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的穷者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而《茉莉花》属于江浙平原民歌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其他区域如下:
第一,东北部平原民歌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第二,西北部高原民歌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第三,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第四,闽、台民歌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第五,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第六,江汉平原民歌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第七,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第八,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第九,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第十,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格物致知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扩展资料:
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
民间流传的歌谣。如《江南靖士诗稿·子姑听》(二首):其一:“闻言世界官能买,现在钱多便买官。请看花钱买官者,明天人也买其官。”其二:“闻言世界钱能骗,现在流行竞骗钱。请看嘻嘻骗钱者,转头人也骗其钱。”(《载敬堂集》)
民间流传的歌谣。有的内容与时事政治有关。
道路遥
茉莉花是在中国广为传唱的民歌,被誉为第二国歌,是由明清小曲〔双叠翠〕及〔罗江怨〕发展而来。
这两支牌子同时在套曲〔大九连环〕中出现。〔大九连环〕鱼贯套用〔剪靛花〕〔叠断桥〕〔挂金锁〕〔双叠翠〕〔罗江怨〕〔叠落金钱〕〔剪靛花〕等曲牌。不过,在后来传唱的版本中,六七八月合为一曲,集〔双叠翠〕之头与〔罗江怨〕之尾。这就是现在「茉莉花」曲的雏形。
一般人不会去研究这些曲牌子,但是我们在听民歌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这首歌的曲调似曾相识的感觉。
以茉莉花为例,现在最为著名的是江苏的民歌茉莉花,传唱度非常高,那茉莉花的歌词流传到其他地方,被冠以不同的曲牌子,就成了当地版本的茉莉花,现在在河北、安徽、辽宁都有当地版本的茉莉花。
还有就是同一个曲牌子流传,被冠以不同的歌词,比喻江苏民歌无锡景调,流传到京城后改名为照花台,后又演变为探清水河的调子。这也是民歌的主要流传形式,就是同曲牌,不同词。明清时代的南北小曲不断自民间产生,广为传唱,其音乐性质十分能够代表汉音乐。同一支小曲在全国各地,受各板块音乐特色与各地方言调値的影响,在骨干音及装腔的旋法上分化为不同版本,名称与唱词内容也极有可能变化。
现在依然像茉莉花同辈份的民歌还有很多,但是依然广为流传的就少了很多,比较出名的有河北民歌:小放牛、绣荷包,天津民歌:画扇面,河南民歌:卖扁食,东北民歌:月牙五更,山东民歌:绣荷包等等,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同样有着古老的民歌,但是风格上就相差比较远了。
行山定川
《映山红》《红雪莲》《阿里山的姑娘》《月光下的凤尾竹》《红梅赞》《彩云追月》《康定情歌》……