相如比肩。”
看来苏颋对李白的评价不低,按理说李白应该能谋个一官半职或者得到点什么,可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人家苏颋仅仅说了几句客气话,对李白根本没有什么实际帮助。李白心心念念了好久,激动半天,结果人家苏颋根本没把他当回事,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这一次,李白求职失败。
李白还写过一封著名的求职信,就是《上安州裴长史书》,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公元734年,当时李白34岁(虚岁)。
在这篇文章里,李白先介绍了自己身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博学多闻,有四方之志,然后又说了自己的光辉事迹,说自己乐善好施,重情重意。
接着写自己隐居养鸟,品行高洁。又写社会名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文章的非同寻常。
然后就是对裴长史一顿拍马屁,说什么“您是贵而且贤,威武雄壮。牙齿如编排整齐的贝壳,皮肤洁白健美,容貌出众,光彩照人。而且,高义重诺的美名传遍京都”等等等等。
最后就说我羡慕你的高义,请求提携之类的话。
结果呢,一样没了下文。人家裴长史也没有理他,李白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字,到头来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再来说说李白最著名的一封求职信。
李白最著名的求职信就是《与韩荆州书》。
这封自荐信写的太牛了,劈头就是一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然后接着就对韩朝宗一顿吹捧,韩荆州就是韩朝宗,说他就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贤德播于四海,天下的豪杰俊才,一登上您的府邸,就身价增长十倍等等。
然后对着自己一顿吹捧,说自己: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志节,讲道义。我就是这么牛,怎敢不尽情地向您倾诉呢?
然后又是对着韩朝宗一顿吹捧,说什么:您的功业堪比神明,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您的文章阐明了宇宙变化规律,学问探究了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希望您敞开胸怀,不要拒绝我。假如能用盛大的宴席接待我,听任我纵情畅谈,那么我请以日试万言来测试,我将手不停笔,倚马可待,等等等等。
总之呢,李白的这封自荐信,一部分拍韩朝宗马屁,一部分吹捧自己,剩下的一部分说你要是不用我李白,你就亏大了。
我们说啊,文章大体上总是以谦虚为好,就是说自己的优点也应含蓄一点。然而李白这篇求荐书,毫无掩饰地讲述自己的才华,把一篇求荐文章,写得文气纵横恣肆,气概凌云,成了千古名篇。
虽然这封求职信写的很牛,可结果呢?结果是人家韩朝宗根本没理他,他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次求职,又以失败而告终。
我们看,无论是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还是《与韩荆州书》,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李白不仅对对方极力吹捧,对自己夸的也是没了边,文章里透露着对自己的绝对自信,完全把自己摆在跟对方平等的位置上,不卑不亢,光明磊落,豪气干云。
只是,没有收到效果而已。
除了这几次求职呢,李白年轻时还向著名书法家李邕求过职,结果李邕没瞧得上他,李白后来为此还写诗损了李邕一下,其中的名句就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总之,李白一生的求职生涯是失败的,即便他最终经人推荐,见到了唐玄宗,成了一名翰林待诏,那也仅仅是供唐玄宗个人消遣的一个闲职,根本无法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说实话,虽然李白才华盖世,是超一流的文学巨人,但论求职做官,他根本不入流。世俗的官场根本容不下他这种桀骜不驯、不会摧眉折腰的人物。所以,即便他的求职信写的再好,他也不会收到offer。
但这反而是一件好事,只有远离官场,纵情山水的李白,才能写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才能写得出“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的诗句来。
下一文我们将分享《唐朝第一古惑仔李白的真实武力值,他真的是大唐第二吗?》
閱讀更多 行走城市與鄉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